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明王朝 1566》这部权谋大戏中,何茂才一登场,就带着十足的官威。他身为浙江按察使,官居正三品 ,手握刑名大权,在浙江官场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 “改稻为桑” 这一国策推行的大背景下,他的每一步行动,起初都让人觉得这人手段不简单。
在《大明王朝 1566》这部权谋大戏中,何茂才一登场,就带着十足的官威。他身为浙江按察使,官居正三品 ,手握刑名大权,在浙江官场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 “改稻为桑” 这一国策推行的大背景下,他的每一步行动,起初都让人觉得这人手段不简单。
当时,“改稻为桑” 在浙江遭遇了重重阻碍。百姓们守着赖以生存的稻田,不愿轻易改种桑树,毕竟粮食关乎温饱,是头等大事。何茂才为了完成上头交代的任务,和布政使郑泌昌沆瀣一气,各种手段齐出。先是指示杭州知府马宁远带兵踏苗,试图以强硬手段逼迫百姓就范。这一招看似简单粗暴,却也显示出他在推行政策时的狠辣,想着先给百姓来个下马威,让他们不敢反抗。
当踏苗激起民变,齐大柱等百姓闹事被抓后,何茂才又动起了歪脑筋。他深知齐大柱等人只是普通百姓,背后并无强大势力支撑,便想拿他们开刀,给其他百姓做个榜样,让大家知道反抗的下场。从这些行动来看,何茂才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并非毫无心机,他懂得利用手中权力,采取一些看似有效的手段来推进事务,初看时,不少人会觉得他是个精明的官场老手。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种种行为却逐渐暴露出 “没头脑” 的本质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真正让何茂才的 “没头脑” 暴露无遗的,是 “毁堤淹田” 这一丧心病狂的计划。严世蕃为了加速 “改稻为桑”,竟然想出了趁着端午汛期,掘开新安江九个县堤坝的闸门,淹了百姓田地,再逼他们贱卖土地的毒计。何茂才听从严世蕃指令,参与其中,看似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实则是给自己挖了个巨大的坑 。
从自身角度来看,何茂才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一旦败露,他将面临怎样的后果。毁堤淹田,死伤无数,这是关乎无数百姓生死的大事,是彻彻底底的恶事。一旦真相大白,他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百姓的怨恨、朝廷的问责,都不是他能承受的。他以为有严世蕃撑腰,就可以肆无忌惮,却没考虑到严世蕃是否真的会在关键时刻保他,也没考虑到这件事对他个人仕途和名声的毁灭性打击。在那个讲究 “民为贵” 的时代,如此残害百姓,违背天理人伦,就算严党势力再大,也难以完全掩盖他的罪行。
从大局局势来说,何茂才没有思考过这一行为对整个浙江乃至大明王朝的影响。浙江是鱼米之乡,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地。毁堤淹田使得大量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不仅当年的粮食产量锐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流民问题、社会动荡等。而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到朝廷的稳定和发展。何茂才只盯着眼前的 “改稻为桑” 任务,却忽视了背后更深远的隐患,没有权衡利弊,就盲目地跟着严世蕃的指挥棒走,实在是缺乏大局观和长远眼光。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他就像一个被人操控的木偶,只知道执行,却不懂得思考,为后续的一系列危机埋下了伏笔 。
何茂才与海瑞的多次交锋,更是将他的 “没头脑” 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通倭案相关事件中 。
在改稻为桑推行受阻时,何茂才为了扳倒海瑞这个阻碍,想出了一条自以为绝妙的毒计。他利用之前马宁远诬陷齐大柱通倭一事,再次以通倭罪名抓捕齐大柱,并命令海瑞监斩。他的如意算盘是:若海瑞杀了齐大柱,就能让海瑞失信于民,百姓不敢再买粮,只能贱卖田地,改稻为桑便可顺利推行;若海瑞不杀,那海瑞就有通倭嫌疑,也能借机办了海瑞 。
然而,何茂才低估了海瑞的智慧和对律法的精通。海瑞一接到监斩任务,就敏锐地察觉到诸多疑点。首先,如此重大的通倭案竟然没有案卷,这不符合正常的办案流程。当田县丞以人犯刚抓到、来不及立案卷为由解释时,海瑞又发现人犯天亮前才抓获,可禀报却在前一天上午就送到了巡抚衙门大堂,淳安离杭州两百余里,这时间上的漏洞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何茂才精心策划的这场阴谋,就这样被海瑞轻易戳破,他的计划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之后,何茂才亲自前往淳安找海瑞要人,试图以官位和武力逼迫海瑞就范。在淳安县衙大堂,他气势汹汹地质问海瑞,可海瑞却对他的质问置若罔闻,先是无视他的存在,自顾自地做着自己的事,这让急躁的何茂才瞬间失去理智,抓起签筒摔在地上,试图以动刑来威胁海瑞。海瑞则不慌不忙地搬出大明律法,指出没有诏命上司不能对现任官动刑,让何茂才和他的手下无从下手。何茂才在与海瑞的言语交锋中,完全被海瑞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掌控局面。最后,海瑞亮出胡宗宪亲兵这张底牌,成功控制住场面,何茂才只能乖乖坐下来谈判 。
在后来的审讯过程中,海瑞更是抓住何茂才的弱点,步步紧逼。何茂才试图将毁堤淹田的责任推给疯了的杨金水,还拿 “上面” 的指示来敷衍。但海瑞哪会轻易放过他,刨根问底,非要问清楚 “上面” 到底是谁。何茂才在海瑞的追问下,最终说出是小阁老严世蕃写信让他们干的,彻底暴露了背后的主谋 。何茂才在与海瑞的这场政治斗争中,从一开始的设局,到后来的应对,每一步都显得愚蠢至极,被海瑞轻松化解,还把自己和背后的严党都给暴露了出来,实在是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
何茂才这一系列 “没头脑” 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
从性格层面来看,何茂才性格急躁、冲动,缺乏沉稳和冷静。在与海瑞的交锋中,他多次被海瑞的言语激怒,情绪失控。比如在淳安县衙大堂,海瑞对他的无视和言语顶撞,让他瞬间火冒三丈,摔签筒、欲动刑,完全失去了作为官员应有的理智和风度 。这种急躁的性格,使他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就匆忙做出决策,从而犯下诸多错误。他没有耐心去分析局势,也不懂得隐忍和谋划,在复杂的官场斗争中,就像一个横冲直撞的莽夫,自然容易陷入困境 。
所处的政治环境对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何茂才身处严党阵营,严党在当时权势滔天,行事风格多是强硬、专断。在这样的环境中,何茂才养成了对上盲目服从、对下肆意妄为的习惯。他以为只要抱紧严世蕃的大腿,就可以为所欲为,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依赖会让他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严党的体系里,他只需要执行上级命令,无需考虑后果,这导致他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担当,成为了严党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
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也是他 “没头脑” 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浙江官场,虽然何茂才身居高位,但他所能获取的信息其实是片面的。他被严党内部的利益纠葛和权力斗争所蒙蔽,看不到更广阔的政治局势和民间的真实情况 。比如,他只知道要完成 “改稻为桑” 任务以讨好上级,却不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他也没有意识到,随着朝廷局势的变化,严党的势力正在逐渐受到威胁,自己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他做出的决策必然是短视和错误的 。
何茂才的种种 “没头脑” 行为,给严党阵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堪称严党中的 “猪队友” 。
在 “毁堤淹田” 事件后,何茂才不仅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在与胡宗宪的交谈中,轻易地将严世蕃供了出来,让胡宗宪抓住了严党的把柄 。这一行为使得严党在与胡宗宪的博弈中陷入被动,胡宗宪本就对严世蕃的一些做法不满,何茂才的话更是让胡宗宪有了与严党周旋的底气 。
在与海瑞的交锋中,何茂才的失败也让严党颜面扫地。海瑞作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一直致力于揭露严党的罪行。何茂才本想通过陷害海瑞来维护严党的利益,结果却被海瑞反制,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让严党的恶行进一步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使得严党在朝廷中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清流派对严党的攻击也更加猛烈 。
后来,何茂才等人在浙江的一系列贪腐行为被逐渐揭露,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嘉靖帝为了平息民愤,稳定局势,不得不对严党进行整治。何茂才作为严党在浙江的主要执行者之一,首当其冲成为被清算的对象 。他的愚蠢行为,让严党失去了浙江这个重要的势力范围,也让严党在朝廷中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可以说,何茂才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最终将严党炸得四分五裂,他也成为了严党走向覆灭的重要推手之一 。
《大明王朝 1566》为何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人物的塑造极为成功,何茂才便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官场黑暗的一个缩影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何茂才这类官员在封建王朝中并不少见。他们身处权力的漩涡中心,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破坏社会的稳定 。他们的行为反映出封建官场的腐朽和制度的缺陷,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官员们只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了百姓的需求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何茂才盲目听从严世蕃的指令,实施毁堤淹田这样的恶行,正是这种体制弊端的体现。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监督机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只有从制度层面上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避免出现像何茂才这样的官员,保障百姓的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
在人性方面,何茂才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他的急躁、冲动和短视,让他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这警示着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不能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 。同时,何茂才与海瑞的对比,也凸显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海瑞坚守正义、为民请命,而何茂才却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两人截然不同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两面 。我们应当以海瑞为榜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
何茂才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弱点。通过对他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大明王朝 1566》这部剧的内涵,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对权力、智慧和历史有更深刻的思考 。
来源:往后余生顺其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