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落实改稻为桑,严世蕃为什么不听胡宗宪的建议?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05 17:48 5

摘要:在《大明王朝1566》里,改稻为桑这一举措,乃是严党为了稳固自身执政党地位,使出的关键一招,毕竟当时面临着财政赤字、国库亏空的严峻局面。

《大明王朝1566》逐集图文详解46篇:权力的游戏!转运史购买

文丨史官

在《大明王朝1566》里,改稻为桑这一举措,乃是严党为了稳固自身执政党地位,使出的关键一招,毕竟当时面临着财政赤字、国库亏空的严峻局面。

在我看来,算是神来一笔。

按照严嵩原本的设想,改稻为桑着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只要朝廷和地方齐心协力,共同发力,那必然会搞到钱,你种农作物的,跟定干不过经济作物。

毕竟植桑养蚕、缫丝织布所能带来的收益颇为可观,老百姓往后的好日子似乎都能看得见、摸得着。

然而,执政党这边一心想推动政策施行,在野党又怎会袖手旁观呢?

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虽说没办法直接阻拦政策落地,可也始终秉持着“拖”字诀,与严党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双方为此唇枪舌战,反复拉扯,光是征求意见稿都折腾出了N版,这才好不容易让设想变成了正式的政策。

可谁能想到,从元宵到端午,从隆冬到初夏,眼看着秧苗都插在了田间,这改种桑树却成了一场空,沦为众人的笑谈。

改稻为桑这出大戏才刚开场,就遭到了稻农们的集体抵制。

严党错过了最佳推行时机,最后只能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去推动政策,这无疑是给党争的最终结局按下了快进键。

从马踏青苗到毁堤淹田被曝光,再到沈一石奉旨买田,算是这一国策彻底破产了。

乍一看,好像改稻为桑之所以失败,完全就是清流集团从中作梗的缘故。

政策出台前,他们百般挑剔、反复纠缠;政策落地后,又任用海瑞等人,直接正面硬刚,最终导致改稻为桑以失败告终。

如此一来,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要是没有清流集团在一旁掣肘,严党的改稻为桑就能顺顺利利地成功了。

事实当真如此吗?咱们作为五百年后的旁观者,站在所谓的上帝视角,每个人或许都能给出自己的看法。

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话呀,也并非适用于世间所有事。

至少在改稻为桑这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身处局中的人,其实看得比咱们要通透得多,想得也明白得多呢。

就拿严党里的中流砥柱、铁杆支持者胡宗宪来说,他就对改稻为桑这一国策提出过异议,还直言不讳地讲,按照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他们那改法,肯定是改不成的。

那身为严嵩得意门生的胡宗宪,为何会对改稻为桑这国策如此不看好呢?

要知道,改稻为桑的提出确实体现了一定的经济智慧,可政策要想真正落地实施,那还得靠政治智慧呀。

从古至今,有太多改革举措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可最终却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比如王莽改制时推行的井田制、五均六筦,还有王安石变法里的青苗法,最初都是想着造福百姓,可讽刺的是,最后最先抛弃这些政策的恰恰就是老百姓自己。

政策能否落地,关键还在执行人身上。

从朝廷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才是大明国策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再好的国策,也得遇到合适的执行者,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呀。

王莽改制失败,和当时吏治腐败有着紧密联系;王安石变法功败垂成,变法人选的任用问题也一直饱受争议。

回到《大明王朝1566》里,改稻为桑没办法从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主要问题就是出在人身上。

严世蕃等人打从一开始,就没真正关心过浙江百姓的死活,他们一心想着的,不过是以改稻为桑这个名头,去行土地兼并之实罢了。

在严党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只要把这个难题解决了,那清流的攻击也就不足为惧了。

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执政党地位能不能保住,至于老百姓过得怎么样,那都不是重点所在。

所以,像编计划、搞试点、按阶段、分步骤这些稳扎稳打的做法,根本就入不了严世蕃的眼。

胡宗宪曾说过,改稻为桑既然是国策,那肯定是要推行的,不过对于推行的方式方法,他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比方把今年就要将一半的稻田改种桑苗的方案,分成三年做完。”

不愧是胡宗宪,这话可谓是一语中的。

他说得很明白,改稻为桑本身是具备可行性的,但一定要有计划、分阶段去实施才行。

民以食为天,对于浙江的百姓而言,手里有粮食,心里才能踏实。

在那天灾人祸不断、战乱时有发生的古代,粮食所带来的安全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法比的。

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变到种植经济作物,这既需要民众能够跟上时代步伐、转变观念,更需要大明朝廷站在高处,做好统筹全局、宏观调控的工作。

所以,胡宗宪提出分三年实施的办法,恰恰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

可对于严世蕃来说,那就很难接受了。

他心里想着的不过是借机敛财、兼并土地,胡宗宪跟他讲什么事缓则圆、要分三年去做,他哪能听得进去呢?

而且,严世蕃对朝堂上的党争形势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他曾说过:“改稻田为桑田是为了多产丝绸,产了丝绸才能变成银子……当时就是因为国库空了,宫中的用度又那么大,才想的这个法子,要是现在不能咬牙挺住,国库还是空的。到那个时候,用不着人家来倒我们,我们自己就已经倒下了。”

这番话也道出了严党深层次的无奈,当时大明的财政危机已经火烧眉毛,刻不容缓了,就连胡宗宪所谓的三年时间都等不了了。

要是按照胡宗宪那种分段实施、有序推进的改法,那眼巴巴等着收钱却迟迟见不到银子的嘉靖帝,肯定会大发雷霆,立马就对严党下手了。

所以,严世蕃是坐不住、等不及,也慢不得,没办法,只能使出纵马踏苗、毁堤淹田这些粗暴又低端的操作了。

毕竟在他看来,不管有没有效果,先试试再说呗,哪怕这种改法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可说不定还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呢。

而胡宗宪那一套改法,虽说利国利民,可周期太长、见效太慢、收益又低,在严世蕃眼里,那简直就是慢性自杀呀。

改稻为桑这事,快刀斩乱麻去推行,或许还能尚存一线生机;要是分三年慢慢来,那必然是自取灭亡。

这笔账,严世蕃心里可是算得清清楚楚的,这才是最大的现实:即使你已经知道结局,给你开了天眼,又能怎么样?

来源:虎妞的妈妈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