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不再隐瞒,透露当初被央视封杀的内幕,原来我们都猜错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0:45 1

摘要:1998年除夕,陈佩斯穿着破旧邮差服,与朱时茂演绎完《王爷与邮差》的最后一个笑点,亿万观众还在期待来年他带来的新惊喜,却没人想到,这竟是他在春晚舞台的最后一次亮相。

文|清扬

编辑|清扬

1998年除夕,陈佩斯穿着破旧邮差服,与朱时茂演绎完《王爷与邮差》的最后一个笑点,亿万观众还在期待来年他带来的新惊喜,却没人想到,这竟是他在春晚舞台的最后一次亮相

此后二十多年,“版权纠纷逼走陈佩斯”的说法成了他退出的“标准答案”,甚至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定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被反复提及的“原因”,不过是掩盖真相的一层薄纱

究竟是何原因,让陈佩斯离开了央视春晚舞台?毅然决然离开春晚后,他后悔吗?

提起春晚小品的黄金时代,陈佩斯的名字是绕不开的标杆,从《吃面条》开创小品先河,到《主角与配角》成为传世经典,他用十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观众除夕夜里的“期待符号”

可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落幕后,这个熟悉的身影却突然消失,决绝地没有一点留念,让观众在震惊之余,更多的则是好奇陈佩斯离开的原因。

彼时,“陈佩斯因版权纠纷与春晚决裂”的说法在民众之间广为流传,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这是他退出春晚的原因,毕竟当时他和朱时茂起诉央视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VCD市场还无严格的管控秩序,所以陈佩斯与朱时茂的春晚小品就被部分商家盯上了,成为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无数刻录着两人小品的VCD光盘在街头巷尾的音像店售卖,盗版商借此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创作者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却分文未得

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陈佩斯和朱时茂曾多次与相关方沟通,希望规范作品的传播与收益分配,不过最后还是采取了法律手段,因为沟通无果,只能走强制程序。

好在两人最后胜诉了,但问题是,从这以后,他们就没上过春晚,所以大多数人就认为央视将他们封杀了,两方之间再无联系,但多年以后,陈佩斯才在采访中说,真相并不是那样。

据陈佩斯所说,他当时的维权对象是盗版商与未经授权使用作品的机构,而非春晚本身,且这一维权事件在1998年前便已发生,不是在春晚之后。

若真因版权问题“决裂”,陈佩斯也不会在1998年继续带着《王爷与邮差》登上春晚舞台,之所以与春晚舞台渐行渐远,是因为他对作品的极致较真,和对艺术底线的绝不妥协

内心底线的坚守

作为话剧演员出身的艺术家,陈佩斯对小品有着近乎苛刻的创作标准,剧本必须逻辑闭环,人物要立得住、有真实情感。

小品中的笑点需源于生活矛盾而非低俗段子,更不能为了“凑主题”“煽情”而牺牲剧情的合理性。

可随着春晚规模扩大,节目审查标准、市场导向需求逐渐变化,春晚对小品的定位与创作逻辑也已悄然发生变化。

为了贴合主题,有时需要在小品中加入与剧情无关的宣传元素,还有就是为了照顾不同观众群体,不同地域、年龄的观众口味,不得不修改原本紧凑的剧本结构

如此一来,紧凑的剧本变凌乱,鲜明的角色变得“四平八稳”,整个小品就没了最初创立它时的味道,这对于陈佩斯来说,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因为在陈佩斯看来,喜剧的核心是真诚,要是为了上舞台而丢了这份真诚,那不如不上。

其实,1999年春晚筹备期间,陈佩斯和朱时茂带着新作品《警察与警察》也去了,他们像以往一样,按照导演给出的标准,从剧本初稿到舞台调度反复打磨,仅台词就修改了十余版

一次次修改后,陈佩斯看着手中的剧本,发现原本讲述基层民警真实工作状态的故事,变成了堆砌主题、讨好观众的“拼盘”

作品被调整后,不仅笑点没了,人物都立不住了,连他自己都觉得“演着别扭,观众看着也不会舒服”,所以两人最后一次彩排后决定撤回节目,不上了。

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首先就是因工作强度大,喉咙里长了血泡,大到可以堵住咽腔,之后因为没有时间去做手术,便只做了简单的处理。

当时就直接拿手术刀捅进喉咙将泡戳破,由于这个原因,他此后的身体状态大不如前,还有就是他除了春晚之外,还要忙碌新电影的宣传,身体不堪重负,难以兼顾所有。

与此同时,陈佩斯还说,春晚的氛围也变了,不是一个创作的氛围,大家以前都凑在一起聊段子,关系融洽,后来各坐各的角落,像防贼似的,生怕自己的创意被别人“偷走”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演员竞争白热化,其中不乏“关系者”,这对陈佩斯这种“只聊戏不聊人”的人来说,特别不喜欢,他也因此被边缘化。

种种原因促使下,陈佩斯和朱时茂便从1998年之后再也没上过春晚,不过,离开春晚舞台后,陈佩斯并没有放弃戏剧创作,反而转向了更考验功底的话剧舞台

2001年,陈佩斯卖掉北京的房子,自掏腰包拍摄制作话剧《拖儿》,虽然没有明星流量的加持,没有春晚的曝光度,但作品却凭借扎实的剧本和接地气的表演,场场爆满

据统计,《拖儿》最终巡演120余场,票房突破4000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话剧市场的纪录,此后,《阳台》《阿斗》《戏台》等话剧相继推出,每一部都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阳台》关注农民工讨薪问题,《阿斗》以“亡国之君”的视角解构历史,《戏台》则用喜剧的形式讲述戏曲艺人的坚守。

这些作品同样没有华丽的舞台特效,却用“笑中带泪”的故事打动了观众,甚至有观众为了看一场演出,从外地专程赶到北京

陈佩斯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好作品,从不依赖舞台的大小,只依赖创作者对艺术的真诚。

如今再回望陈佩斯的选择,众人会发现,他的“退出”并非与某个平台的“对抗”,而是一位艺术家对自我原则的坚守。

1998年后的春晚舞台,或许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但中国喜剧界却多了一位始终扎根生活、拒绝妥协的创作者。

刻在骨子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使陈佩斯不愿让自己的作品变成“迎合的产物”,更不愿让观众记住一个“不真诚的喜剧演员”

如今的他,虽然已经70岁高龄了,但他还是没有变,一直是那个热爱喜剧,热爱表演,内心纯粹、坚守原则的老艺术家。

平时闲暇之余和儿子一起拍拍搞笑视频,主业还是坚守多年的戏剧舞台,如前段时间他执导的新话剧《戏台》,一经上映票都卖完了,全网好评如潮,可见实力与专业,让人佩服。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陈佩斯注意身体,继续给观众带来好作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也祝愿他生活快乐,事业顺心

笔者观点

“艺术这东西,骗不了人,你用心了,观众就看得见。”这句话在陈佩斯这类艺术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内心的坚守、热爱和付出,无不让人敬佩赞叹。

感觉以前的人拍摄东西,大部分都很有追求,很有原则,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为了利益而放弃创作的底线,但现在不知是什么原因,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纯粹精神越来越少。

不得不说,以前的小品真的很好看,尤其是陈佩斯和赵本山的,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看他们的小品,不看就觉得这年少了什么

而现在的小品,好像少了吸引力,进步空间很大,希望不久的将来,观众可以看到全民称赞的作品,再次回到以前期待过年看小品的感觉。

来源:云莳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