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星扎堆到单星撑场:电视剧大咖云集消失的流量成本密码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7-07 00:49 1

摘要:但现在随便一个一线明星单集片酬能到千万,要是凑10个大牌,光片酬就得砸1亿+(比如2017年《如懿传》周迅霍建华俩人片酬就超1.5亿),可现在一部剧总成本才多少?

现在电视剧难见“群星扎堆”的场面,其实跟钱、市场、观众口味这堆事儿全挂钩,咱拆开唠唠就明白了——

一、请大牌太贵!一个顶十个新人的钱,片方算不过账

以前《大宅门》能凑齐斯琴高娃、陈宝国、刘佩琦,是因为2001年拍剧成本低,演员片酬也实在。

但现在随便一个一线明星单集片酬能到千万,要是凑10个大牌,光片酬就得砸1亿+(比如2017年《如懿传》周迅霍建华俩人片酬就超1.5亿),可现在一部剧总成本才多少?

2023年网剧平均成本也就5000万左右,片方宁可花2000万请1个流量明星(比如肖战、杨紫),再用1000万塞10个新人,既能靠顶流拉粉丝看剧,又能省下钱做服化道,咋算都更划算。

二、流量时代变了:观众追的是“主演”,不是“阵容”

以前观众看《康熙王朝》是奔着陈道明、斯琴高娃这帮戏骨扎堆,但现在年轻人追剧更认“本命”——比如《陈情令》找肖战王一博时,他俩还是新人,但靠粉丝打投直接把剧炒火了。

片方发现:与其花大价钱凑一堆老戏骨(可能还没年轻人认识),不如押宝1个流量明星,靠TA的粉丝做数据(播放量、弹幕、周边),甚至新人演员片酬低还能签“捆绑合约”,拍完剧直接打包捧成自家艺人(比如正午阳光老爱用自己公司的新人)。

三、大牌演员档期比登天难,新人随叫随到

以前拍《武林外传》能凑齐闫妮、沙溢、姚晨,是因为剧组一蹲就是8个月,但现在顶流明星档期排到后年——比如杨幂一年就接1部剧,剩下时间全在拍电影、上综艺,想凑齐10个大牌就得等1年,制作方哪耗得起?

但新人演员没活儿啊,你说开机就开机,比如《苍兰诀》王鹤棣拍的时候还是小透明,剧组说拍5个月,他能全程泡在组里,这种“可控性”对片方来说太香了。

四、政策和市场倒逼:限薪令+观众烦“流量扎堆”

2018年限薪令后,大牌演员片酬砍了60%,但就算砍到单集200万,10个大牌还是要2000万,而新人可能单集10万都接。

更关键的是,前几年“流量扎堆剧”扎堆扑街(比如《孤芳不自赏》AB+钟汉良,演技被骂穿),观众现在烦透了“只看脸不看剧”,片方就学精了:

与其冒风险请一堆大牌拼演技,不如押注“1个有演技的主演+新人”(比如《狂飙》张译+张颂文,张颂文拍的时候还是小透明),既能省成本,又能靠“演技反差”炒话题。

五、现在的“大制作”换了玩法:钱花在特效和IP上,不是演员

以前《三国演义》敢砸1.7亿(90年代天价)请唐国强、鲍国安,是因为那时候没特效,全靠演员撑场面。

但现在《庆余年》《雪中悍刀行》这种大剧,钱都砸在特效(比如《雪中》的剑仙特效单集1000万)和IP版权上(《庆余年》小说版权花了500万),演员方面找张若昀、李庚希这种“性价比高”的:张若昀单集片酬300万,比一线低一半,但演技够用,还能扛剧。

总结:不是不想请群星,是“性价比”真不划算

现在电视剧更像“商业产品”:片方算的是“1个顶流粉丝贡献的播放量=10个老戏骨的口碑”,新人便宜又好控制,再加个“老戏骨客串”(比如《梦华录》请陈晓妈徐海乔妈演配角)当卖点,既能省成本又能撑场面。

除非是《人民的名义》这种正剧(有官方背书不差钱),否则现在的市场逻辑就是——用最少的明星预算,换最大的商业回报,群星云集?早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了。

来源:碧海青天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