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AI生成的播客节目,AI用双人对话模式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习惯听内容的朋友可以试试,期待你的反馈,欢迎星标新榜,一起探索内容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昨天新剧上线,今天开放预约,明天就筹备续集。”
当红果开始接连发布“预约量”战报,短剧正在卷一条很新的“续拍赛道”——
《太奶奶2》一天破10亿播放、创造播放量最快破30亿纪录;《云渺4》播完,仍有221.9万观众在苦等第5季;《掌生1》上线后成为黑马爆款,其续集在18天内便丝滑完成接档上线。
据不完全统计,仅8月,就有超15部短剧在红果释放出续集预告。
从一次性爆款到系列化IP,短剧行业只用了不到一年。就连正片结尾的“第二季预告”,都成了行业默认的爆剧标配,仿佛只要抓牢前作热度,续集就能“躺着赚流量”。
事实果真如此吗?新榜编辑部对话听花岛、百川中文等手握多部系列化爆款短剧的幕后团队后发现,这场看似“低成本复制爆款”的续集热潮,藏着更真实也更残酷的真相:
对制作方来说,拍续集非但不省事儿,反而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甚至可能吃力不讨好。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头部爆款抢占续拍赛道的同时,一批恐怖灵异、玄幻悬疑类小众题材,反而在续集俱乐部中悄悄跑出成绩。
《邪物典当铺》续作上线即揽18万追剧,《傩戏》《超级教师》《出笼》这类此前少有人关注的题材,也能收获几十万预约。它们没有头部爆款的流量基础,却能靠续拍积累固定受众,是这场“续集热”里的隐形赢家。
但系列化这条路,也并不总是鲜花掌声。有些项目中途流产、续作无声“消失”,更有作品高开低走,二季表现大幅滑落,甚至再无开机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短剧适合做系列化?为什么短剧系列化在今年夏天集中爆发?对于创作者而言,系列化短剧释放出怎样的行业信号?
带着这些问题,新榜编辑部对话了多位爆款短剧续集的创作者,试图揭开“续集热”背后,那些被掩盖的事实与挑战。
400万人预约续集,史上最快破30亿,
哪些短剧在拍续集?
并非所有短剧都能叩开续拍的大门。
结合对话,新榜编辑部发现,能续拍的短剧需满足前作是爆款、题材可延展、平台技术成熟三大核心条件。
前作是爆款,这是续拍的第一道硬门槛。
《家里家外》《没关系是家人啊》《18岁太奶奶》系列的编剧告诉我们,评估一个短剧是否会拍续集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数据也是其中很重要的衡量依据。“其实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和成本来做《没关系是家人啊》这部剧。尽管最后有很多来自观众的正向反馈,比如像精品长剧、让人又哭又笑等等。但最终反馈在播放数据上,跟《太奶奶》系列还有点差距。这种剧会不会拍续集,我们还需要再考虑一下。”
以上10亿短剧均有续集在播或在筹拍当中
题材能否支撑延展,则决定了续集能走多远。
在今年上半年的十亿短剧中,除了以言情为主线的题材,其他题材如荒年囤粮、太奶变少女、男频反赌、奇幻悬疑等题材,几乎都出了续集。
即便小众题材,只要有延展空间也能突围,《傩戏》虽非头部爆款短剧,其续作仍收获33万人预约。在《邪物典当铺2》的评论区,观众们“终于等到你”的声音,也印证了其内容和赛道的不可替代。
相比之下,传统言情剧由于剧情模式相对单一,情感线发展空间有限,往往难以支撑多季内容开发。
技术平台的完善,则为短剧的系列化开发提供了基础支持。《云渺》系列短剧的出品人洛古特告诉我们,"早前,小程序作为载体其实很难展现系列化短剧,后面有了红果平台,短剧系列化、季播自然就水到渠成。其次,平台的数据体现和推广助力也鼓励我们继续创作。”
在这几大标准的筛选之下,短剧续拍仍然是一场“豪赌”。
当短剧系列化成为行业趋势,“怎么做”远比想象中复杂。既要保持前作的吸引力,又要避免重复套路;既要追赶市场节奏,又不能牺牲内容质量。
很多人以为续拍能“复用场景省成本”,靠现成世界观轻松搞定。实际上,真相恰恰相反。多位从业者反馈,续集的创作难度往往更高,成本也在螺旋上涨,每一步都对制作方的周期把控、团队配合和内容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难”,首先体现在创作与成本的双重压力上。
在创作端,续拍要兼顾承前与启后:既要让老观众觉得“还是熟悉的味道”,又要让新观众能快速入坑,同时还要避免套路重复。
《太奶奶》系列编剧黄经天透露,在写第2部剧本时,“剧情逻辑既要跟上一部勾连,同时得让没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也能沉浸,中间讨论修改了很多轮,光策划到定稿就花了一个多月。”
至于成本端,“复用”几乎是伪命题。很多剧组因为要避免出现重复场景,道具和布景都得翻新。《云渺》导演在第四季杀青时感慨:“修仙路越来越烧钱,从一辆车一夜一个屋,到一天四个屋+自建口井,成本蹭蹭上涨。”
《云渺》第一部和第四部的庭院、客厅布景对比
洛古特进一步解释,这种升级是必须的投入,因为观众对续集的期待天然比新剧更高,只有用“肉眼可见的进步”才能稳住用户。换句话说,续集不是降本增效,而是不断加码。
在周期安排上,续集的打法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色。
一类是小众题材短剧,主要追求极速连载,《玄门小祖宗修仙回来了》第一季8月24日上线,第二季预计9月10日开播,间隔不到三周。快节奏背后是对热度窗口的敏感把控,观众的注意力极容易流失,唯有迅速续上才能延续讨论。
至于播放量达数十亿级别的爆款大IP,则纷纷选择拉长进度,“慢工出细活”。《老千2》从剧本创作到上线耗时四个月,《云渺》即使在第一部上线当天数据爆火就立刻着手第二部剧本,光剧本打磨的周期就有一个月,第4部剧本更是经历3轮推翻。这种“快”与“精”的拉扯,几乎是所有续集团队的日常。
团队层面,续集的关键在于稳定性与新鲜度的平衡。核心团队的稳定,是保证风格连贯的基础。
《太奶奶2》在家族主线中沿用了原班人马,导演和制片人向我们透露:“因为演员们已经在此前的合作中充分熟悉彼此,大家在片场演熟了甚至可以即兴加词,比如老爷子现场突然加梗‘你是影帝,多才多艺’,类似很多台词,比剧本更自然。”这种默契,是新团队难以快速复制的。
续集要出圈,基础款就不能再搭配基础款。
《太奶奶》选角强调“反差感”,角色设定基础,动作性格就不基础,王道铁就在第二部中以影帝的身份大跳扫腿舞;《家里家外2》最新发布的演员招募公告显示,在保留核心演员的同时,第二季要新增至少16位主要新角色。
系列化开发,
短剧摆脱“无脑爽”的必经之路
短剧扎堆拍续集,这股风潮只是阶段性热度,还是会成为长期趋势?
从当下生态看,系列化更像是长期方向。一方面,短剧本身节奏短小、剧情紧凑,但连载性质天然适合多季开发。另一方面,从长远看,系列化是短剧想脱掉“只堆爽点”标签必须走的路。
在很大程度上,系列化拍摄拓展了短剧的容量。过去一季剧情总时长约120分钟,而单元剧或季播短剧则可以拉开节奏,承载更完整的人物成长与情感厚度。
《云渺》的世间缘主线、《太奶奶》的家族与家国情怀,这样的剧情都让短剧不再局限于反转打脸和爽感堆砌。它要求团队具备长线策划、挖掘深度的能力,而这些内容创作能力,正是行业升级的关键。
与此同时,系列化也并非头部爆款瓜分流量的垄断游戏。事实上,它的出现给了很多中腰部IP圈地培养观众的机会,也让行业跳出了“反复拍基础款”的内卷,可以用更大的篇幅来展现更剧情更复杂、感情更深刻的内容。
只不过,高昂的精力投入与陡增的创作难度,意味着短剧系列化之路挑战巨大。
几乎所有团队都承认,续集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大,观众期待值也更高,一旦表现不达预期,盈利压力会被放大。《云渺》第三、四部没能像《云渺2》一样破10亿,《老千2》上线后,有不少人认为新一季剧情中嘴炮太多,前作中紧凑的叙事节奏相差较大。
对于部分团队而言,档期协调更是麻烦,《云渺》主演王小亿最近在直播时表示,暂时不会拍摄《云渺5》,想拍点其他的短剧。相比之下,有签约艺人、团队稳定的平台型公司,显然更容易整合资源,尽早开工。
那么,短剧系列化的天花板在哪里?
或许正如《太奶奶》团队所言:“我们不会提前去规划拍多少季,只要观众还喜欢,我们就继续打磨。能让大家在压力大的时候笑出来,这就是短剧的价值。”
对于短剧的系列化,并不需要设定多么宏大的目标,只要每一步都走得够稳,路自然会一直向前延伸。
作者 | 哪吒编辑 | 小八关于新榜
• 作为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体内容营销和企业服务系列产品,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中国平安、比亚迪、京东、通威、贝壳、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迪士尼等头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面向企业的内容化组织建设,新榜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各项所需。•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企业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浏览器搜索新榜官网,获取更多新媒体动向。来源:新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