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人经历,对今天职场中人有何借鉴的地方?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2 10:37 1

摘要:大明王朝1566,虽然讲的是大明的职场,但是对现代人还是有启示的,职场中为人处事道理都是一样的。

大明王朝1566,虽然讲的是大明的职场,但是对现代人还是有启示的,职场中为人处事道理都是一样的。

每一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才能走得长远。

当我们拨开历史剧的帷幕,会发现现代写字楼里的权力游戏与嘉靖朝的政治博弈,本质上是同一套人性法则在不同时空的投影。

高翰文,看清自己几斤几两

高翰文在剧中是一个比较悲情的人物,原本是探花,在翰林院做编修,可他一心想出人头地.

翰林院讨论,改稻为桑的对策时,他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被严世蕃看中,派往杭州做知府。

一方面严世蕃对改稻为桑是否能成功不确定,所以选中了一个替罪羊,还是清流,面子上也好看一些。

所以他将高翰文收在自己门下,在朝野造舆论,用超标准的规格外派他。

另一方面,高翰文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过于理想化。所以他到杭州没几天,就被沈一石用美人计套住了。

在浙江几个月,高翰文一直被人当作替罪羊,郑必昌、何茂才抄沈一石家,没有抄到东西,将罪责推到高翰文身上。

海瑞不愿意低价兼并农民土地,何茂才设通倭计,逼海瑞和高翰文就范。

好在胡宗宪、海瑞觉得高翰文是一个读书人,实在不应该卷到官场中,给他指出了出路,他才保住了性命。

高翰文是探花,他一心想报效国家,对自己能力高估了。

人还是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否则就是灾难。

胡宗宪对他说,圣人书是拿来读的,办事却是不行。

如果他早一点遇到胡宗宪这样的伯乐,为他规划人生,他就不会落得悲惨的下场。

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应官场,他没有海瑞坚定的信念和霹雳的手段,也没有胡宗宪的深谋远虑,注定无法在官场呆下去。

对自己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少走弯路。

赵贞吉,趋利避害,唯利是图

赵贞吉是剧中最著名的不粘锅,他是一个一切以自己利益为核心的官僚,但嘴上还是道理还是一套一套,很多人被他迷惑。

清流赵贞吉“不粘锅”策略,是典型的官僚生存智慧。

严党胡宗宪去借粮,作为几十年的朋友,他先躲,躲不过见面,也是一套套客套话,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在苏州,胡宗宪身体不好,李时珍替他看病,赵贞吉在一边说得漂亮话。

就连李太医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写下药方,让赵贞吉借粮。

事情放到台面上,赵贞吉装不下,又对胡宗宪说,两边都不让他借粮,也就是不管他的事,是内阁严党和清流都不允许他这么做。

责任给到领导,他一个执行者没责任。

胡宗宪用浙直总督,命令赵贞吉给浙江调军粮,并说责任不需要他负。

赵大人才勉为其难的做了,反正不是他的问题。

到了浙江,赵贞吉审案,自己不去,让海瑞、王用汲审完直接将供词送上,看道长态度。

总之海瑞、王用汲就是赵大人的背锅侠。

这和现代企业中"背锅侠"现象与此如出一辙,赵大人过度使用终将导致官员对他的信任崩解。

责任规避的本质是风险转嫁的生存本能,但赵贞吉使用过度,什么锅都不背,连清流的其他人都不待见他。

赵大人亲手交上海瑞的治安疏,被嘉靖怀疑,赵大人就要甩锅,自保。

在诏狱中,他要撇清自己,没想到海瑞根本瞧不上赵大人的行为。

在公开场合,赵大人更是不遗余力地与海瑞划清界限,三法司审理时,从进门处就为难海瑞,高拱都看不下去,自然要让赵大人出点洋相。

海瑞更是坦坦荡荡让赵贞吉回避,说出俩人过节之处,恐怕徐阁老也不会偏袒弟子了。

最后赵大人被陈公公紧逼,说出朋党一词,彻底在清流面前失去了气节。

越是精于自保,越可能沦为弃子。现代职场中的"老油条"现象,正是这种生存策略的异化产物。

吕芳,平衡之术

司礼监掌印,是皇权的延申,吕芳只是一个替主子做事的人。

他是一个宦官,伺候嘉靖四十年的人,看到朝堂的首辅,换了一波又一波。

他不像一般宦官,只会弄权,他最出名就是的"三思"哲学。

面对嘉靖帝的猜忌与内阁的纷争,吕芳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吕芳很早就有了三思的理念,体现在他做事上。

对干儿子们的发展,他早有规划。

聪明忠心能干的杨金水外放,替嘉靖管理小金库;

踏实会伺候人的黄锦,留在嘉靖身边;

冯保出了一点意外,但恰好变成一颗隐藏的棋子,送去裕王府,成为将来的希望。

吕芳是嘉靖的嘴替,他不能违背嘉靖的意志。

前期他亲近严党,是执行嘉靖的意志。

裕王世子诞生后,吕芳感觉到原本的朝堂平衡被打破了,裕王的分量越来越重。

吕芳的位置该怎么摆?

他安排的冯保去裕王府,成了裕王和宫里的联系通道。

吕芳也在平衡,毕竟主子是一个很难伺候的人。

吕芳唯一一次没有汇报嘉靖,就是与徐阶、严嵩见面。

他所作的也是为嘉靖考虑,但立刻被道长打发到吉壤,瞬间失势,陈洪手下的小太监都敢为难他。

吕芳要为自己将来考虑,但是公开示好裕王,会被嘉靖猜忌,因此他只能搞平衡。

他既不公开支持严世蕃,也不完全倒向裕王集团,这种看似消极的中立实则是对权力场域的精妙把握。

如同现代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面对派系斗争时,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边站队,而在于保持战略模糊。

这种平衡术的核心,在于对权力生态的深刻认知。

吕芳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处理干儿子杨金水装疯事件时,他既保全了嘉靖的颜面,又为后续斡旋留下空间。

他保住了高翰文和芸娘,活着的他们,是更有利的工具。

吕芳做事考虑退路,也提前规划埋下棋子,让自己有了还转的余地。

现代职场中的中层干部同样需要这种智慧,在贯彻上级意图与维护团队利益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吕芳最终在朝局的需要下,被抛弃,好在嘉靖留了他一个体面,让他去南京守陵,平安退休。

吕芳宦海沉浮四十年,这种定力,在当今职场表现为对短期利益诱惑的抵御能力,在风云变幻中保持清醒判断,避免成为权力更迭的牺牲品。

尾声

这三个人都是在权力场中奋斗的人,有些人定力不够,有些人私欲太重,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这三人命运轨迹,揭示了永恒的职场真理:真正的生存智慧不在于技巧的精妙,而在于价值的坚守。

当代职场人应当超越简单的"三思"或"不粘锅"策略,在责任与自保、原则与变通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共生共荣。

这种智慧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与超越。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