摘要:最近这半个月,娱乐圈的偶像们好像集体“塌房”了。有人退圈,有人撕破脸,有人复出却没人认得,还有人干脆转行做了道士或者律师。看着这些新闻,我不禁想问一句:现在的内娱,到底还要不要偶像了?
最近这半个月,娱乐圈的偶像们好像集体“塌房”了。有人退圈,有人撕破脸,有人复出却没人认得,还有人干脆转行做了道士或者律师。看着这些新闻,我不禁想问一句:现在的内娱,到底还要不要偶像了?
金子涵、利路修宣布退出,朱天天和林君怡因为《创造101》的旧事吵上了热搜,吴宣仪和孟美岐的CP还在磕,蔡徐坤居然又出来参加线下活动了。这一波接一波的消息,像极了一个个在舞台上跳舞的人,突然发现观众已经走光了。
4月15号,乐华娱乐开了个综艺,杜华第一次正面回应了EVERGLOW组合王怡人说“出道六年没发工资”的事情。她说,公司当初投资很大,还没收回成本。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解释,更像是在提醒大家,偶像不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资本运作的一部分。
选秀停了四年,内娱的“糊”圈倒是热闹起来了。新人不断上线,但观众的热情却越来越淡。你看那些《创造营亚洲》《亚洲超星团》的男团女团,一个个名字听着新鲜,可热度就是上不去。连带着“回锅肉”练习生也成了香饽饽,四处找机会翻盘。
但现实很残酷。自2023年《BOYS PLANET》出道的ZB1之后,中日韩的选秀节目都没能再复制当年那种“一炮而红”的神话。像张元英、蔡徐坤、虞书欣那样的顶流,现在也难找了。很多偶像在出道不久后就失业、转行,甚至直接退圈。《青春有你2》出来的米拉成了团播经纪人,《偶像练习生》的卜凡成了道士,陆定昊卖起了水晶手串,刘峰磊干脆做了律师。
你说他们是不是太可惜了?其实不然。选秀的经历成了他们最好的履历,哪怕只是短暂的舞台,也足以支撑他们在自媒体、直播等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王晴、王思予这些人转型成博主,拍的视频都离不开“选秀”“女团”这些关键词。
而那些还想着继续留在舞台上的,选择了团播、地方偶像这样的路径。有的公司也跟着“下海”,把以前做选秀的团队用来搞团播,前SING女团的部分成员也加入了听潮阁,成了Nova女团的一员。
但传统的造星模式也没能幸免。李秀满的A2OMAY、张艺兴的NouerA、乐华的NAME……这些新人偶像要么翻唱老歌,要么没人关注,连网友都说他们是“没有星味”。
其实不只是内娱,整个东亚的偶像工业都在经历调整。韩国、日本的“糊团”也一样难混。他们只能靠免费演出、签售、小现场来维持人气,慢慢积累粉丝。这种朴素的方式,反而让一些不太出名的偶像找到了出路。
偶像的价值,终究还是要看市场有没有需要。可为什么在选秀风头早已过去的情况下,还是有那么多公司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偶像呢?答案也许很简单:赚钱快。哪怕赔钱,也要赌一把。
但我想说的是,偶像不该只是资本的产物。每一个站在台上唱歌跳舞的人,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不是失败者,只是时代变了。未来的偶像,也许不再依赖选秀,而是靠实力和真诚打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的偶像该有的样子。
来源:阿信看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