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2-02 13:42 2

摘要:沈一石为织造局当差,是江南首富,但其实他心中有数,他这个商人,不过是官老爷们捞钱的工具。他自己曾经说过,说自己的作坊也不过是为朝庭为几个大人开的,可以随时捐出去。

沈一石为织造局当差,是江南首富,但其实他心中有数,他这个商人,不过是官老爷们捞钱的工具。他自己曾经说过,说自己的作坊也不过是为朝庭为几个大人开的,可以随时捐出去。

那么商人沈一石去淳安买田,又突然打着织造局招牌赈灾,有什么目的呢?

大明社会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其不喜欢商人,所以这个阶层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官老爷眼中,商人只是一个钱袋子,背锅侠。

二十年,沈一石伺候了几任总督、巡抚,并没有多么出彩。

直到三年前,他靠上了织造局的杨公公,一举成为江南首富。

但这个人还是有觉悟的,自己在走钢丝,一旦出事,他将万劫不复。

沈一石的转折点,就是遇到了改稻为桑这件事,原本他也认为浙江是严党的天下,这件事只要浙江按住,就可以搞成。

谁知胡宗宪第一个不同意,一直推脱,最后小阁老绕开胡,直接让郑何和下面知县,炸开九个县,把事情搞大了。

嘉靖也不能装聋作哑,将三方叫到北京询问实情。

杨公公作为家奴,对嘉靖是没有隐瞒的,直接供出严世蕃是幕后黑手。

有大格局的胡宗宪自己承担责任,但皇帝将他摘了出来,让他摆脱了改稻为桑这件事,直接去东南带兵

毕竟胡宗宪是东南柱石,要靠他稳定富庶之地。

到此时沈一石已经感到危机,小阁老派来高翰文到杭州,继续改稻为桑。

结果高翰文没有按照严党意愿做事,清流又派来海瑞和王用汲,事情开始变味了。

赈灾的原因

沈一石看到严党主持的改稻为桑必然失败,知道自己一定会出来背锅。

他会怎么做?

胡宗宪走了,郑必昌成了浙江巡抚,他们制定了方略,等高翰文来执行。

结果高不愿意,沈一石不得不下套,让高屈服,可清流海瑞不是吃素的,在淳安抗住压力,事情变得复杂。

郑必昌开始反思,认为上面乱了,才会派高翰文来。

他要自保,于是和何茂才商量,要把水搅浑,将所有人拉下水,包括小阁老、严阁老这样的大人物,这样他们反而安全。

低价兼并土地,是事先定好的,郑、何他们还控制了浙江省内粮食的销售,一切都是去为了改稻为桑。

他们只会躲在幕后,沈一石是被推到前面做事的。

沈一石这时已经明白,这件事基本不会成功,自己要有两手准备。

郑何一直要找背锅侠,他们又要将所有人拉下水,那么织造局搅进来,牵扯到皇帝了,出了事,他们也有个依靠。

大明官员都懂得一个道理,牵扯到皇帝,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沈一石从郑必昌那里听到打着织造局旗号去买田,他觉得是严世蕃的主意,为的是让事情快速推进,风险转嫁到织造局身上,清流和裕王应该有所忌惮。

作为沈一石,他觉得这样做有风险,自己留了后手,准备了赈灾的灯笼。

把买田变成赈灾。替皇上去安抚灾民,这样起码把杨金水摘出来。

沈一石自己是没有希望活下来的,那么他可以和杨金水谈,将沈家和芸娘保下来。

他知道杨金水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会保全这些人,远离是非。

嘉靖的做法

沈一石敏锐感到自己陷入死局后,就想着还能为亲人、芸娘做些什么。

东南打仗需要钱,改稻为桑不成功,第一个被开刀的就是自己。

因此他将钱换成粮食,起码挽救百姓,给皇帝留个好名声,至于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郑必昌搞出来“织造局买田”这件事变成赈灾,其实是欺瞒了小阁老,结果这件事直接让嘉靖知道,严家父子还不知道。

道长这时认识到一个问题,严嵩老了,已经控制不了严党了。

严嵩控制不了严世蕃,他们搞出毁堤淹田;郑必昌搞出织造局买田,严家父子都不知道,从下到上,严嵩都控不了。

道长有了倒严的想法,而只有嘉靖愿意倒严,倒严才会成为现实。

织造局买田这件事,直接将皇帝搅进去,是下面人想脱罪,他们低估了嘉靖。

玷污了嘉靖的圣名,就万万不能容。

浙江五十万匹丝绸嘉靖还想要,所以不会立刻倒严。

沈一石只是一个背锅侠,在皇帝和官员的眼中,是随时可以抛弃的。无论他怎么努力,结局都改变不。

来源:落水的焱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