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突然就理解了《父母爱情》里江德福的原配张桂兰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8 16:25 2

摘要:电视里美化了安杰,书里江德福是安杰在大环境下不得不嫁给的“保护伞”,两人结合是基于现实情况下的“委曲求全”,无关爱情。势利眼的哥哥安泰在特殊时期下,只想为自己家里找个新的保护伞,只有姐姐安欣关心问她,爱不爱,但可惜自顾不暇。

《父母爱情》里有几对非常经典的婚姻模式:

一、江德福和安杰:资本家小姐和农村出身的部队干部

电视里美化了安杰,书里江德福是安杰在大环境下不得不嫁给的“保护伞”,两人结合是基于现实情况下的“委曲求全”,无关爱情。势利眼的哥哥安泰在特殊时期下,只想为自己家里找个新的保护伞,只有姐姐安欣关心问她,爱不爱,但可惜自顾不暇。

最初,安杰瞧不上江德福,觉得土,吃饭磨牙,不会西餐,侄子生病,普通人搞不到的稀有药品盘尼西林,江德福轻而易举就搞到了。安杰直观感受了江德福的“身份”,她没有爱上江德福这个人,但喜欢上了他的身份,这对她及她们家是一种“保护伞”。

江德福爱安杰吗?不见得,初见也是外表皮囊的吸引,气质出众,肤白貌美,是农民阶级,当兵大老粗对知识分子、美好精致小资情调生活的向往。难道只有江德福喜欢 ,不见得,老丁一辈子都想找个文化人,王振彪也娶了渔霸的女儿“葛美霞”。安杰这类型是当时部队军人的择偶首选。

二、欧阳懿和安杰:势均力敌,相濡以沫

一个清华才子,一个资本家小姐,郎才女貌,才华又势均力敌,初见已是羡煞他人的西装革履,浪漫微风的你情我浓。

被下放到海岛,安欣也跟随而去,压面条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负,甚至德华感到吃惊说:他大姨,俺娘哎,你咋变成这样了!

而欧阳懿从高傲的留洋才子沦为渔民,精神几近崩溃,为了维护丈夫脆弱的尊严,她不卑不亢拒绝了妹妹的善意的救助,安欣的坚韧成为家庭的支柱。她去给安杰伺候月子甚至被当为保姆,曾经的姐妹,境遇不同,却有了上下之分。

全部剧最打动的我是一幕是欧阳懿平反,在江德福家酒醉喊出的:我是欧阳懿啊!欧阳懿到老欧,再到欧阳懿,一晃十年。曾经的风华正茂到现在中年老欧,时光终于磨平了他的棱角。

但回头看,这种年少相识,中年共患难的伴侣,是所谓的“灵魂伴侣”,晚年的老欧竟然网恋“精神出轨”。当年在岛上穷困潦倒,连孩子 7 块钱托管费都难以支付时,安欣心中的苦涩又有谁能体会?当江亚宁在船上询问安欣是否幸福时,她那犹豫几秒后挤出的笑容,满是无奈与心酸。

三、王振彪和渔霸女儿葛美霞

王振彪是自私的,当时老丁和葛美霞打了离婚报告,但王振彪就是不批,老丁屈服于现实的境遇最后放弃。当张桂英一死,他就向葛美霞求婚(当时他都调走了,两人悄悄办了手续)。

张桂英早先是妇女主任,是随军到了松山岛才成了家庭主妇,而张桂英的去世是骤然的,也是劳累造成的。王政委对张桂英没有一丝关心,反而觉得女人要那么大力气干什么。当德华说,俺嫂子掉海里差点被淹死时,王政委没有一丝关心,只有嫌弃“哼”,看到江德福和安杰的打情骂俏,他羡慕的小眼神,但因他政委的身份,不能离婚。

那个年代都是多子女家庭,老丁四个孩子,安杰五个,可张桂英只有王海洋一个孩子。此处也给张桂英的早亡埋下了伏笔,身体不好。

而葛美霞,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时代的苦,又亲眼目睹了出身还不如自己的安杰如何在那个特殊年代抽身而出。从而内心的扭曲和压抑导致后期角色的瑕疵(在王海洋和亚菲结婚这件事上使的心机等等)。 因此她和王振彪结婚的选择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成功的。因为她本身具备王振彪所需求的所有条件,这是他们婚姻结合的必要条件。并且她有能力维持好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是他们婚姻关系长久而稳固的其他条件。

老年的王政委和葛美霞也是啥都会干了。

四、回过头再看张桂兰当时的生存环境:

首先,张桂兰与江德福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没有感情基础,并且张桂兰比江德福大十岁。战乱年代,新婚第二天丈夫就去了前线,生死未知,她在家照顾公婆,伺候一家老小和家禽。在艰难生活里,她与丈夫的二哥哑巴产生了情愫,在道德的压力下,二哥后来逃去了煤矿,煤矿出事,二哥被压死了。而张桂兰在农村人言可畏的环境下,她没处逃,她怀孕了,她选择生下了孩子,只能再嫁。命运对她是否又公平。

如果张桂兰没出轨,江德福回来后,会和张桂兰离婚吗?

江德福晚年回老家,亚菲看到张桂兰,说明白了父亲离婚的原由。此时的张桂兰又老又土又没文化怎么和老师职业保养得当的安杰比。按照江德福的品性讲,或许最初是不会离婚的,但张桂兰不过另一个“张桂英”,王秀娥,因劳累而早亡罢了。

但现实里,当时很多军官回来都会和原配离婚。譬如老丁和王振彪,他们是原配早亡,现实是很多嫌弃原配没文化,粗鲁而选择离婚。

曾经也有张桂兰的另一版。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终于回到了阔别38年的舟山老家,当他敲响门后,一位满头银发又驼背的老妇人从屋内走出,四目相对的瞬间,摄影师记录下来了这一刻……

你是德耀吗?银发的妇人问,三十八年的等待已经是物是人非,人一辈子有多少三十八年,村子里的人都说老人太痴情了,不用在等。老人一直坚信,曾经的青梅竹马,心上人一定会回来。

他回来了,但他在台湾已经再娶,而她一直在等……

如果有错,更多的是时代的错,而非“张桂兰”个体的错。作为人,长大了,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也就理解了“张桂兰”的选择。而江德福安杰也不见得比张桂兰高尚,都是当下权衡利弊下的选择。

来源:环球人文历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