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浙江的锅,嘉靖清流心照不宣,为什么严世蕃背下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1-15 11:07 1

摘要:嘉靖四十年,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严党接下这个活,严世蕃作为主要执行人去推动这项国策。

嘉靖四十年,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严党接下这个活,严世蕃作为主要执行人去推动这项国策。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年,早已经从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变成了求仙问道的昏君,朝堂的氛围也就随之一变。

套用一句话,昏君在朝,清流也会成为严党。

皇帝本人的喜好,深深影响了官场上大部分官员。

严党并非所有人都是一无是处,既有胡宗宪这样帝国基石,也有郑必昌、何茂才这样的混子。

早年严党的用人权在严嵩手中,胡宗宪算是他的得意门生。

随着年老,他将用人权给了儿子严世蕃,他提拔起来的官员成色,就是郑必昌、何茂才这些“地方不倒翁”,心中无格局的人。

严嵩和严世蕃在用人的水平上,毫不夸张地说,还差二十个吕芳。

改稻为桑最大的困难是借粮,有了粮食,就有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在借粮的问题上,严世蕃完全暴露了,他的短视与无知。

严世蕃不能说没有脑子,但是在一群高人中间,显得不够用。

在一群老狐狸中,大家不是比拼做事能力、办事效率,而是如何自保,如何甩锅。

严嵩屹立朝堂几十年不倒是有道理的,他对儿子说,皇上要用我的人为国库攒银子,用我的人除掉他想除掉的人,用我的人保卫边疆。

核心就是用对人,严党一党的人,就是严嵩手中的筹码。

严世蕃为皇帝改稻为桑,他心中想的是,为皇帝做事,我捞点手续费,不为过,不然没有人肯做事。

严世蕃有了皇帝做靠山,心中就有了底气,变得嚣张,有恃无恐。

也许是没有吃过苦头,严世蕃不明白一个基本准则,替道长办事还是要有所保留的,否则他是会把你推出去背锅的。

严世蕃知道清流在浙江捣乱,胡宗宪又不太想干,于是在改稻为桑这件事上,他脑洞大开。

既然不给浙江借粮,就趁着灾情,把百姓的田低价兼并,来完成改稻为桑。

这样皇帝那里交了差,严党也捞了好处。

并找了一个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书生高翰文,来做背锅侠。

严世蕃和他的核心三人组,罗龙文·、鄢懋卿,觉得计划可行,左右自己都不会有问题。

但是他没有仔细想,道长会怎么想?清流会怎么做?

嘉靖皇帝隐忍不发,是他需要你搞钱。

改稻为桑影响到胡宗宪的打仗,就会触及了皇帝的底线,他的愤怒可想而知。

清流这些人,是在一边看戏,看你严世蕃将浙江搞得一团糟,再下死手。

而高翰文这样一个四品官,又如何能担得起,浙江大乱这样的锅。

严世蕃只能说自作聪明,没有弄清楚浙江实际情况,以为浙江有严党的人,事就能好办。

嘉靖火急火燎叫严家父子去问话,原来浙江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这个大事严世蕃居然还不知道。

可见浙江的郑何只是想糊弄小阁老,在给小阁老的奏报中压根没有提,打了严世蕃一个措手不及。

这件事的严重性,小阁老还没有意识到。

作为老父亲的严嵩,只能出来教育儿子。

严嵩在大雨中喊着,“大明朝唯一为所欲为的人只有皇上,会背锅,能背锅背好锅的人只有我严嵩”。

这也不是危言耸听,严嵩对大明各位皇帝还是了解的,皇权有碾压性的优势,无论你多么忠心,能力再强,皇帝一句话,你就灰飞烟灭了。

朱元璋杀功臣,朱棣造反后,斩杀方孝孺十族。这些血淋淋例子,就在不远的之前。

严世蕃招惹的那些风雨,什么毁堤淹田,什么贱价买田,最后东窗事发没有人能替你们遮挡,严家就要被皇帝拉去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严嵩得知自己弟子去江苏借粮不顺利,亲自下场,拉下脸去找徐阶。

他明白一个道理浙江借粮这个锅,他不能背,必须要找补。

严嵩在剧中唯一一次露出本性,就是让严世蕃给胡宗宪写信,倭寇不可不剿,但也不可全剿。

这是严嵩二十年来不倒的原因,会自保,对皇帝有用。

浙江借粮就是嘉靖、清流以及严世蕃三方心照不宣的想法。

最后博弈的结果,就是“愚蠢”的严世蕃一个人背下这口大锅。

谁让他野心太大,又没有办法胜任的结果。

来源:落水的焱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