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巷弄听曲到金鸡领奖:粤剧花旦李嘉宜的20年追光记!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9 21:31 1

摘要:广州粤剧院的化妆间里,李嘉宜正对着镜子贴片子。鬓角的碎发被发胶固定成规整的弧度,镜中的人眼神清亮——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能驾驭文成公主、穆桂英等大角色的粤剧名家,20年前还只是个蹲在巷弄里听粤曲的小姑娘。

广州粤剧院的化妆间里,李嘉宜正对着镜子贴片子。鬓角的碎发被发胶固定成规整的弧度,镜中的人眼神清亮——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能驾驭文成公主、穆桂英等大角色的粤剧名家,20年前还只是个蹲在巷弄里听粤曲的小姑娘。

两岁"听"出戏缘:老录音机里的《平湖秋月》

中山老城区的午后,阳光透过骑楼的雕花窗棂洒在地板上。2岁的李嘉宜窝在外婆怀里,小手攥着老式录音机的开关,只要《平湖秋月》的旋律一响,原本哭闹的孩子立马安静下来,小脑袋跟着节奏轻轻摇晃。

"那时候她还不会说话,却能跟着调子哼出咿咿呀呀的旋律。"母亲后来总笑着回忆。到了5岁,李嘉宜已经能抱着厚厚的《粤曲精选集》,对着家里的卡拉OK机唱完整段《紫钗记》。邻居们常打趣:"你家姑娘不是学戏的料,是天生带戏来的。"

10岁那年,命运给了她第一束光。她带着《焚香记》里的"打神"片段参加全国少儿小梅花奖,在北京的领奖台上,广东粤剧学校的招生老师拉住她母亲:"这孩子嗓子亮、眼神活,是块唱戏的好料。"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把通知书放在桌上,轻轻说了句:"路是你自己选的,以后哭着也要走到底。"

虎度门后的"偷师者":17岁替补登台震住全场

戏校的六年,是用汗水泡出来的。冬天天不亮,李嘉宜就揣着暖水袋去练功房,对着镜子练"定眼",直到眼泪直流;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水衣练身段,练功服能拧出半盆汗。12岁那年,她凭着《焚香记》里"打神"一折,把全国小梅花金奖捧回了广东。

2006年进广东粤剧院时,17岁的李嘉宜却成了"胆小鬼"。她不敢主动举手争取角色,最常待的地方是舞台两侧的虎度门——那是演员上下场的通道,也是她的"秘密课堂"。"丁凡老师的亮相怎么收腹,蒋文端老师的水袖怎么翻出层次感,我都记在小本子上。"

机会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一天,当家花旦蒋文端突发喉炎,《白蛇传》"断桥"一折急需人替补。团长急得团团转时,李嘉宜攥着戏本小声说:"我...我会唱,位置也记熟了。"

当她穿着借来的、略大的戏服站在聚光灯下,一开口那清亮婉转的"子喉",让台下原本交头接耳的观众瞬间安静。"那时候手都在抖,但唱到'西湖山水还依旧'时,突然觉得自己和角色融在一起了。"

从"被批没魂"到金鸡奖:把角色刻进骨子里

可光环背后,是更残酷的考验。17岁主演《狸猫换太子》里的寇珠,演出结束后,一位老艺术家拉住她:"小姑娘嗓子是好,但戏里没魂,像在走形式。"

那天她躲在化妆间哭到半夜,把老艺术家的话抄在剧本扉页。为了练身段,她拜京剧名家武建文学刀马旦,一个"卧鱼"动作练到膝盖青紫,一套"打出手"每天重复八十遍。2007年省中青年戏剧大赛,她选了最难的《红线盗盒》,三伏天裹着靠旗在练功房翻滚,汗水顺着发网往下滴,在地板上积成小水洼。最终,这个15分钟的片段让她拿下银奖第一名,评委说:"这姑娘的枪花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真正的蜕变,是在2018年的个人专场。她要在一台戏里演穆桂英、李氏、色空、甄宓四个角色,从刀马旦到花旦再到青衣,行当跨度像翻越四座山。为了《穆桂英探谷》的身段,她特意去上海昆剧团学"矮子功",膝盖磨得全是茧子,上台时却能把穆桂英的英气与柔情全演出来。

2022年,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让她捧回金鸡奖。第一次面对镜头,她习惯性地把水袖挥得又高又远,导演急得喊停:"电影要的是眼睛里的戏!"她对着镜子练眼神,从"怒目圆睁"到"含情脉脉",光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就练了三天。北京拍摄时正值酷暑,她穿着三层厚的古装戏服,在烈日下演完"金笛自刎"的戏份,中暑晕在片场。醒来第一句话却是:"刚才的表情到位吗?"

如今的李嘉宜,依然保持着每天晨功的习惯。从中山巷弄里听曲的小女孩,到站在金鸡奖领奖台上的艺术家,20年光阴里,她追的从来不是聚光灯,而是粤剧最本真的模样。就像她常说的:"只要胡琴一响,我就还是那个守在虎度门后,等着上台的小姑娘。"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