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2000年,一个叫徐浩峰的待业青年,在武魂杂志刊发了以其二姥爷“李仲轩口述”为题的系列文章,初名李仲轩老人谈形意,后大火,当时不独形意拳界,可谓“有传武处皆谈李仲轩”。此系列文章,开辟了后世武术研究的一股文风,重故事重感悟,颇有禅宗说禅韵味。作为执笔者的
前言:2000年,一个叫徐浩峰的待业青年,在武魂杂志刊发了以其二姥爷“李仲轩口述”为题的系列文章,初名李仲轩老人谈形意,后大火,当时不独形意拳界,可谓“有传武处皆谈李仲轩”。此系列文章,开辟了后世武术研究的一股文风,重故事重感悟,颇有禅宗说禅韵味。作为执笔者的徐浩峰也一时成为武术界闻人。
2004年李仲轩老人身故,有人以“莫名”为名写了一篇“宣老之死”文章作纪念,此文与后来2008年徐浩峰出版的小说《国术馆》文字、桥段极其相似,不难猜测莫名之名。
2004年,徐浩峰出演了一部电影《旅程》,饰演一名四处游走的行脚僧。僧徒四大皆空、游走彷徨莫名。
2006年,李仲轩老人当年的口述文章被总集为《逝去的武林》小说,次年,徐浩峰新作《道士下山》出品。昔日行脚千万里,而今黄冠下山来。自此,武林的高山上少了一位新秀,文艺的尘世多了一位作家和导演。
自《逝去的武林》后,纯粹的武术人,是不怎么认可徐浩峰的,常有武友说“徐浩峰除了逝去的武林,其他都是瞎写”,诚然,武术是门技术,武术人喜欢直来直去的口诀、实际操作的功法或搏杀技巧,再其次,喜欢听真正武术前辈为名的故事,徐浩峰后期的文艺作品人物,能看见许多前贤的影子,就是不直接说是,比如《武士会》中的主角李尊吾,当是李存义祖师,但其偏偏不冠以本名,故而徐浩峰不再是武人期待的徐浩峰了,变成了武术圈口中的“文人”。
这个文人,文艺青年喜欢。徐君下笔如日本侘寂美学般,冷、幽、残、陋,在许多文青眼中犹如天魔。
然则,徐浩峰不再写武术了么?实则本本写,惜乎不露圭角,文士不解武、武人不屑读,那些武术内容便如沧海遗珠,隐没在字里行间里。
今不揣冒昧,妄作解人,解析徐浩峰小说(除逝去的武林外)中涉及武术的内容,此举纯属游戏文字,贻笑方家尔。强名为“徐浩峰文艺武学”。
此记。
一、乱世乱走:修仙者修太极艺
民国初创,世道纷乱。世道乱则学术出。战国时诸子百家,各持己见炫人耳目、为的是宣导自己的学术,根本也在于世道乱了。
民国时君王没了,人们面临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各阶层都失去了既往的秩序。
人们不得不变革、媾和、守旧,路线叵测。按照道士下山中的词“乱世需要快走”,没有方向也要走。
新儒学、新佛学、新道学纷立,有求适应于世之心、更有坚守道统之念。道教一脉出现了“修仙之术”的单独分支,称为仙学。仙学巨擘陈撄宁是弄潮者。
1914年胡海牙生,初为药铺学徒,后入山为道士,1944年胡海牙下山在杭州做医生,初学杨氏太极拳,1946年拜师陈撄宁学道修仙。
杨家太极拳亦是乱世中求改革之术,原本专注搏杀的武技,自清末民初融入“希圣希贤”的理学理念,转身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士人以“喝黄酒、听昆曲、打太极”为雅事。
胡海牙行医、习拳(后增习吴氏、李派等太极)、修仙,后成一代名医、道教泰斗。但其太极拳技艺,往往楔入养生术中,远不及医术仙学出名。
徐浩峰有十年落拓江湖辰光,陪伴李仲轩、胡海牙之畔,《逝去的武林》是为李仲轩写的,《道士下山》是为胡海牙写的,这符合作家刚开始写作时的状态——写熟悉的人和事。
胡海牙的太极拳技艺,在《道士下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形意拳的锋芒也退避三舍。其中无名指秘诀,是个中精粹。
二、无用之用:废指拿来练奇功
《道士下山》中以太极杨家为原型,写作了彭乾吾(原型杨澄甫)、赵心川(疑为陈微明弟子赵敌七)、周西宇(原型王兰亭)、彭七子(董英杰、杨兆鹏、甚至有吴公仪原型)等诸多人物。
其中彭家七子传主角何安下之太极秘诀为“无名指练功”。
无名指在五指中最为笨拙,力不如拇指、食指、中指,灵巧不若小指。然以无名指作为太极拳的练习窍门,是彭七子诀窍。
具体练法以起势为例,则操作如下:
1.双手起(开)时无名指微微挺直领劲向前,自然手臂上抬趋平,浑身与手部其他四指放松,此时一身上下只于此指微用力、精神关注无名指(初时可只关注无名指根);
2.落(合)时,两无名指逐渐松软,双掌下落,周身除无名指外,体会气灌周身之感(初习练时无名指松软、可替换为食指拇指挺劲、虎口撑圆)。
3.无名指训练日熟,可将其理念引入各势法中。逢起则挺无名指领劲、逢落则松无名指。盖世传太极往往讲松,凡人每做成懈,以无名指之小处为紧,能体会松紧互换之意。
初读《道士下山》,以为纯是小说家言,怠自《国术馆》出版后,在国术馆中再现此无名指练功法,才知识胡海牙先生的太极拳诀窍,暗叹徐君是善于藏宝的游戏大咖。
选取人身一点子进行松紧转换,据说河北邢台武式太极拳传人仪精于此道。因武式太极拳身法讲究提顶吊裆,故此邢台武式传人有“会阴提缩”诀窍,行拳走架时以此体会浑身一松一紧。不知是否与无名指松紧理念一致。
此篇提及武式,是因彭七子后远赴越南开设太极馆,其原型有董英杰的成分在,因董英杰本是武式太极拳李香远之徒,董英杰之手型,被称为英雄掌,与杨家其他弟子有异,此是武式太极拳手型遗韵。英雄掌与普通掌型差异在五指分开,而普通掌型下无名指的作用远不如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明显,或许胡海牙是从此发悟乎?
注:
无名指,连通三焦经及心包络,以上法运动此指,会有心虚心悸之感,无需惊慌。
南派少林内劲一指禅功中,扳指之法甚为关键,无名指是第二个要扳动的手指。
来源:意行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