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鲁艺明确提出艺术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要求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艾青、冼星海、贺敬之等大批文艺人才会聚延安鲁艺,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83周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音博士大
【舞台艺术众家议】
延安鲁艺明确提出艺术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要求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艾青、冼星海、贺敬之等大批文艺人才会聚延安鲁艺,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经典作品……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83周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音博士大讲堂《为人民而歌——艺术名家系列讲座》再次回忆延安鲁艺精神,鼓舞青年学子走向为人民而歌的新的创作实践。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全面陷入抗战烽火。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根据地延安成为革命文化的摇篮。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怀揣救国理想奔赴延安,期望用艺术唤醒民众的抗敌意识。
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鲁艺明确提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要求革命时期的艺术工作者以笔为枪,为民族解放事业服务。这一宗旨赋予延安鲁艺鲜明的人民性和战斗性:艺术必须扎根人民的斗争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抗战斗争,成为唤起民众、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艾青、冼星海、贺敬之、欧阳山尊等一大批国内知名文艺人才凝聚在延安鲁艺,走上文艺革命阵地,成为深入人民、服务人民、反映现实、鼓舞抗战的革命文艺急先锋,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南泥湾》《白毛女》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1939年1月,诗人光未然在延安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敏锐捕捉到诗中民族精神的律动,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作品既吸收了西方交响乐技法,又融入陕北民歌元素,以黄河象征民族精神,以“风在吼,马在叫”的磅礴气势,将中华民族的悲壮抗争升华为震撼人心的艺术符号,成为抗战文艺丰碑,生动诠释了鲁艺“艺术为抗战服务”的核心宗旨。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鲁艺的文艺实践迎来关键转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为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定下了基调,也进一步指明了鲁艺的办学和创作道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鲁艺创作和教学的基本方法论。鲁艺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艺术创作与群众生活紧密融合,《兄妹开荒》《南泥湾》《白毛女》等经典作品皆出自这一时期。
其中,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创作过程极具代表性:师生们摒弃阳春白雪的创作模式,将陕北传统秧歌的诙谐形式与开荒生产主题相结合,用“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的质朴唱词,把劳动光荣的理念注入群众心田。兄妹二人在荒原上开垦土地的故事,寄寓了军民团结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的时代主题,该剧一经演出便深受根据地群众欢迎,大家在欢快的秧歌声中受到革命道理的熏陶,实现了文艺宣传与群众娱乐的有机统一,民间艺术焕发出强大的政治动员能量。
鲁艺还设立了“三三制”教学模式。“三三制”打破了学院派闭门造车的传统,要求师生用三个月学习理论、三个月基层实践、三个月总结提升。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去体验人民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真正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基于这个模式,鲁艺人才辈出,大量文艺人才持续活跃在文艺阵地最前沿。
《南泥湾》是以群众熟悉的民歌语言记录和传播延安军民奋斗故事的代表之作。这首歌曲的歌词由诗人贺敬之写作,他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359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作曲家马可深入屯垦开荒的一线,白天与战士同劳动,夜晚在油灯下记录民歌素材,终于用自己收集记录的陕北民歌调式谱曲创作出歌曲《南泥湾》。直白生动的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和朗朗上口的清新旋律,既保留着信天游的乡土韵味,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八路军战士在抗战时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唱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迈情怀,《南泥湾》迅速在边区和大后方传唱开来,鼓舞了全国军民。
在鲁艺,音乐成为革命宣传和思想启蒙的重要载体,艺术家们十分注重将民间音乐素材在搜集与整理后运用至实际创作中。鲁艺开设民间音乐采风课程,学生赴前线收集民歌素材(如《东方红》原型《芝麻油》),再改编为革命歌曲反哺群众,这种“采集—创作—传播”的良性循环,使鲁艺作品既具有艺术高度又充满生活温度,真正实现了民间滋养艺术、艺术反哺大众的创作闭环。
抗战胜利后,鲁艺的火种随解放战争洪流播撒四方。1946年成立的东北鲁艺完整继承了延安基因,在白山黑水中续写革命文艺传奇。经典歌剧《星星之火》、经典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和我的祖国》均由东北鲁艺师生创作。
《我和我的祖国》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他们都是东北鲁艺培养出来的学生。1984年中秋节,张藜迸发灵感,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祖国和自己就如同大海和一朵浪花,于是在不到20分钟内一气呵成完成了歌词创作。经秦咏诚谱曲后成为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时至今日仍然传唱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八十五年光阴流转,鲁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彩。当代指挥家李心草执棒奏响《黄河大合唱》时,奔腾的旋律依然激荡着民族复兴的豪情;经典歌剧《白毛女》经现代舞美重塑,让年轻观众在艺术审美中触摸历史温度。沈阳音乐学院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林海雪原的抗战场面,传统革命叙事与当代审美语境的融合,展现出红色经典与时俱进的强大包容性。
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阵地上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它也将指引着文艺人才以新的形式延续鲁艺精神的血脉,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