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王朝1566》浙江官场复杂,在浙江做一把手,日子一点也不好过。
《大明王朝1566》浙江官场复杂,在浙江做一把手,日子一点也不好过。
之前严嵩的学生,严党的柱石胡宗宪,在浙江办事也很难。小阁老毁堤淹田,直接绕过胡宗宪,让郑必昌、何茂才直接办了。
最后的烂摊子,却落到了胡宗宪头上。
胡宗宪是个通透的人,一己承担浙江的责任,请辞浙江巡抚。嘉靖因为东南战事,将胡摘了出来。
可改稻为桑这件事,嘉靖不肯停下来,于是继续任用严党郑必昌为浙江巡抚。
升了官的郑必昌原本很开心,可他坐到这个位置上,突然发现自己太难了。
不讲理的小阁老
俗话说,上船容易,下船难。
郑必昌过去是布政使,管理浙江财政,责任只是一部分,不要直接面对内阁的压力。他可以心安理得的,将责任都推给上司胡宗宪。
郑必昌并不是一个笨人,他是两榜进士,有着惊人的嗅觉。
他不在北京,在司礼监内阁,也没有人脉,但是他早早的就看出改稻为桑的风险。
他是严党的人,明白改稻为桑成功,严党才能存在下去,自己才会有前途。
他的上司胡宗宪不想搞改稻为桑,郑必昌一开始想不明白,等到他坐上巡抚位置,才明白胡宗宪的高明。
换上郑做巡抚,小阁老严世蕃直接下命令,要完成改稻为桑,低价兼并土地。
一句话,一年内五十万匹丝绸必须织出来,不准讨价还价。
严世蕃手中握刀,对于不听话的人,可以随时换人。
郑必昌必须完成低价并购,途中的任何障碍,他都要想办法清除掉。
这么多年,在地方郑必昌已经练就了一身甩锅的本事。
备有多套方案,沈一石去拿下高翰文,然后与何茂才商量,利用通倭计除掉海瑞。
好在海瑞挺过来了,郑该怎么办?
郑大人看到清流推不出去,就将司礼监推到前台。
面对上司的要求,郑必昌也是尽力了,可事情完成不了。
无奈小阁老不明白,浙江改稻为桑的困难,他高高在上久了,已经不了解下面的情况,把事情想简单了。
同僚不靠谱,还瞧不起他
胡宗宪卸下巡抚后,郑必昌、何茂才都升了官。
何茂才,布政使二把手,是郑必昌的下属。何曾经是二十年的刑名,实际上水平,还不如行走的大明律,海瑞一个七品县令。
猪队友何茂才,一直对郑必昌瞧不起,这个上司一直蔫蔫的,他有自己的算盘。
何茂才自私,看不清情势,简称没头脑,和有脑子的郑泌昌在一起,就是一对没头脑与不高兴。
虽然两人都是严党官员,可上头靠的官员是不同的,心中盘算的也不一样。
何茂才对郑必昌是有戒备的,不肯用自己的名义,给小阁老写信,怕背锅。
郑必昌也是无可奈何,也不计较。
在浙江要做事,必须要有帮手,他对何茂才一贯是团结的。
何茂才属于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胆子大。
郑必昌与他分析了浙江局势,胆子大的何茂才想出了一条毒计,想要拿下海瑞,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推行改稻为桑。
结果何茂才派出的两个蠢材下属,结果被海瑞将了一军。
郑必昌弄不了清流,将沈一石、织造局推到幕前,沈一石将来是死是活无所谓,结果沈直接搞了个奉旨赈灾,把粮食赈了。
沈一石死了,改稻为桑黄了,郑何俩人慌了。
郑大人转念一想,那就要把50万匹丝绸弄出来,也能保命。
可他们不知道,郑何要将沈一石财产,转让给胡宗宪乡谊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圣旨就到了。
直到海瑞审郑何,郑必昌事事都往宫里扯,让审问进入深水区。
何茂才觉悟,自己这个领导是有脑子的。
下属来头大
被派到浙江来的官员,各个都是有背景的。
高翰文,严世蕃找来的,翰林院编修,前科探花,带着圣旨来的。
第一次在朝堂议事,高翰文就带头反对郑何的议案。
郑大人实在想不通,小阁老送这么一个人来。于是他得出了上层已经乱了的结论,要拿浙江开刀了。
郑必昌的眼里,高翰文不和他们一条心,就做背锅侠,要干掉海瑞,让高翰文去出面。
抄沈一石的家,也让高翰文去,反正这位来浙江不配合,就让他背锅。
两个县令海瑞、王用汲是谭纶举荐、张居正亲笔作书、裕王亲自点头请出山的。
清流塞到浙江的人,也就是和严党来斗的人。
郑必昌在第一次在巡抚衙门遇到这两人,就知道不好对付。
搭档何茂才想出毒计,想逼海瑞就范。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清流派来的这个知县,是个不要命的,还有勇有谋。
当然海瑞背后站着裕王,郑何也不敢真拿他怎么办,一般没背景的官员,早不知道被弄哪里去了。
尾声
郑必昌被审时说:“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可见他对官场的本质看得清楚,郑必昌头脑清醒,在他这个层次,判断局势还是准确的,但最后被各派平衡,严党将他们推了出来,做替死鬼。
来源:落水的焱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