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余叔岩的弟子只有“三小四少”七人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2-24 23:36 5

摘要:据说,京剧大师余叔岩先生的弟子只有区区的“三小四少”,实际上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当然别瞧明面上只有这七人,但这几人,成才率却高的吓人,因为这几人基本上都没有下艺术家这三个字,和大师沾边的也有好几个人,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叹。

京剧大师余叔岩

据说,京剧大师余叔岩先生的弟子只有区区的“三小四少”,实际上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当然别瞧明面上只有这七人,但这几人,成才率却高的吓人,因为这几人基本上都没有下艺术家这三个字,和大师沾边的也有好几个人,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叹。

那么这所谓的“三小四少”是哪七个人呢?他们是,三小:女弟子孟小冬、小小朵杨宝忠、小谭谭富英、四少:名旦吴彩霞之子吴少霞、王少楼、陈少霖、李少春。

大家看,除了这个吴少霞人们不大熟悉,那几个人都是京剧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大家:孟小冬、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这四人说他们是大师都不为过。而王少楼陈少霖说是艺术家也担得起。

余叔岩和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那咱们就一个个的慢慢道来,先说孟小冬

孟小冬拜师比较晚,先前也找人咨询想拜师,可因为她是女子余不好收,所以这件事就按下来了,后来李少春拜师,孟小冬一看机会来了,于是旧事重提,余叔岩也就顺水推舟收下了她。

实际上孟小冬的艺术成就主要在规矩上。说她一开始就很规矩也不尽然,一开始她也是什么戏都唱。她早年《逍遥津》以及《十八扯》这样的乱七八糟的戏她也唱,据说连台本戏她也是来者不拒。虽然后来她可能是开窍了,觉得这样乱唱是不行的,于是慢慢地就开始循规蹈矩了。

她拜了余叔岩以后,那就更是师父只要说不让唱的。她连动都不动,可想而知这人的自制力有多么的强吧。那么余叔岩也很欣赏这个徒弟,那时候余叔岩已经病入膏肓。余是心甘情愿地,想把平生心得和本事教给她,认为她聪明,是可造之才,可以传承自己的艺术。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余派里能够真正不走样、传承余叔岩艺术的,也就是孟小冬了。孟小冬要是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公认她的余派唱念俱佳。

余叔岩去世以后,人们由于希望看到真正的余派艺术,自然对孟小冬寄予极大的希望,而她果然不负众望,每演一出戏,俨然就是余叔岩的替身,无论行腔,吐字或举手投足,都很像她师父,而且很大程度能做到形神俱备。46年在上海。杜家祠堂《搜孤救孤》的演出。使她名声达到了顶峰,据说她演这出戏的时候,内行都趴着台帘子在听在看,不时地小声赞叹!台底下的观众更是对她的艺术趋之若鹜,如醉如痴。当时还留下了录音,现在听确实水平极高。

杨宝忠:杨宝忠的父亲艺名杨小朵。所以他年少时的艺名叫小小朵。但他不唱旦角,唱的是老生。后因嗓子不行了,于是呢就开始操琴,后逐成为琴界一代大家!

杨宝忠

有人说余叔岩没有给杨宝忠说过几出戏,但文献记载杨宝忠会的余派戏非常之多,以至于堂弟杨宝森的很多戏都是他教的,据说《状元谱》这出戏,师徒两人都录有同样的两段唱的唱片,我们现在对比的听,会感觉到唱腔里的劲头尺寸都大差不差,可想而知杨宝忠的余派那是有准地方的,不似传闻的那样无的放矢。

当然,今天的人知道杨宝忠还是因为他的琴艺,他也是京剧历史上数得出来的几尊大琴之一,辅佐他堂弟杨宝森成就了杨派艺术,这方面,这位堂哥是功不可没的。

谭富英:余先生这些弟子里,要说家室环境天赋最得天独厚的,那就只有谭富英了。大家知道,过去的艺人如果嗓子好,那就有了一多半的“戏饭”,比如金少山,张君秋,谭富英也算这种类型的。当然,和张君秋不同,人家小谭还是正经科班出身,所以,身上也不差。因此,他代表作可不止唱功为主的《失空斩》,还有谭余都演的《珠帘寨》《定军山》《南阳关》《战太平》,这些戏纵然孟小冬唱功再好她也演不过谭富英。

据说开始谭富英拜余叔岩的时候,余感念和他祖父的师生情谊,是想好好教他的,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他父亲在中间的搅合,谭富英不能够实打实地贯彻余叔岩对他的指导,使得余对小谭逐渐就开始由放松到不大管他了。

谭富英

现在我们看谭富英这个新谭派,其中有老谭的东西还有分量很大的余派的东西,若说风格,还是和余派更接近一些,这也是谭晚年和余叔岩的琴师王瑞芝能够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少春:李少春在拜余叔岩之前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当然,他也有家传,他父亲小达子李桂春在大上海那也是声名赫赫!但少春从小却喜欢京朝派的东西,不大喜欢海派的那种光顾着警前台的路数,附带说几句,据说小达子的嗓子高亢而没有韵味,戏路很杂,演戏也是火爆追求剧场效果,所以很受底层老百姓的喜欢,当时沪上就有句话:梅兰芳再挣钱,几年来上一次,若这样比较,小达子比梅兰芳可能挣钱多了,这样看小达子像不像郭德纲,当然,人家小达子嗓子虽然没味,但武功极好,这一点老郭就没法比了,比如,李少春常演的《打金砖》就是李家本戏,他父亲的代表作。

闲言少叙,余叔岩收李少春的时候身体常年有病,可以讲已经很长时间不登台了,所以对于余叔岩来说,他对李少春也是寄予厚望的,也愿意把一生的本事传授给他这个年轻的徒弟。

李少春文学余叔岩武学杨小楼(丁永利教授,还有一些家学)实话实说,余叔岩先生一些带武的戏比如一些短打武生戏,孟肯定是唱不了,那也只有李少春继承发扬了。比如《洗俘山》《打渔杀家》《宁武关》(又名《别母乱箭》)等等,所以,对于继承余派来说,孟李二人各有优势。

李少春

李少春就是因为太全面了,涉猎的范围也太广了一些,生行几乎没有他不演的戏。这个是优点也成了阻碍他迈向更高台阶的短板,难免顾此失彼,他在他师父去世以后,想着自己的艺术领地也能够早日开疆拓土,他有点过早地跳出余派老生的这个领域,忘记了他师父对他的忠告,从而多方面尝试各种角色人物行当的塑造。

比如他从梆子移植过来的《云罗山》。还有用大嗓唱的,以前是由小生应工的《罗成》,《白蛇传》里,用大嗓唱的许仙,以及余叔岩不让他演的猴戏。这些都带有很大程度急功近利的成分,难免深度和难度都不太够。要不说世界上的事物利弊同在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涉猎太广不一定是好事,循规蹈矩也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他没有形成一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这四位,余先生还有三位弟子门人,比如吴少霞,后改名吴彦衡,当然,他后来学了武生和余派也就渐行渐远了。那么其余二位,王少楼嗓音音色很好,也是科班出身,学余规矩,长期和程砚秋合作,四十年代,少楼嗓子出现了问题,于是程先生又改用陈少霖作为二牌,程砚秋晚年用的二牌里子老生于世文也是余派,似乎程砚秋很喜欢和余派对戏,程有一张《四郎探母》的剧照,老生就是王少楼,后来王少楼长期在戏校教学培养出了张学津李崇善等一些学生,当然也有人说,王少楼虽然学余,但并没有拜过师属于私淑。

程砚秋王少楼合演《四郎探母》

陈少霖是老夫子陈德霖的儿子,是余叔岩的妻弟,但因为他年龄小,所以终身对余行弟子礼,他得到过余叔岩的亲授,余派的唱作念表都有准地方,但惜天赋平平,有人说他的嗓音不像老生更像老旦,音色不像余叔岩更像高庆奎,他的唱作功底都不够深沉和难脱火气,不够细腻,这一点他是比不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的。因此他这一生基本上是长期二牌,这个定位似乎比较准确,当然他也很称职。

上面大致说了一下余叔岩的这几位弟子门人的情况,那么除了这几位,那个年代实际学余派的并不少见,比如二十年代的安舒元,三十年代的所谓“奚管陶莫”:奚啸伯、管绍华、陶畏初、莫敬一,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宝森了,票友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伯驹,以及南方学余的陈大濩、张文娟、张少楼等,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多赘述了。

来源:荷露团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