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凭什么让观众直呼“真实”?这部法治剧打了谁的脸?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7-06 00:50 1

摘要:最近一部《以法之名》的法治剧悄悄火了。“不洗白反派”的法治剧意外出圈,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就靠着“反派不洗白、配角不工具人”的真实感,在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数据显示,这部剧在短视频平台的片段播放量超过5亿,其中“反派伏法”的片段点赞量突破30

最近一部《以法之名》的法治剧悄悄火了。“不洗白反派”的法治剧意外出圈,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就靠着“反派不洗白、配角不工具人”的真实感,在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数据显示,这部剧在短视频平台的片段播放量超过5亿,其中“反派伏法”的片段点赞量突破300万,评论区清一色的"终于看到一部正常的法治剧了”。

反派就是反派,拒绝卖惨套路小人物也有完整故事线办案过程不搞主角光环

这部剧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彻底打破了现在影视圈的三大套路:

第一,林耀东这个角色之所以让人后背发凉,恰恰因为他恶得“太专业”。现实中那些害人无数的假药贩子,不就是穿着西装革履、满嘴仁义道德吗?《以法之名》最狠的地方,是撕开了这些“体面恶人”的画皮。当影视剧不再给反派加滤镜,观众反而能看清罪恶的真实模样。值得思考的是,播出后民间掀起的“查药盒”热潮证明:好的法治剧本身就是一剂社会疫苗。

第二,小配角不再是背景板。无名大爷的火爆,戳中了当下两个社会痛点:一是年轻人对“靠谱长辈”的情感投射,二是大众对真实智识的渴求。在这个AI换脸、电信诈骗泛滥的时代,一个会用放大镜看合同、拿老年机录证据的市井老人,反而成了最让人安心的“安全符号”。普通人的智慧本就闪闪发光,根本不需要刻意“造神”。当我们的屏幕愿意为这样的真实褶皱留出空间,好故事自然会生根发芽。

第三,破案全靠扎实取证。没有突如其来的“灵光一闪”,没有违反程序的“个人英雄主义。”每个案件的侦破都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有法律博主专门做了视频解析,发现剧中90%的办案细节都经得起专业推敲。

相比之下,那些靠给反派加“美强惨”人设博眼球的剧就显得格外尴尬。还记得前几年某部热播剧里,杀人如麻的黑帮老大因为“童年被家暴”收获大批粉丝,甚至有人成立“反派后援会”。这种扭曲的创作导向,终于在《以法之名》这里被掰正了。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在专业性和观赏性之间找到了平衡。虽然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但通过巧妙的叙事节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丝毫没有枯燥说教的感觉。数据显示,18-35岁的年轻观众占比达到62%,证明严肃题材同样可以吸引主流观众。

《以法之名》的成功给行业上了一课:观众要的不是滤镜下的“伪现实”,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些年我们看了太多为追求戏剧冲突而扭曲现实的创作,以至于看到一部正常的法治剧都觉得新鲜。其实不是这部剧有多特别,而是同行衬托得好。当影视创作回归常识,尊重各行各业的专业性,好作品自然会说话。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观众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那些把观众当傻子的套路,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来源:中南民大TIANYUE合唱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