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到底是利国利民还是致乱之源?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5 07:12 2

摘要:评分最高的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3/5的篇幅都在浓墨重彩地讲一件事—“改稻为桑。”

评分最高的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3/5的篇幅都在浓墨重彩地讲一件事—“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具体是什么内容呢?

简单来说,就是大明嘉靖时期,官员贪污腐败横行,皇帝还要修殿宇,土地兼并严重。这些原因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节源开流,也为了保住严党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于是,严嵩提议把一部分农田改成桑田,增加织机,多产丝绸。卖给西洋诸国,充盈国库。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政策

百姓改种桑田,增加的收入,桑田依旧按农田征税,多余的钱还能买粮食,两全其美。

国库有了这笔钱,嘉靖还能修殿宇,专心致志地探寻金丹大道,十分满意。

严党也能以此,解决国库亏空的大问题,重新取得嘉靖帝的信任,继续高官厚禄,锦衣玉食。

可能,最受伤的可能就是清流,又错过了一次扳倒严党的好机会

如果按照投票制,每方势力算一票的话,

“改稻为桑”这个决策,赞成票有严党、嘉靖、司礼监。

反对票有清流与裕王。

3票 VS 2票,“改稻为桑”国策顺利通过

在古代能当上大官的聪明人,尤其和嘉靖这位喜怒无常的道君皇帝,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臣子们,哪一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

为什么,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在清流与裕王的商议中,成了一个死局呢?

小编认为清流的理由有三点

1、现在已经入夏了,百姓的稻谷已经出苗了,在农民眼中,桑田永远比不上农田宝贵。

2、以严党上下贪婪无度的性格,趁机压低田价,兼并土地,大捞一笔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严党已经恶名远扬了,如果不是嘉靖的有意偏袒,恐怕早就罢官扯职、身败名裂了。

因此,此次“改稻为桑”严党必定会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到时,官逼民反,严党必定倒台。

所以,张居正才会说,我们只需要不借粮给百姓,严党就会自取灭亡。

所以,在后面的剧情里,胡宗宪去借粮,赵贞吉才说,我有粮,只是朝局不允许我借给你。

于是,严党在遭受“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的情况,严世蕃居然丧心病狂地,炸开堤坝,把九个县都给淹了。

这样,百姓不改也得改,自己还能趁机低价兼并土地,这是两全其美

结果,被胡宗宪奋力抢险,原本计划淹九个县变成了只淹了淳安、建德两个县。

这么一来,沈一石准备的粮食就不够买20万亩土地的。

这才引出小阁老的第二步棋,派高翰文去浙江主持“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高翰文属于没出象牙塔的书呆子,天真且自负。

自以为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想法,让百姓、丝绸商、朝廷都能获利,给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殊不知,自己这个提议,恰恰有利于严党施行低价买粮都策略,而且,高翰文还能当成背锅侠。

经胡宗宪的提醒,高翰文才知道自己有多离谱,无论成与不成,自己肯定是死定了。

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高翰文才会拼命阻止郑泌昌何茂才的决策。

在剧中我们看到,海瑞也是一直劝诫老百姓让改稻为桑,只是没有马宁远那样激进,又是马踏青苗,又是扣帽子抓人。

所以,“改稻为桑”是一个好政策,只是执政者的目的不一样,百姓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严党“改稻为桑”目的:是用粮食低价买老百姓的土地,让他们从自耕农变成佃户

海瑞“改稻为桑”目的:是借给老百姓粮食,让他们主动把农田改成桑田,完成朝廷的任务

由此可见:好的政策也需要一批正直无私的人来施行才能带来好的效果

对于,剧中的“改稻为桑”是好是坏?你心中有没有自己的答案?

来源:爱心桥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