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官摘要:从古至今,要填补国库亏空,无外乎三条路:盘剥老百姓、对商人下手、整治当官的。
从古至今,要填补国库亏空,无外乎三条路:盘剥老百姓、对商人下手、整治当官的。
这三条路,做起来的难易程度,可大不一样,从简单到困难,依次排列。
先说这第一条,从老百姓身上捞钱,这法子最简单,也最常用。
为啥呢?
老百姓没啥组织,反抗也没什么力度,关键是人数多啊,聚少成多,也能有不少油水。
更要命的是,朝廷、官员、商人常常凑在一块儿,联合起来坑老百姓,因为这么干,他们都能从中捞到好处。
等把老百姓压榨得差不多了,就轮到第二条路,对做生意的下手。
为啥呢?当民力被榨到极限,再死盯着老百姓薅羊毛,不仅捞不到几个钱,弄不好还得赔本。
为啥呢?
因为到了这时候,大家都会把钱藏得严严实实,你想把钱收上来,得花大代价。
最后一算,可能收的还没花的多。
这时候,就得让那些有钱的商人大出血了。
找理由还不简单,“以商乱政”“官商勾结”,随便一个罪名,就能抄家灭族。
要是把老百姓和商人都榨干了,国库亏空还填不上,那就只能走第三条路,向当官的以及和官员关系密切的乡绅豪门开刀。
可这路最难走,他们本身就是官僚阶级,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下狠手,根本别想从他们兜里掏出钱来。
就像《大明王朝1566》里演的,朝廷能从浙江严党手里逼出钱,那是清流赵贞吉拿着“彻查浙江二十年贪腐案”的大权,用强硬手段直接把局面给镇住了,才勉强压住浙江地方势力。
就算这样,赵贞吉也整天提心吊胆,行事小心翼翼。
没办法,得罪的人太多了,保不齐哪天就被人报复。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剧里各路大佬解决国库亏空的办法,就能知道他们的差别在哪了。
嘉靖皇帝呢,就想着要钱,只要能把国库填满,钱从哪儿来的他不管。
他觉得这些事儿都是下面人该操心的,自己高高在上,不想管这些俗事。
严党这边,最想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就算弄出毁堤淹田这种缺德事儿也不在乎。
要是老百姓实在榨不出油水了,就对商人动手。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可不想动官员,巡盐捞钱那是实在没办法才用的招。
徐高张他们呢,觉得弄钱是严党的事儿,自己不在其位,就不插手。
他们还想在地方上刺激严党,让严党把老百姓逼得更惨,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名正言顺地扳倒严党。
胡宗宪就不一样了,他觉得不能光盯着老百姓,商人也得出血,官员也得少捞点。
他怕把老百姓逼反了,到时候自己在浙江,肯定得背锅。
不管是严党还是清流,都不能把老百姓逼到绝境。
海瑞更是直接,老百姓都那么苦了,为啥还不放过他们?
商人已经出了钱,不能再乱定罪。
他觉得最大的贪污犯是皇帝、皇室还有北京的那些阁老,国库亏空了,他们才应该掏钱。
赵贞吉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按胡宗宪的办法,上面不同意,眼前的难关都过不去;
按徐高张的搞法,抗倭等着用钱,弄不到钱,他这浙江巡抚担不起这责任;
按海瑞的想法,那更不行,只要有这念头,估计第二天就得被抓进京。
没办法,赵贞吉只能当“裱糊匠”。
老百姓得出钱,所以改稻为桑还得继续推进;
商人得出钱,所以沈一石的家产得抄,徽商也得拿出更多本钱;
当官的也得出钱,可上面的大佬动不得,只能拿浙江的小官开刀,所以郑何的家必须抄,浙江地方官员也得被整治。
最后说说,为啥胡宗宪不像赵贞吉那样做呢?
原因很简单,胡宗宪是严党,在浙江根基深厚,和浙江地方官员利益绑在一起。
他要是敢动浙江地方官员,那些人说不定先联合起来对付他。
而赵贞吉是清流,还是南直隶巡抚、中央派来的钦差大臣,身份和立场都不一样,所以能采取不同的手段。
来源:魔都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