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公孙述真的不是个好东西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7 08:45 2

摘要:董钧回到家,家乡顿时沸腾起来。人们都以为董钧是衣锦还乡,纷纷前来祝贺。更有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把董家院子的泥巴都踩去了一层。董钧爷爷、父亲很高兴,不断的应酬各种各样的祝贺与问候。董钧姑母更是高兴的不得了,逢人就说侄儿出息了,自然要得到别人一番称赞。董钧则不断的应


董钧回到家,家乡顿时沸腾起来。人们都以为董钧是衣锦还乡,纷纷前来祝贺。更有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把董家院子的泥巴都踩去了一层。董钧爷爷、父亲很高兴,不断的应酬各种各样的祝贺与问候。董钧姑母更是高兴的不得了,逢人就说侄儿出息了,自然要得到别人一番称赞。董钧则不断的应付各种问询,昔日的好友、同窗无不羡慕他的衣锦还乡。恭维的,祝贺的,抑或凑热闹的,把董钧围得团团转。董府上下也是十分忙碌,预备着请客。之后一连三天,董府便大宴宾客,着着实实热闹了一番。

过了几日,一切都平静下来之后,董钧被祖父叫到身边,要董钧讲讲他在京都的经历。董钧讲了自己怎样应策,怎样领了掌固之职,然后升到廪牺令,又是怎样向大鸿胪王临学习礼仪等等,最后说到这次回乡是因为身体不好,回来调养。原先准备老老实实道出不满王莽统治、故而愤懑设法离京的实情,董钧现在是只字不敢提,暗地里叫董安也保守秘密,不要说起。

为什么呢?自然不消说,怕家人责备,更怕他人耻笑。而更深的意思还在于,如果说是不满当今天子的统治,这个意思传扬出去,必然招来不幸。因此董钧只好隐瞒了这次回乡的真实意图。既然是衣锦还乡,不管自己官儿大小,在乡人眼里,毕竟是京官,京官肯定是见官大一级,何况自己还是当今太子的爱徒,手上有太子的手谕文书,地方官吏自然不敢小觑。所以,多日来,前来拜见董钧的地方官吏还是来了不少,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自然,董钧也都一一回拜,因此又忙乎了一阵子。最后,没有什么再可忙乎的了,姑母就问董钧,什么时候回京复命。姑母说,董钧回来这么久了,朝廷事务必定还等他回去办,因此希望侄儿早早回京,不能误了朝廷办事。董钧说,难得回乡一次,想多陪陪姑母,即使不能为姑母尽什么孝心,但就是陪在姑母身边,陪姑母说说话,也是尽一份孝心。因为,这次回乡,再一走,又不知多少年才能回来了,所以既然是回来了,就还是多多的陪陪姑母,反正是回家调养,又没定多久的时间。

董钧这番话,实际是自己还没找到退路。因为,这次回乡,王莽当政,他是铁定不会再回京都的。但是不回京都又该往哪去呢?他就还没想好了。如果就在县里谋个差事,那是不可取的。因为县里大小官吏都知道他是衣锦返乡,要不多久就会回京都去的,留在县城显然是不行的。那么是去州府,州府恐怕也难免不被人知晓。尤其是家人,得要通信,假如家人收到董钧的信件来自州府而不是京都,他们会怎么想。再说,家人要给董钧信件,又该寄到哪里?久而久之,露出破绽,怎么解释?

何去何从,连日来老是困扰着董钧。姑母总是问董钧什么时候回京复命,董钧则一再说“不急,再陪陪姑母”。姑母生气了,说董钧不能老这么陪着姑母,一定要以国事为重,尽快回京。董钧则说,再过几天,再过几天。结果一天推一天,姑母说,那么这样好不好,姑母跟你一起去京都,姑侄天天都在一起。董钧赶快说,不妥不妥,京都路途遥远,姑母年岁已高,怎么经得起路途颠簸。再说,京都那地方,终年气温很低,尤其冬天,雪过三尺,年轻人况且受不了,何况姑母,万万使不得。姑母说,姑母不去,那你明天就走,你要再不走,姑母就想法子,死了也得让你走。董钧说,姑母你可别这样想,董钧走还不行吗?

可是,董钧口上说走,行动上却没动作。姑母以为董钧确实是舍不下她,真就做出自己的举动,不吃不喝,绝食以逼迫董钧回京复命。董钧恳求姑母进食,姑母却说,如果董钧不走,她就坚决不吃不喝,等她死了,董钧就没有理由再陪姑母了。董钧对姑母没办法,只好收拾行李,准备出发。

但是,去哪里呢落脚呢?董钧也曾想过隐姓埋名,去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潜心修养。为此他和董安沿着沱江两岸,自下而上到过雄州(今简阳)金堂,又自上而下去过龙水(古龙水县)、磐石(今资中县)。这天,董钧主仆途径苌弘故里高岩山,沿山远望,忽见一处所在,山脉逶迤连绵,古木参天,董钧仔细观摩,山脉蜿蜒如巨龙,龙脊凸显七座山峰,董钧略懂天象,发现七座山峰居然与上天北斗七星相对应,董钧暗暗称奇,感觉这地方就是龙脉圣地,难怪出了苌弘这样的人圣人。董钧仔细踏勘,七星环绕一处洼地,形成天然池塘,池水清幽,草木葱茏,若在此处结庐隐居,当是神仙所在,必然心旷神怡,长命百年,寿若南山。董钧心仪此地,默默的计划将在此地结庐而居。

但是转念细想,还是不妥。为什么?因为七星坳这地方离资阳城太近了,如果董钧在此结庐而居,不要多长时间,就会有人知晓。无奈董钧只好放弃在七星坳结庐而居的想法,苦苦思索另谋他途。

一直以来,董安非常了解公子内心的苦恼,因而给董钧出主意说,他和公子一起走,还是去益州比较稳妥。不过,到了州府,公子则悄悄的留下来,以公子的学识,开个学馆,教书育人。董安则去京都,随便做点什么事,只要能生存就行,为的是在京都收取家里人给董钧寄去的信件,然后把信件转给董钧,董钧再把给家里的信件先是寄到京都,然后再由董安寄回给家人,这个难题不就解决啦!

董钧说,这倒是个好办法,就这么办。于是,董钧给姑母说,他决定了某日某日进京,现在就去县里与故旧告告别,请姑母相信他,也请姑母不要再是不吃不喝。姑母说,“听你的,姑母就少吃点,把命吊到,只要你哪天走,姑母一定好好吃饱,吃给侄儿看看”。

董钧进到城里,向故旧好友道了别,县里官吏闻讯董钧要进京复命了,有表示要饯行的,也有要送礼的,董钧一一的推辞,表示走得急,不麻烦大家了。在城里耽误了半天,回家之前,董钧猛然想起,这么久了,却忘了去拜访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长眠于地下的王褒。于是,董钧匆匆来到王褒墓,焚香而拜。回想幼时常到王褒墓吊唁,心里幻想有朝一日也像王褒一样,进入朝廷,为天子谋事。这个愿望自己居然实现了,果然去了朝廷。但是却生不逢时,遇到王莽这样的乱党罪魁,把个好端端的汉室搅得乌烟瘴气,汉室江山居然易手他人,自己不合时宜,不得不忍痛还乡。回到家乡居然还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心迹,生活在这样的世道里,真是悲哀。不过想想当年王褒,在汉宣帝那样颇有作为的天子手下,居然也被人妒忌,蛊惑天子派王褒去寻什么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金马碧鸡,最终无奈而终,那样的内心煎熬、那样的内心痛苦、那样的无奈死亡,也是真真的悲哀。去朝廷走了一遭,董钧现在才知道朝廷的险恶,现在才知道一个昏庸的朝廷是什么样的滑稽可笑,也才知道朝中的种种脸面是多么的千奇百怪。本该隐居乡里的董钧,迂于自己的面子,却不便常住乡间,不得不离家而去。朝廷自然是不会去也不能去,此去路在何方,前途十分渺茫。不过董钧想,只要活着,就得有活路,下决心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拜过王褒墓,回到家,给家人说了此去可能要多年才能再回,请祖父、父亲和家人多保重,特别对养育深恩难以得报的姑母更是深怀愧疚,还请姑母宽恕,更请姑母保重,健康长寿。之后家里准备了足够的盘缠,次日董钧告别了家人,和仆人董安再次踏上“进京”的路途,“复命”而去。

却说董钧主仆二人,不两日来到州府,董钧总感到董安的主意有很多不便。怎么说呢?董钧是个读书人,身边不能没有个仆人照顾。再说,董安已是年龄不小了,应该考虑安家了。如果去京都,只为传递信件,那要传递到何年何月。他担心董安在京都难以生存,即使能够生存,但是也难免不受到意外灾难。比如王莽不得人心,一旦有什么祸乱,京都就是首当其冲,乱军横行,百姓难免遭殃。或者,董安身强力壮,被拉去充军都很难说。所以董钧放心不下,不希望董安离开自己。董安说,公子的好心他很理解,可是不按他的意思做,家里人去信京都可怎么办呢,再说,董钧又怎么从京都给家里人回信呢?董钧思考再三,想起益州督邮(朝廷派到各地的郡守属吏,位轻权重,凡传达政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王岩是老师王临同庚远亲,董钧与王岩也有一些交情。于是决定找王岩,希望通过王岩在益州谋个差事,给家里则谎称朝廷有命,令董钧就在府衙供职。

董钧来到府衙,找到王岩,自然递上太子王临的相关文书,证明自己确实是太子准予自己回家调理身体。而今身体稍稍复原,感觉还要一些时日,但是老是呆在故土又觉对不住朝廷,因此前来府衙,求督邮在州牧哪里说说,随便安排个职位,一边调养,一边做点事情。督邮知道董钧与太子是师生关系,何况又有太子手书,自然要给面子。于是,王岩便在州牧那里为董钧谋了个书佐的职位,做一些文书事宜。

董钧毫不在乎书佐的职位低下,他只在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除了公干,则潜心学习。从京都归来,老师王临送给董钧的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很有价值的礼仪经书。董钧如饥似渴,不仅对礼仪经书十分精通,而且还深深的研读了许多儒学名篇,成为后人尊称的通儒大师。不久公孙述被王莽派到益州任职,公孙述觉得董钧才学了得,就把董钧留在府中,升任为假佐,管理州里文书,虽然同样职位很低,但是却比书佐待遇高,足可满足董钧主仆生计。而对家里人,董钧则去信说,受朝廷之命,就在益州任职公干了。这样倒好,离家近,随时可以看望家中亲人。家里人信以为真,也就没得二话可说了。

其实,董钧如今的职位,只是地方官自行聘用,非是朝廷命官,所以待遇不高,算不得俸禄。

在公孙述手下干了不久,董钧渐渐的感觉到,公孙述这人野心勃勃,心术不正,觉得不可在其身边久留,因而提出辞职。当时公孙述还没有称帝,不知道怎么用人,董钧辞职因而毫不介意,说你要走只管走,没关系的。于是,董钧辞别公孙述,离开府衙,去石室学馆,受聘做了先生。

在石室学馆,董钧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名人,其中之一就有贤名之人费贻。

对此,有必要率先介绍一下费贻其人。费贻为东汉犍为南安(今四川夹江)人,他在乡中以操守著名,有南安“清廉节义五杰”之誉,与李业、谯玄、王皓、王加(此后都将一一书写)等俱为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所敬重的名士。刘秀统一中国后,立即派遣特使去邀请费贻入朝,封为合浦(今广西合浦)太守。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大力推行政清刑简,“政清”就是执政清廉公正,勤政有为,施德惠民。“刑简”就是各种规章制度都要符合百姓的利益,不能让不必要的规程扰民而成为老百姓的负担。他在任期上更是身体力行,为合浦的民众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业绩,志书因此记称:“民感其德”。费贻在任满离职之日,合浦郡民攀辕百里相送,一直送至县界的一座大山下方洒泪惜别。费贻离开合浦后,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称为廉山,后世又将穿越合浦而过的南流江称为廉江,城中的水井称为廉泉井。费贻故乡的民众为之作歌:“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不避恶君”。合浦府学孔庙的三贤祠为之塑像祭祀,以传政德。四川荣州文庙的乡贤祠中立有费贻神位。《华阳国志》等史籍称费贻“修身于蜀,纪名交趾”,是历史上清廉有节气的人物。

董钧与费贻交往甚密,经常往来益州与夹江,并与费贻探讨修身之道。探讨颇多的便是费贻之“贤名”。

二人认为,所谓贤者,乃是儒家思想境界之精华,即有才有德之人,其爱好、厌恶的情感,与民众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民众一致。行事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便可称作贤人。董钧认为,以前贤晏子的思想而言,贤者必须具备“荐贤才、量功利、明贵贱、不夸功、不为私”五个方面的标准。也就是说,看见好的一定要通报上级,不私自得到利益,推荐贤人不为得名;量力就职,不靠不正当的手段求进;量功受禄,不靠不正当的手段求得利益;地位高的为主,地位低的为次,不违背顺序,排列有才的和无才的,也不能乱了次序;肥活的土地,不归为私有;贤良的士人,不归为己用;君王采用他的建议,百姓得到他的好处,却不自己夸耀。

再进一步说,就是正直的人做了官,不徇私偏袒,治国不忘成规,国家养备充足;通达显贵就事奉上级,使之体恤下民;困厄时就教导下民,使之顺服上级;事奉君王能尽礼尽忠,不为求得爵位和俸禄;不被重用时,就离开,也没有什么怨言。正直的人交朋友讲诚信,不随便亲近,观点不同就分开,并不诽谤对方;不靠诋毁手段求得君王重用,不靠苛害百姓而窃取高位。所以,这样的人被上级重用时,百姓就能安定,在下面办事时,能让君王受尊重;所以下得民心上得信任,被重用不违背原则,因此,做官时不会失掉官位,退隐时也不会危及自身,这就是正直人的德性。

董钧认为,奸邪的人则不是这样,被上级重用时就残害人民,在下边行使职权时就违背上级的命令,靠不正当的手段求得进用,事奉君王不尽忠;交朋友随便迎合不讲信义;用窃取诌媚的手段求禄位,勾结同类以示富贵;统治人时就炫耀官爵俸禄,夸耀自己有本事而向世人取宠;不在上边任职时就妄加非议,对朋友不真诚,好讲别人坏话。所以,这种人被重用时,百姓就忧患;在下边行使职权时,君王就危险。这种人事奉君王能让君王犯罪,交朋友能让朋友患忧。这种人在上位,百姓就要受罪受屈辱;这种人掌握生杀大权,百姓就要被刑法折磨;这种人在上就会大肆杀伐,在下就会弑上弑君。所以跟这种人结交要受耻辱,要遭到忧患和危险,这就是奸邪人的行为。

费贻就董钧研究礼仪的问题探问贤臣事奉君王的标准,董钧总结前贤儒家思想认为,贤臣事奉君王的标准有三等,才智大足可以让国家安定,威望高足可以训导百姓,温和柔顺足可以让民众怀恋,对上级不沽名钓誉,不违背民意办事情,这是上等的;严格要求自己,不掩饰过错求得上进,不靠谗毁和逢迎求得重用,不曲从私情,不欺骗,这是中等的;尽力守职不懈怠,奉公守法不懒惰,惧上所以不敬,害怕犯罪所以不邪僻,这是下等的。这三点,是事奉君王的标准。

接下来,费贻和董钧还讨论了三种有罪的人。认为“有点儿才智却不足以给君补缺,有点儿能力却不能为民操劳,苟且偷安地闲呆着,这叫傲视上司;不择手段地用不正当办法求得进用,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不该得到的,这叫乱贼;自己不能事奉君王,又不能为民操劳,假托闲呆的名义,彰扬傲视官位的美名,这叫乱国。圣明的君主在位,这三种人都不能免罪”。

总之,贤者,就是德才兼备。通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谓之贤达;善良的德行谓之贤德 ;妇女善良温顺而通情达理谓之贤惠;吃苦耐劳、兢兢业业谓之贤劳;有德有行、才德兼备谓之贤良。贤人仕进之路谓之贤路;贤能善良谓之贤淑;多智慧、有能力谓之贤明;才干超群且贤良有德谓之贤能。

之后不久,公孙述意欲称霸一方,董钧看出了端倪,觉得益州不是久留之地,决定早早离开,免得日后招来祸殃,于是辞去学馆授业,回到了故乡。后来果然不出董钧所料,王莽政权垮台后,公孙述居然自称蜀王闹起了独立,做了十二年蜀国皇帝。这里顺便说说公孙述的来龙去脉。

公孙述老家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他父亲公孙仁是西汉哀帝的侍从,后出任天水郡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北)县长。公孙仁一直将公孙述带在身边,请老师教导。老师发现公孙述非常聪明,经常夸奖他,天水太守通过考察,也认为公孙述很能干,让他兼任五个县的政务,他居然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盗案都不发生了。西汉末年,公孙述升任为朝廷的中散大夫,专门为皇帝出主意,俸禄六百石。王莽当政后,封公孙述为导江(本为蜀郡,王莽上台后大肆更改政区名,蜀郡改为导江)卒正(郡守),治所在临邛(今邛崃),又颇有声名。公元23年,王莽被起义军杀死,刘玄在南阳自称更始帝。公孙述见王莽政权崩溃,意欲割据蜀中。南阳人宗成和商雒人王岑打着复汉的旗帜,合兵数万人入侵汉中。公孙述立即与旧王朝决裂,派人迎接宗成的军队到成都。然而宗成的军队虏掠横行,使得公孙述十分反感。他召集当地豪杰并对他们说:“宗成的军队是贼寇,哪里是义军?我打算保郡自守,以待真主?”他诈称有更始帝刘玄的使节来蜀,授于他辅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的印绶,率领精兵千余人从临邛出发进攻成都,大破之,宗成的部将杀宗成投诚。公元24年秋天,刘玄派李宝、张忠率汉军一万多人巡行蜀、汉。一直声称要复汉的公孙述此时却打算自立。他派弟弟公孙恢在绵竹大破汉军,从此威震益州。他听从李熊的建议,自称蜀王,定都成都。公元25年四月,又接受李熊的建议,自立为皇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其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为了使人信服,他在称帝前大讲什么符瑞、天命,甚至说自己的手纹俨然就是“公孙帝”三个字。在他称帝以后,越巂郡(治所在今四川西昌)蛮族首领任贵杀掉当年王莽派来的太守,归附于他。龙兴二年(公元26年),他派侯丹北守南郑(今陕西汉中),任满据江关(今四川奉节东),从而控制了全益州。

与公孙述称帝同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于都城(今河北柏乡)。当时东部地区战事迭起,刘秀顾不上蜀地的公孙述。公孙述则加紧备战,秣马厉兵,大量刻制天下各地牧守的官印,备置公卿百官,大有统一天下的雄心。虽然当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公孙述却大摆皇帝的阔气,出入仪仗豪华奢侈,因此他的同乡好友马援称他为井底之蛙。他下令废止铜钱,改铸铁钱,搞乱了经济秩序;他也像王莽一样喜欢改变郡县官名;又封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亲王,大权全落在他们兄弟子侄手中。当地百姓乃至一些官员开始抱怨他,传言还得刘姓人统一天下。公孙述要争取人心,又求助于“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言”,以说明天下应归自己所有。他写信给刘秀,声明他的皇帝宝座早就见之于符命;刘秀回信揭穿他的把戏,劝他三思而后行。

开始,公孙述派大将李育、乌程出陈仓(今陕西宝鸡),打算夺取关中,但被东汉将领冯异击溃,大败而归;又派田戎、任满东出江关,攻取荆州,也是无功而回。他主动联络拥兵天水的隗嚣,封隗为大司空、扶安王,希望得到隗的支持;而隗嚣却斩其来使,出兵攻击他的军队。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敢轻举妄动。龙兴六年(公元30年),隗嚣与刘秀反目,刘秀鉴于东部基本平定,挥师西向讨伐隗嚣,隗嚣便向公孙述求和。龙兴七年(公元31年)春天,公孙述封隗嚣为“宁朔王”,并派李育将兵一万多人支援隗嚣。八年夏天,刘秀亲征隗嚣取得成功,公孙述的援军全军覆没。龙兴九年(公元33),他下令田戎、任满、程泛率大军数万之众再次东出江关,击败东汉威虏将军冯骏,接连攻占巫县(今四川巫山县北)、夷道(湖北宜都)、夷陵(湖北宜昌东南),占据荆门山、虎牙山,阻止汉军的水路进攻。

龙兴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在平定了陇西、天水一带的隗氏势力后,命令征南大将军岑彭进攻荆门,杀死任满,生俘程泛,田戎败退江州(今四川重庆)。岑彭直驱武阳(今四川彭山东),接着又进攻广都(今成都南)。刘秀又派来歙从西北方向进攻公孙述。败报纷沓而来,公孙述惊叹汉军的进攻为什么这等神速!他派人暗杀了汉将岑彭、来歙,但仍然改变不了他败亡的命运。汉军在大司马吴汉统率下攻占了广都,接着包围成都。十一月,汉将臧宫打到了成都咸门。公孙述在危急之时相信占卜书上“虏死城下”的鬼话,大喜过望,亲率数万军队出城迎战吴汉,并派大将延岑抵挡臧宫。从清晨直打到正午,士卒不得吃饭,疲惫不堪。吴汉组织壮士发动突击,公孙述的军队大乱。汉将高午横冲直闯,一矛刺中公孙述的胸脯。延岑把他抢回城中,当夜死去。第二天,延岑出城投降,吴汉下令屠杀公孙述全部家属,长幼不留。公孙述建立的成家政权,苦苦支撑了12年后彻底灭亡。

如前所述,就在公孙述连年兵乱之际,洞若观火的董钧对此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公孙述必然惹来兵戎灾祸,成都也不是久留之地,于是又退避乡里,回到老家。因为到处战火纷飞,乡里也早有耳闻,董钧回乡时,言明回乡避乱的意图,所以家里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董钧就此便安居下来,打算成个家,等到战事平息了,看情况是否再出去寻找仕途。如果实在无路可去,那就在乡里办个学馆,教书育人也无不可。

这期间,发生了几个骇人听闻的事件,董钧闻知以后,无不心惊胆战,十分担忧。担忧什么呢,担忧公孙述找上门来,强迫他为其谋事。

话说公孙述欲霸中原,连年征战,而光武帝刘秀也要一统天下,战事不断。公孙述感到身边谋士太少,于是想起了蜀中的诸多名人。他派出使者纷纷出动,给名士们封以高官厚禄,请他们出山谋事。有的谋士经不起高官厚禄诱惑,作了公孙述的官僚,但有不少很有节气的名士,却千方百计甚至以死抗命,这其中就有当时蜀中最有名气的李业、谯玄、费贻。

先说李业。李业,字巨游,梓潼人,又称李巨游。李业年少时便有远大志向,拜博士许晃为师,专攻《鲁诗》。汉平帝原始年间(公元1——5年),益州刺史举荐李业,李业被任命为郎官(备顾问、差遣之职)。王莽取代汉室自立为帝后,李业托病辞官还家,闭门谢客,以示不愿同流合污。广汉郡太守刘咸慕其名声,强行召其为官。李业以病相辞,激怒刘咸,将其下狱,欲诛杀他,幸得说客劝解,刘咸才释放了李业。王莽也念其贤名,召任李业酒官,李业仍以病相辞,隐居故里。公孙述占据益州称帝后,仰慕李业贤名,征召李业当博士,李业坚持说有病而不肯接受。公孙述一直不忘拉拢李业,给他留着官位,还经常给他送去好东西,但李业却毫不动心。

公孙述因为不能把李业召来而十分恼怒,派大鸿胪尹融拿着诏书胁迫李业说:“你如果接受职位就封公侯,如果不接受职位就赐予毒酒。”李业说:“大丈夫决心断绝仕途,无需他虑!”于是饮毒酒而死。公孙述耻于背上杀死贤才的名声,派使者吊丧祭祀,赠送一百疋绢帛助丧。李业的儿子推辞不接受,举家逃走。当时董钧闻知此事,无不为李业的贤德而钦佩,决心也像李业一样,如果公孙述要来征召,他也会像李业那样断然拒绝。

强行征召贤士不得,受害的还不止李业。李业被召不从之后,公孙述又聘请巴郡人谯玄。谯玄字君黄,又叫谯元,巴郡苍溪白驿乡谯坝村人。谯玄原为西汉末年朝廷官员。元始四年,王莽摄政,谯玄便改变姓名,弃官归家。谯玄不接受任命,公孙述也派使者用毒药相威胁。太守亲自到谯玄家拜访,劝他动身,谯玄说:“坚持我的志向,保全我的气节,死又有何遗憾!”于是接受毒药。谯玄的儿子谯瑛痛哭,向太守磕头,情愿捐献家产一千万钱,以赎父亲的死罪。太守认为谯玄已经七十出头了,离死期已经不远,因而请示公孙述说,谯玄命不久矣,不必处死他而背骂名,公孙述表示算了,谯玄才得以保住了性命。

接着公孙述又征召蜀郡人王皓、王嘉,担心他们不来,因而先拘捕他们的妻子儿女。使节对王嘉说:“赶快整理行装,妻子儿女便可以保全。”王嘉回答说:“吾辈乃汉室臣民,狗、马还认识主人,何况人呢?王嘉绝不屈从汉室叛贼!”因此王嘉自刎而死,使者用首级上报,公孙述大怒,于是诛杀了王嘉的家属。王皓听说后叹息说:“我走在王嘉后面了!”于是面对使节用剑自杀而死。

犍为郡人任永、冯信也都假托患青光眼而辞谢征召。更有意思的是费贻。前文已说到费贻,他是董钧好友,董钧回乡以后,费贻也回故乡隐居起来。公孙述闻费贻贤名,多次请之出山相助。费贻不愿为割据势力卖力,于是跑到深山躲藏。公孙述派人跟踪邀请,费贻就把漆树汁涂在自己身上,使皮肤过敏感染成癞疥状,还披发佯逛逃避。这个事情传遍巴蜀,董钧对费贻更是格外钦佩。

对于公孙述的所作所为,董钧可以说是了然于胸。他担心,终有一天,公孙述会找上自己的门来。因为,他曾经在朝廷共事,曾经有个王临的文书。而且,他在石室学馆任教时,前述任永、冯信、王嘉、王皓、费贻都曾是董钧的常客,那时候他们就在一起讨论经学伦理,讨论儒家经典。从京都归来时,董钧还曾沿途拜访过李业、谯玄,常有书信往来。董钧知道,他在蜀中也是小有名气的。而今,自己曾经的好友,要么被公孙述逼死了,要么是逼疯了(费贻是否疯了董钧心里很有数,董钧经常暗自拜访费贻,费贻很诡秘的告诉董钧,如果公孙述要逼他,他一定会发疯),再就是逼得没有退路,只好逃难。董钧就知道好几个朋友隐姓埋名,不知去向。

董钧也曾想过隐姓埋名,远走高飞。但是他放心不下姑母,放心不下年迈的祖父以及放心不下几近痴呆的父亲。朋友们一个个不祥的消息不断传来,董钧一天天提心吊胆。终于有一天,县衙送来诏书,说蜀王也即成家天子公孙述特别有请董钧进都谋事。董钧担心的这一天终于到来。毫无疑义,董钧断然拒绝,不予赴命。然而,诏书却一次比一次急切,后来,公孙述竟然派来使者,强要董钧进都。董钧感到,自己极有可能走李业、王皓、王嘉等人的老路,终此一身。董钧并不是怕死,他只是感到对不起养育自己的姑母,他不能死在姑母之前,他一定要死在姑母之后,一定要在姑母百年后为姑母送葬守孝。董钧在京都有过诈病的经验,他决定像费贻那样,诈病躲灾,无论如何不能为公孙述这种野心家谋事。为此董钧还是采用在京都时的饥饿法,故意减少自己的饮食。每天只进一点粗茶淡饭,并且进食极少,只可维持生命而已。

因为过分节食,董钧很快瘦得皮包骨头,走路必须拄拐棍,姑母非常担心,问董钧哪里不好,董钧说没什么。姑母说,没什么为啥吃一点点儿饭?董钧说吃不下。姑母怀疑董钧有病,四处请郎中看病,一个个郎中都看不出董钧是什么病,只是叫董钧要多多补充营养。姑母就给杀鸡宰鸭,什么有营养就弄什么。但是董钧却对大鱼大肉一点没有胃口,见了大鱼大肉就呕吐,经常把胆水都要吐出来。姑母非常心疼,哭着说,董钧你这个样子,怕是要走到姑母前边,你走了,姑母怎么活。董钧说,姑母你放心,董钧一定会给你送终,一定给你敬孝!

董钧节食,内中秘密只有一个人知晓,那就是始终跟随他的仆人董安。董安回到故土后,董钧安排他成了家,但是董安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称是董钧的仆人,无论大或小事,董安总是料理得妥妥帖帖。董钧节食,董安十分清楚,他却为董钧保守着秘密,一点也不让外人知道内幕。董安还特别细心,他时时处处观察外来人员的动静,凡是看到有官船停靠在昆仑码头,他就猜想又是下诏书的来了,因而急急的给董钧通风报信,因此每当使者前来下诏书,董钧总是跌跌撞撞貌似热情接迎,实则让使者看到他骨瘦如柴弱不禁风因而认为他命不长久。好几次董钧竟然在跪接诏书时,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使者还没把诏书念完,董钧则一头栽倒尘埃,慌得下人手忙脚乱。使者见此情景,也只好无奈的回去交差,口称董儒士好好调养,调养好了再说。

董钧节食吊命就这样躲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姑母却为他担心终于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董钧对此伤心不已,决心为姑母守孝三年。他叫家人在姑母墓地搭建了个草棚,昼夜不离,吃住都在草棚里。在这三年里,他更是拒绝一切访亲问友,也拒绝亲友来访。公孙述几次三番下诏,也被董钧以守孝为名拒绝。借了守孝的机会,董钧日夜苦读,把京都带回的礼仪经书读得滚瓜烂熟,而且还系统的编著了自成礼仪体系,著成了《董氏礼仪全书》,全书分为礼是什么、礼的分类,在礼的分类中,对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作了具体讲解:又从礼的要素阐明了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的内容,接着论述了礼与乐的关系,着重阐明仪礼在人生礼仪中的作用,分门别类论述了礼的形式等等,可说是对前人礼仪集大成的全书。接着,董钧给姑母守孝尚未满三年,祖父、父亲又相继去世,董钧仍然结庐守孝,先后又历时五六年。在这些年里,董钧仍然足不出茅棚,守孝期间致力于儒学的研读,著成了《儒学集萃》一书,囊括了儒学之经典。因为这本书,董钧当时就被地方学人称为通儒大师,受到地方官吏和学人一致追捧。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后来因为董钧忙于政事,疏于修订和保存,这两本书居然全都失传了。

来源:妙笔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