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号一大早,《人民日报》第20版登出一篇署名陈佩斯的文章,标题挺拗口,叫《“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要论谁还敢把观众当明白人,陈佩斯算一个,而且他说得够直白——“别想糊弄观众”。
8月7号一大早,《人民日报》第20版登出一篇署名陈佩斯的文章,标题挺拗口,叫《“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可老百姓一看就懂,通篇其实就一句话:把戏往真里做,把观众当聪明人。
这话搁别人嘴里,兴许是场面话;从陈佩斯嘴里出来,分量不轻。毕竟,他真干过十几年不上春晚、不拍综艺,只蹲剧场里跟观众死磕一部《戏台》的事。
文章里,他把自己那点“轴”劲儿全抖出来了:
为了电影里一句不到两秒的台词,他能跟编剧磨半宿,就为那口气顺不顺;一个道具小戏箱,团队查遍老戏班规矩,弄明白为啥不能坐人,电影里只露一秒,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可他说“我心里得门儿清”。
从2012年话剧首演,到2025年电影上映,整整十三年,中间资金断了五回,最惨的时候他把房子抵押了,也没松口改剧本去迎合流量。
有人劝他“差不多得了”,他回一句:“戏比天大,改期是为了更好的相见。”
就这么硬挺着,话剧演了八百多场,每一场完事儿,他都在本子上记:哪儿观众笑了、哪儿没笑、哪儿笑早了,回家接着改。
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在评论里夸他“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
豆瓣开分8.1,票房破五亿,排片却只有5%,还被挤到凌晨一点,可观众愣是半夜去捧场,看完在网上刷屏:“这老爷子不是来圈钱的,是给内娱上课的。”
其实圈里糊弄人的事儿,陈佩斯不是没见过。1998年,他发现央视没打招呼就卖他小品的光碟,一怒之下打官司,赢了赔偿,也从此断了春晚路。旁人觉得亏,他却说:“艺术创作不纯粹,我宁愿不干。”
这一断,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流量换了一茬又一茬,小鲜肉靠脸拿天价片酬,剧本三天写完、五天开机,观众骂烂片,片方骂市场,循环往复。
陈佩斯不急,他就在剧场里跟观众“磨”:今天这个包袱不响,明晚换个节奏;年轻人嫌节奏慢,他就加一段更贴近当下的现挂,但绝不加低俗段子硬挠痒痒。
就这样,原本只是奔着怀旧来的70后、80后,最后带着90后、00后一起进剧场,一看,嘿,还真好看。
人民日报这次给他开专栏,不少业内人士心里咯噔一下:老爷子一句话,等于把遮羞布掀了——“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
翻译过来就是:别把观众当韭菜,别把低俗当通俗,别把流量当王道。
观众是会成长的,十年前看无厘头笑出眼泪,十年后回头再看,可能只觉得尴尬。能留下来的,还是那些经得住咂摸的作品。
文章末尾,陈佩斯写了一段话,像说给同行,更像说给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
观众不会骗自己,好赖戏,人家心里有杆秤。
写到这里,想起个细节。电影《戏台》里,有个龙套小角色,只有一句台词,拍摄时陈佩斯让他连说三十六遍,嗓子都哑了。有人心疼演员,陈佩斯摆摆手:“这一句要是飘了,整段戏就泄气了。”
那一刻,全场安静,没人再提收工。
有人说他傻,花十三年赌一部电影,万一扑了呢?可陈佩斯早就给过答案:“戏比天大,其实就是长期主义。”长期主义的背后,不是固执,是看透了——看透了观众终究会为真诚买单,看透了糊弄人只能快活一时。
当下影视圈最缺的不是钱,不是技术,是这股子“轴”劲儿。观众骂烂片,骂的不是明星,是被糊弄的感觉。陈佩斯用十三年的实际行动把这句话砸瓷实了:你把观众当明白人,观众就把你当自己人。
来源:光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