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我这辈子没啥大出息,但能演好一个杨子荣,还不知足嘛?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8 21:01 1

摘要:1935 年,童祥苓出生于天津的一个贫寒家庭,祖籍江西南昌。彼时,父亲童汉侠没有固定职业,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这个家庭之上。

1935 年,童祥苓出生于天津的一个贫寒家庭,祖籍江西南昌。彼时,父亲童汉侠没有固定职业,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这个家庭之上。

虽然家境困苦,但童祥苓的家庭却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二哥童寿苓和四姐童芷苓率先踏入梨园,成为童家从事京剧艺术的先驱。父亲童汉侠虽不会唱京剧,却对戏曲满怀热爱,性格豪爽的他结交了不少戏班的朋友,这也让孩子们从小就浸润在京剧艺术的氛围之中 。

在这样的环境下,童祥苓自幼便对京剧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哥哥姐姐练功学戏时,他总会在一旁专注地观看,听得入神,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戏中。他常常模仿着哥哥姐姐的样子,在脸上胡乱涂抹,用报纸糊个帽子当作盔头,在家中开启自己的 “表演”。有一次,家人带他观看了李万春的《武松》,他被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深深震撼,回家后兴奋得整晚都难以入眠。

童芷苓因生性爱戏,且希望通过唱戏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早早便进入了戏班。而童寿苓起初并不情愿学戏,毕竟学戏是一件充满艰辛、常要挨打受罚的苦差事。但父母担心童芷苓一个女孩子独自闯荡江湖学戏不安全,在他们的劝说下,童寿苓最终也踏上了学戏之路。后来,童寿苓拜姜妙香先生为师,童芷苓拜荀慧生先生为师,童家从此正式迈进梨园界 。

1943 年,对于 8 岁的童祥苓来说,是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年。父母同意他学戏,并为他确定了主攻老生行当,这一决定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未来的艺术之路 。

父亲为他请来了文武两位启蒙老师,教文戏的是雷喜福先生,教武戏的是钱富川先生。雷喜福先生在京剧界声望极高,是富连成科班的 “六大弟子” 之一,有着 “老生第一人” 的美誉,其表演风格刚健、豪放、雄浑,自成一派,被称为 “雷派”。钱富川先生同样武艺高强,对京剧武打技巧见解独到 。

童祥苓向两位老师郑重地行了磕头拜师礼,自此正式开启学艺生涯。在学戏之初,雷喜福先生的一番教诲让童祥苓铭记终身:“小子!记住,学戏要先学德,没有德行的人就是将来再有能耐也成不了大器。好角里有大角小角,做大角台上不能阴、损、坏,台下不能同行是冤家,人不争没出息,但不是去踩人、挤别人,占自己的坑,要靠本事台上见。今后你小子如果不是这样做,可千万别跟别人说是跟我学的戏,我可丢不起那人。”

在雷喜福先生的教导下,童祥苓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从基本功的一招一式,到唱腔的一板一眼,他都学得极为认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那时,家中条件艰苦,没有宽敞的练功场地,他就在狭小的院子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动作;没有专业的乐器伴奏,他就凭借着心中的节奏,练习着唱腔。尽管环境简陋,但他对京剧的热爱却愈发炽热。

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雷喜福先生诚恳地建议童祥苓的父亲,今后由他教念白、做工,若教唱,其师弟刘盛通是开蒙的最佳人选。刘盛通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刘景然也是颇有名望的老生演员 。于是,父亲又为童祥苓请来了刘盛通先生。

刘盛通先生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童祥苓的特点和不足,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唱时,他会逐字逐句地讲解发音、行腔和用气的技巧,亲自示范,让童祥苓反复模仿。他还会结合每一段唱腔所表达的情感,引导童祥苓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诠释角色 。

在刘盛通先生的指导下,童祥苓的唱功有了显著提升。他学会了如何运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长短,使唱腔更加圆润、动听。在学习《文昭关》时,剧中伍子胥的唱段难度极大,不仅要求嗓音高亢、嘹亮,还需要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悲愤和焦急之情。童祥苓在刘盛通先生的教导下,反复练习,不断琢磨,最终成功地演绎了这段经典唱段,得到了老师和家人的高度赞扬 。

1951 年的仲夏,阳光炽热,16 岁的童祥苓漫步在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旧货市场。彼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京剧新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愈发深沉,时常在闲暇时来到这里,希望能寻得一些与京剧相关的宝贝 。

突然,一阵悠扬的京剧老生唱段从一个摊位传来。那唱腔挺拔苍劲,韵味醇厚,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瞬间吸引了童祥苓的全部注意力。他不由自主地循声而去,来到摊位前,静静聆听。一曲终了,他拿起唱片,看到上面标注着《沙桥饯别》,演唱者正是京剧界赫赫有名的余叔岩 。

余叔岩是京剧余派的创始人,他的唱腔艺术堪称一绝,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演唱以细腻婉转、刚柔相济著称,对每个字、每个腔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他的代表剧目如《搜孤救孤》《击鼓骂曹》等,都是京剧经典,至今仍被无数京剧爱好者传唱 。

童祥苓被余叔岩的唱腔深深打动,毫不犹豫地将唱片和留声机一同买回家中。此后,留声机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每天,他都会花费至少两个小时,沉浸在余叔岩的唱腔世界里。他一遍又一遍地聆听,一句一字地模仿,仿佛要将余叔岩的每一个韵味、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自己的骨子里 。

在学习余派唱腔的过程中,童祥苓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领悟力。他发现,余叔岩晚年灌制的唱片,尽管嗓子不如年轻时那般清亮,但在力度和行腔的运用上却更加炉火纯青。例如在《摘缨会》中,余叔岩通过巧妙的行腔和气息控制,将楚庄王的威严与大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珠帘寨》里,他又以独特的唱腔节奏,表现出李克用的豪迈与沧桑 。这些精彩的演绎让童祥苓明白,京剧唱腔不仅仅是声音的展示,更是人物情感和性格的表达,正所谓 “三分嗓子七分功” 。

一次,身为姜妙香先生入室弟子的二哥童寿苓,约上大哥童侠苓和小弟童祥苓一起到姜家做客。姜妙香先生是京剧界的著名小生,他的表演风格清新雅致,深受观众喜爱 。在姜先生家中,时常有徒弟们前来学戏和唱戏,这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那天,姜先生的长子姜少香操琴,大家依次各唱一段。轮到童祥苓时,他自信满满地接连唱了自学的《沙桥饯别》《摘缨会》等余派大段。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将余派唱腔的韵味展现得恰到好处,赢得了在场众人的阵阵掌声 。

就在这时,一位老先生从后院缓缓走来。童祥苓抬眼望去,只见此人身材不高,脑袋却很大,头顶微秃,戴着一副圆眼镜,嘴上留着八字胡,模样十分独特。老先生开口问道:“刚才是谁唱的?” 姜先生笑着指了指童祥苓。老先生走到童祥苓面前,目光中透露出赞赏:“小子,行!你将来准能成个角儿,一定要好好练。” 待老先生离开后,姜先生兴奋地告诉童祥苓:“你小子连徐先生都给唱出来了,真行啊!” 童祥苓这才知道,刚才的老先生竟是大名鼎鼎的琴师徐兰沅先生 。

1951 年年底,童祥苓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契机 —— 报考中国戏校。他满怀信心地参加了声乐、基本功两项考试,并表演了传统戏《定军山》。在《定军山》中,他饰演老将黄忠,将黄忠的英勇豪迈、老当益壮演绎得栩栩如生。他的嗓音洪亮,唱腔激昂,一招一式都尽显扎实的基本功 。

最终,童祥苓凭借出色的表现,以插班生的身份成功考上了中国戏校。当时的主考官是京剧界泰斗王瑶卿先生,两旁就坐的考官更是汇聚了梅兰芳、程砚秋、郝寿臣、萧长华、谭小培、姜妙香、袁世海、李少春、茹富兰等一众京剧大家。能得到这些京剧大师的认可,童祥苓深感荣幸,也明白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重任 。进入中国戏校后,童祥苓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京剧知识和技艺。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教育,也有机会欣赏到众多名家的精彩演出。

1952 年前后,马连良先生从香港回到大陆。马连良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他的表演风格潇洒飘逸,唱腔委婉动听,念白富有韵律,在京剧界独树一帜 。童祥苓首次欣赏马派艺术,是在位于西单的长安大戏院观看马先生主演的传统剧目《四进士》。

在《四进士》中,马连良饰演宋士杰,他的表演细腻入微,将宋士杰的机智、正义和老辣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唱腔优美动听,念白抑扬顿挫,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戏。童祥苓被舞台上的马连良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在了马派艺术的魅力之中 。

此后,童祥苓又陆续观看了马先生的其他马派剧目,如《借东风》《十老安刘》《甘露寺》等。每次看完演出,他都会回到家中,对着镜子反复模仿马先生的表演,从唱腔到身段,从表情到眼神,他都力求做到惟妙惟肖 。在模仿的过程中,他对马派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心中也渐渐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 —— 拜马连良先生为师 。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童祥苓的父亲四处打听,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位与马家关系密切的周姓朋友的引荐,带着不满 20 岁的童祥苓来到马先生家中。马先生为人豪爽,对童祥苓的才华和诚意十分欣赏,爽快地答应收他为弟子 。

周先生当场就让童祥苓给马先生和师娘跪下磕了三个头,这一跪,不仅是对师父的敬重,更是对京剧艺术的虔诚。翌日,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在西珠市口路北的丰泽园饭庄举行。参加仪式的贵宾有荀慧生、郝寿臣、徐兰沅、裘盛戎及梅兰芳夫人、姜妙香夫人和童祥苓的师兄李慕良、马崇仁、黄元庆、谭元寿、马长礼等 。在众人的见证下,童祥苓正式成为马连良先生的弟子 。

拜师以后,马先生对童祥苓关爱有加,亲自向他传授了《南阳关》《问樵闹府》《盗宗卷》三个传统剧目。然而,童祥苓发现,这几个剧目并非正宗的马派剧目,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

有一天,童祥苓终于鼓起勇气,向马先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师父,您为什么不教我正宗的马派大戏呢?” 马先生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求知欲的弟子,微笑着说:“其他的戏你都可以看,什么地方不明白随时问我,但这几出戏却是当年余先生每演我是必到戏园子看的。” 马先生的话,让童祥苓恍然大悟。原来,马先生早已看出童祥苓在余派艺术上的天赋和潜力,认为他往余派方向发展更符合戏路,所以才教 “余” 不教 “马” 。

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后,童祥苓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不再纠结于是否学习正宗的马派剧目,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父所传授的剧目中,努力汲取其中的艺术养分 。在学习《南阳关》时,马先生教导他要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通过唱腔和身段展现伍云召的悲愤与无奈 。童祥苓牢记师父的教诲,反复揣摩角色,不断改进自己的表演 。在学习《问樵闹府》时,马先生又强调了表演的细节和节奏感,让他学会通过眼神和动作来塑造人物性格 。童祥苓认真领悟,将师父的教导融入到每一个表演细节中 。

在马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童祥苓的表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不仅在唱腔和身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在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上有了质的飞跃 。他学会了如何从人物的内心出发,通过京剧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

《智取威虎山》

1965 年,对于童祥苓来说,是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奉命调入《智取威虎山》剧组,肩负起饰演主角侦察英雄杨子荣的重任 。《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排长杨子荣,为配合大部队作战,深入土匪盘踞的威虎山,与土匪斗智斗勇,最终成功歼灭土匪的故事 。这部剧将京剧的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革命题材完美结合,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激昂奋进的音乐,成为了现代京剧的经典之作 。

童祥苓深知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能够完美地诠释杨子荣,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在接到角色后,他首先深入研读了剧本和小说《林海雪原》,对杨子荣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了解到,杨子荣是一个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但始终怀揣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战士。他机智勇敢,善于应变,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为了更真实地展现杨子荣的形象,童祥苓不仅在表演技巧上下功夫,还深入生活,去基层部队体验侦察排长的生活 。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和生活习惯 。在部队里,他看到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

在表演上,童祥苓注重细节的刻画,力求通过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展现出杨子荣的英雄气概和内心世界 。在《打虎上山》一场戏中,为了表现杨子荣在茫茫雪原中策马飞驰的场景,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动作和身段 。他运用了京剧的 “趟马” 技巧,通过快速的圆场、大幅度的动作和矫健的身姿,展现出杨子荣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概 。同时,他还在唱腔上进行了创新,将传统的京剧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唱腔更加激昂高亢,富有感染力 。那句经典的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在他的演绎下,仿佛让人置身于冰天雪地的林海之中,感受到了杨子荣的壮志豪情 。

然而,在排练过程中,童祥苓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如何在传统京剧的表演风格与现代革命题材之间找到平衡 。传统京剧的表演风格注重程式化和虚拟化,而现代革命题材则要求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如何在保留京剧传统特色的同时,又能真实地展现现代人物的形象和情感,成为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

一次在上海艺术剧场进行彩排时,刚刚接见完外宾的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彩排现场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走上台,亲切地握着童祥苓的手说:“童祥苓同志,你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随后,周总理幽默地指出:“我听你刚才唱的戏不是革命战士杨子荣,而像是《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童祥苓同志,要敢于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嘛…… ”

周总理的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让童祥苓如梦初醒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表演,意识到自己在表演中确实过多地运用了传统京剧的表演方式,而忽略了杨子荣作为现代革命战士的特点 。他明白,传统老戏的腔调、演唱方法都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物而创造出来的,如果只是套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去表演杨子荣,手握羽毛扇的古代谋士肯定和现代解放军战士相差甚远 。

为了更好地塑造杨子荣的形象,童祥苓开始大胆地进行创新和尝试 。他打破了传统京剧的一些程式化表演,根据杨子荣的性格特点和剧情需要,设计了一些新的动作和唱腔 。在表演中,他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力求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杨子荣 。

在《智取威虎山》中,有许多经典的唱段,每一段唱词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创作 。其中,《打虎上山》的唱词原本是 “皑皑白雪雾迷漫”,这是一段抒情的唱词,作曲也从抒情方面着手 。但童祥苓在演唱过程中,总觉得这与迎风冒雪勇往直前的杨子荣形象不太相符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和琢磨,提出了修改建议 。后来,这句唱词改为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不仅写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也更符合杨子荣的性格特点 。作曲根据新的唱词,谱出了 [二黄] 高八度 [导板],童祥苓在演唱 “霄汉” 两个字的八度高腔时又翻了八度,将杨子荣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

一炮而红

1967 年 7 月,《智取威虎山》剧组再次来到北京演出,演出地点在京西宾馆礼堂 。此前,大家就听说毛主席要来看戏,每个人的心情都既激动又紧张 。为了确保演出万无一失,每个演员都自觉地检查了好几遍服装和道具,生怕出现任何纰漏 。

演出开始了,舞台上,童祥苓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他将自己对杨子荣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精彩的表演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台下,观众们被精彩的剧情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深深吸引,沉浸在《智取威虎山》的世界里 。

当大幕最终落下,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演员们静静地站在舞台上,谁也没有动,他们都在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大幕再度拉开时,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缓缓走上台来 。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毛主席举手示意,与全体演员一起合影留念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成为了童祥苓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一位新华社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并把照片送给了童祥苓 。

多年后,童祥苓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感慨万分 。他说,能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与指导,是他一生的荣幸 。《智取威虎山》这部剧,不仅成就了他的艺术生涯,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他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诲。

舞台之外

舞台上的童祥苓光芒万丈,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角色,成为了京剧界的璀璨明星。然而,在舞台之外,他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充满了温情与故事 。

童祥苓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他与妻子张南云携手走过了近 70 年的风风雨雨,两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是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张南云同样出身京剧世家,是梅兰芳的弟子,工梅、荀两派,代表作有《龙江颂》《诓妻嫁妹》《武家坡》等 。他们二人同年同月出生,都在 8 岁时踏上了学戏之路,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又或许是对京剧共同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梨园佳话 。

他们的相识颇具戏剧性。1951 年,童祥苓随童家班到大连演出,与张南云初次见面 。那时的张南云梳着两根辫子,活泼可爱,童祥苓却总是喜欢拉她的辫子,这让张南云对他有些不满 。后来,张南云的姐夫与童祥苓的父亲是好友,在姐夫的介绍下,童祥苓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鞍山与张南云见面 。双方家长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于是,一段包办婚姻就此促成 。尽管这段婚姻没有经历自由恋爱的浪漫,但婚后,两人感情日益深厚,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对京剧的执着追求,让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

婚后,张南云放弃了部分事业,全心全意地支持童祥苓的艺术追求,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儿子,为童祥苓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表演中 。而童祥苓也十分珍惜这份感情,虽然他常年忙于演出,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陪伴在家人身边,与妻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

1958 年,为了见妻子一面,童祥苓特意赶到长春,雇马车去接张南云下班 。当张南云看到童祥苓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感动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童祥苓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妻子深深的爱意的最好诠释 。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特殊年代里,童祥苓因姐姐童芷苓的问题受到牵连,遭受了许多屈辱和不公 。他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1967 年 5 月的一天,童祥苓给妻子留下一封信,来到黄浦江边,准备投江自尽 。张南云发现丈夫的信后,心急如焚,她将两个儿子锁在家里,疯狂地骑自行车赶往黄浦江边 。在江边,她找到了满脸悲戚、徘徊不定的童祥苓 。她好言相劝,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爱意,将童祥苓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张南云始终陪伴在童祥苓身边,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市场逐渐走向低谷,观众数量减少,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少 。为了维持生计,1994 年,年近 60 岁的童祥苓和妻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开一家面馆 。尽管他们从未涉足过餐饮行业,但为了家庭,为了儿子,他们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一步 。

开面馆的日子十分艰辛,每天天还没亮,他们就要起床准备食材 。从揉面、擀面到熬制汤底,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白天,他们要招呼顾客,忙得不可开交;晚上,等顾客都走了,他们还要收拾桌椅、打扫卫生,常常忙到深夜 。但他们从未抱怨过,始终坚持着 。

在经营面馆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有时候,食材的采购成本过高,导致利润微薄;有时候,顾客的要求比较苛刻,他们也会耐心地满足 。尽管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 。

经过几年的努力,面馆的生意逐渐好转,他们的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凭借着诚信经营和美味的面食,他们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喜爱 。这段开面馆的经历,不仅让他们度过了生活的难关,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

除了家庭和生计,童祥苓还十分关心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尽管离开了舞台,但他始终心系京剧,经常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表演和对京剧的理解,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 。他还会在家中练嗓子、看京剧录像,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

他也会收徒授艺,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京剧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京剧艺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