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天拍完一部戏,收入顶过去一年!”某过气男星自曝转型短剧后狂赚千万,却遭网友嘲讽“low穿地心”。曾经片酬千万的内娱明星,如今为何集体“降维”抢滩短剧?是无奈躺平还是暴利新蓝海?
“一天拍完一部戏,收入顶过去一年!”某过气男星自曝转型短剧后狂赚千万,却遭网友嘲讽“low穿地心”。曾经片酬千万的内娱明星,如今为何集体“降维”抢滩短剧?是无奈躺平还是暴利新蓝海?
林皓没想到,自己演艺生涯中最快的表演节奏是在短剧剧组实现的。
32岁,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演过爆款剧男二,也曾有粉丝接机。现在,他在一部名为《重生之王者归来》的短剧中扮演保镖,主要戏份是被赘婿男主打趴下,以及在不同角度下重复下跪动作。
“第27场第3次,action!”执行导演喊着。林皓跪下去,镜头推到他面前。这是一张曾经出现在卫视黄金档电视剧里的脸,现在被装在手机的竖屏画面里。
“OK,下一场!”导演喊道。场务跑过来,帮林皓脱下西装外套,换成另一件颜色更深的西装——在下一场戏中,他需要扮演另一个保镖。这是短剧剧组的常态:一天拍30多场戏,一个演员分饰多角,一切为了效率。
“最开始心理有落差吗?”我问他。
“当然有,”林皓苦笑了下,“但后来想通了,演员的本质就是被选择。比起无戏可拍,有戏拍就是幸福的。”
2024年,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短剧日活跃用户数已达1.2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相当于2023年全年电影票房的总和。
这组数字背后,是传统影视行业的萎缩。2023年电视剧备案数量同比下降14%,开机率下降40%。无数演员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坚守所谓的“演员尊严”,还是拥抱新的内容形态?
曾经出演过多部年代戏的女演员秦羽告诉我,她第一次接到短剧邀约时是犹豫的。“经纪人劝我说,试试吧,就当体验生活。”现在,她已经拍了三部短剧,“某种程度上,短剧让我重新找到了表演的乐趣,那种最直接的、与观众对话的乐趣。”
也不是没有困惑。短剧的表演方式与传统影视截然不同,需要更外放的情绪,更快的节奏,更夸张的表情。“一开始导演总是说我‘收得太多了’,后来我才慢慢找到感觉。”
明星入场,给短剧行业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某短剧平台运营负责人透露,明星参演的项目充值率通常比普通项目高出15%以上。“观众愿意为熟悉的面孔付费,这是人性。”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专业演员的加入提升了短剧的整体质量;也有人担忧这会导致制作成本上升,破坏行业生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表演艺术本身。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明(化名)指出:“短剧的表演是碎片化的、即时满足的,这与传统表演艺术追求的整体性和深度背道而驰。长期来看,可能会重塑观众的审美习惯。”
然而在横店,在上海,在青岛的各个短剧拍摄基地,明星们的到来已成常态。他们带着自己的表演习惯和方法,也适应着短剧工业的高速运转。
傍晚六点,林皓今天的戏份结束了。他脱下戏服,仔细叠好交给服装老师。“明天见”,他对导演说。明天,他还有28场戏要拍。
回去的路上,他刷着自己的短剧预告片。评论区很热闹,有夸他演技好的,有惊讶“他怎么也来拍短剧了”的,也有说“为了生活不寒碜”的。
他给最后一条点了个赞。
来源:林光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