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爆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去现场!”8月29日下午,被网友称为“港媒一姐”的香港商报副总编辑李晓颖,以一贯的快言快语,为深圳报业集团员工带来一场“港风”十足的讲座。
“想要爆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去现场!”8月29日下午,被网友称为“港媒一姐”的香港商报副总编辑李晓颖,以一贯的快言快语,为深圳报业集团员工带来一场“港风”十足的讲座。
今年5月,深圳报业集团正式启动系统性变革,全面实施视频化策略,以“五维破圈”为主题的系统性变革系列培训随后开展。通过“内训+外训+网训”的形式,陆续推出13场专题培训和沙龙分享会,面向一线传统文字记者编辑,围绕视频制作、AI应用及实战案例展开授课,全力推动95%的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转型。
李晓颖授课的这一场,是深圳报业集团技能破圈系列培训的第六期视频剪辑训练营。她以“拥抱短视频的红利时代”为主题,围绕“短视频的力量”“我的转型经历”“爆款视频的生成”三个部分,与大家分享了策划与制作短视频报道的经验心得。
拥抱转型
从文字到视频,不变的是“内容为王”
作为一名在香港商报工作长达20年的资深记者,李晓颖以坦诚的个人叙述,打破了现场许多采编人员心中对于视频创作“门槛高”“年轻人专属”的潜在顾虑。她指出,自己从未将视频报道视为一次颠覆性的“转型”,更多的只是一种工具的迭代。
李晓颖用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比喻:“我感觉我还是那个记者,我还是在追新闻,我还是在采访,只不过是我用的工具变了。以前用筷子吃饭,现在用勺子吃饭。不变的是还在吃饭,最重要的还是饭菜好吃。”从文字到视频,新闻的表达方式在变,但“内容为王”的核心始终未变。
当然,掌握新工具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李晓颖用自己学习剪辑软件的经历,鼓励在场同事“要多去尝试”,可以从生活化的场景入手,养成“随手拍”的习惯,在实践中培养“肌肉记忆”,逐步建立对视频剪辑的信心与熟练度。
奔赴现场
“稀缺性”是制造爆款的密码
从2011年辽宁舰试水到2025年全国两会,李晓颖通过讲述自己在这十多年间赶赴现场采访,获取独家画面与视角并收获过亿播放量的重要案例,强调了“在场”是短视频记者不可替代的价值来源。
李晓颖进一步阐述,去现场是创造这种“稀缺性”的首要途径。她分析道:“大家都是用网络上的素材或者用二手的素材,但是你去现场拍到的角度,找到的东西就是独家性更强,原创性更强。”
跟着外国政要一路小跑提问、追着海军将领从人民大会堂内到会场外……这些都是李晓颖爆款视频的“名场面”。不过在这次演讲中,她还分享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我发现原来我在2015年的时候,曾经拍到过普京!”
“他当时就在我身边走过,然后我也上去想采访他。但是工作人员说‘我们总统还有其他事情,没办法接受你的采访。’”李晓颖回忆,“当时正常来说我就拍个照片就完了,但是我当时觉得好像缺点什么,我就把它拍下来。”
这个只有短短几秒的视频画面并不是特别好看,但李晓颖最遗憾并非这一点,而是当时没有视频新闻的意识,也没有一个平台能把它发表出来。“如果今年我能再拍到这样的镜头,然后及时发布出来,我相信绝对是一条爆款!”
在李晓颖看来,任何来自现场的真实影像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哪怕拍摄角度并非最佳,画面也谈不上精美,但凭借“在现场”的优势,就能传递出文字无法代替的力量。
用精心策划
锁定“流量人物”,巧设暖心细节
如果说“亲临现场”是打造爆款视频的“入场券”,“精心策划”则是将现场潜力转化为实际流量的放大器。李晓颖在分享中强调,抵达现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现场“做什么”和“怎么做”。
李晓颖提出了在现场捕捉内容的两大方向:“一个是话题,一个是流量人物。”她讲述了自己在世界女排联赛采访香港名人霍震霆,以及全国两会期间拍摄陆军女飞行员徐枫灿的经历,展现了记者对新闻价值的精准判断和在复杂环境中识别“新闻眼”的能力。
视频爆款频出的背后是大量不为人知的准备工作。李晓颖反复强调:“幸运的背后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除了研究资料,李晓颖还分享了更高阶的“策划”思维,即通过巧妙设计,主动创造和捕捉具有传播价值的瞬间——
今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天安门广场上,寒风中,李晓颖被冻得瑟瑟发抖,她向警察借手套的一则暖心视频被广泛传播。“我是真的很冷,就鼓足勇气去向警察借手套,我跟同事说不管结果怎么样先拍,警察根本不知道我们在拍摄!”李晓颖说,整个视频都是真实的,不存在所谓的“摆拍”,有策划的思维、随时拍的意识,是这则视频能够成为爆款的关键。
李晓颖进一步补充说,具备导演般的思维、在采访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和选题策划,记者在现场能敏锐地捕捉到能够引发共情的关键情节,就更有可能生产爆款视频。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短视频新闻要求记者具备导演般的思维:在采访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和选题策划,在现场能敏锐地“策动”关键情节。
制作心法
提升“完播率”的四大实用技巧
讲座最后,李晓颖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视频剪辑和包装层面的实用技巧,例如控制时长、精简文字、善用旁白和配乐等,力求吸引观众的注意,提升视频“完播率”这一关键指标。
李晓颖的分享为深圳报业集团的小伙伴带来了一场及时而深刻的“技能破圈”风暴。她用自己的实战成果,解构短视频新闻的生产逻辑,为大家在视频化转型中遇到的困惑与思考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