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在《人民日报》撰文: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不能糊弄观众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7 10:41 1

摘要:他在文章中强调,创作应该坚持“长期主义”,也就是老一辈艺术家所说的“戏比天大”。这是他在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深刻体悟的真理,而这种信念也贯穿了陈佩斯从舞台到电影的所有艺术形式。

8月7日,著名演员陈佩斯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的文章,言辞犀利,深刻剖析了戏剧与电影的创作理念。

他在文章中强调,创作应该坚持“长期主义”,也就是老一辈艺术家所说的“戏比天大”。这是他在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深刻体悟的真理,而这种信念也贯穿了陈佩斯从舞台到电影的所有艺术形式。

陈佩斯通过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对戏剧创作的敬畏和坚持,也提醒我们,在娱乐行业中,观众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他提出,“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他强调,无论潮流如何变化,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则不能被打破。这种坚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信念的体现,更是对观众和社会的责任感的表达。

从话剧到电影,《戏台》这部作品陪伴了陈佩斯和他的团队整整十年。陈佩斯回忆道,十年前,当他们初排这台戏时,根本没敢想象能够演这么久。但每一场演出,他们都将其当作第一次,带着新思考和新尝试去打磨,每次演出后都会思考如何让节奏更加完美。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陈佩斯对“戏比天大”理念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喜剧创作的坚持,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艺术的敬畏。他表示,喜剧不是简单的取悦观众,而是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回溯了中国几千年喜剧文化的根源,提到《史记》中的“优孟衣冠”是最早的讽刺性喜剧表演,至今仍对现代的喜剧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陈佩斯在文中提到,真正的喜剧不仅仅是让人笑,更是要通过幽默和荒诞的情节来传递有意义的社会话题。他强调,好的喜剧作品应该是“藏得住”的,观众在看到搞笑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深刻思想,而这些思想并不会直接告诉观众,而是等待他们自己去发掘。

例如在《戏台》这部作品中,陈佩斯细致地考证了每一个小细节,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发音节奏,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他认为,这些细节并不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戏剧冲突能够更好地从文化的根基上生长出来。尊重每一份细节,正是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尊重。艺术可以创新,但根本的文化精神不容动摇。

陈佩斯的艺术经历跨越了电影、电视、话剧等多个领域。从电影胶片到电视荧屏,再到话剧舞台,他尝试过多种艺术形式。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新的挑战,但他依旧坚守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提到,早期拍摄电影时,胶片成本昂贵,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让他在拍摄时更加专注细节,力求完美。而如今,虽然技术发展迅速,观众接触艺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陈佩斯始终坚信,艺术的核心价值和观众的互动反馈依旧至关重要。

他还强调,舞台上的演出与电影中的拍摄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舞台上,演员能够直接感受到观众的反馈,每个笑点、每个表情都能够实时收到反应,而电影则需要通过镜头语言去传达情感。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各自的优点,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作品中所传达的“真东西”才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陈佩斯谈到“长期主义”时,不禁让人联想到如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对“短期利益”的追逐。他指出,尽管当今社会流行“长期主义”,但这种“长期主义”背后蕴含的精神,恰恰是老一辈艺人一直秉持的“戏比天大”理念。

陈佩斯坦言,这种精神来源于对艺术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创作过程的坚定信念。他表示,艺术创作不是追逐潮流,而是要不断磨练、坚持原则、追求完美,哪怕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但创作者必须对自己心里的标准保持清晰。

他警告道,不能低估观众的眼光,不能为了迎合短期的潮流而放弃原则。无论潮流怎么变化,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则始终不能让步。“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这句话正是陈佩斯对所有艺术创作者的提醒,艺术的本质是对观众的尊重与真诚。

陈佩斯在文章中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行业,只有秉持长期主义的精神,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练,更是对文化、对历史、对观众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正如陈佩斯所言:“戏是磨出来的”,真正的艺术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心血的投入和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把控,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对于所有从事创作的艺术家,陈佩斯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舞台艺术的宣言,更是对所有创作者的启示:尊重艺术、尊重观众、尊重自己,才是创作的真正意义。

来源:向日葵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