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之夜,央视晚会舞台上,明星艺人肖战的登场让粉丝尖叫,迎来阵阵掌声和赞扬,引发众多单身女性的深情表白,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形成热议焦点。表面观之,这不过是粉丝文化中常见的集体热情;然而深究其里,此现象实为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当代社会情感表达机制的深刻变迁与个体
七夕之夜,央视晚会舞台上,明星艺人肖战的登场让粉丝尖叫,迎来阵阵掌声和赞扬,引发众多单身女性的深情表白,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形成热议焦点。表面观之,这不过是粉丝文化中常见的集体热情;然而深究其里,此现象实为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当代社会情感表达机制的深刻变迁与个体存在困境的复杂投射。当万千心绪汇向同一遥远星光时,我们不禁追问:这场集体情感展演的深层动机与社会意涵究竟为何?
单身女粉丝这种单向的情感投放,首先体现了现代性语境下传统亲密关系模式的松动与情感代偿机制的兴起。在高度原子化的都市生活中,个体虽被无数人环绕,却常陷入“附近的消失”与真实连接的匮乏。现实交往需付出高昂的情感成本与不确定性风险,而对明星艺人的“爱”则提供了一种安全且可控的情感出口——它无需双向确认的责任,却可承载无限遐思。肖战于此已超越其肉身存在,蜕变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情感符号,一个集体想象的容器。正如社会学家鲍曼所指出的,液态现代性中的关系易碎而流动,而对明星的崇拜恰是这种流动性情感的稳定替代,一种无痛的情感实践。
进一步而言,此类表白行为亦是个体寻求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的鲜明社会印记。公开表达对肖战的爱慕,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进入特定文化社群的通行证,是共享群体情绪、获得身份确认的快捷方式。法国社会学家马费索利的“新部落”理论于此显现:这些基于情感共鸣的临时共同体,以其强大的群体共情,为个体提供了对抗孤独的堡垒。在“我们都爱肖战”的宣言中,爱的主体实则是“我们”这一群体本身,个体借此在茫茫人海中寻得回声与坐标。
然而,镜花水月虽美,终非真实田园。值得警惕的是,将过量的情感能量持续投向遥不可及的偶像身上,可能导致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疏于经营,甚至陷入鲍德里亚所警示的“超真实”困境——沉醉于媒体建构的拟像狂欢,而远离了真实生活的厚重与温度。真正的亲密关系,根植于平等互动、共同经历与责任共担,其带来的成长与满足,是任何单向度的明星艺人崇拜都无法比拟的。它能直面我们的脆弱,考验我们的包容,也最终塑造更完整的自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节本颂扬的是跨越银河的双向奔赴。对明星艺人的欣赏与喜爱本为人间常情,可丰富精神生活,然而,清醒认识其象征性与局限性至关重要。我们应在欣赏星光的同时,更珍视与耕耘身边真实的心光,勇敢投入那些需要互谅互敬、共担风雨的现实关系。唯此,方能在虚实之间取得平衡,让情感不仅有所寄托,更能有所归属,最终在双向照耀中收获真实而丰盈的生命体验——那是在相互脆弱与勇气中共同编织的存在之网,是任何单向投射都无法赋予的生命厚度与人性光辉。 #肖战#
来源:摩诃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