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经励科今日戏主管
昔日京剧班社,也就是梨园界的组织,有“七行七科”之说。舞台表演人员分为七行: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生、旦、净、丑各行当,观众都明白。所谓“武行”,是指在台上无名无姓、能翻两跟斗、上手打两下的群众演员,“流行”是指在台上跑来跑去的龙套演员
昔日京剧班社,也就是梨园界的组织,有“七行七科”之说。舞台表演人员分为七行: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生、旦、净、丑各行当,观众都明白。所谓“武行”,是指在台上无名无姓、能翻两跟斗、上手打两下的群众演员,“流行”是指在台上跑来跑去的龙套演员
京剧老生流派众多,其中马连良先生堪称传奇。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前后 “四大须生”,在前 “四大须生” 里,因年纪稍小排在最后一位,而在后 “四大须生” 中,凭借极高成就与早早成名位居榜首。
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的艺术成就是京剧艺术的瑰宝,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京剧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京城著名鉴藏家方继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名人手札、古旧书籍,作为戏迷,他收藏的京剧史料被誉为收藏了“一部京剧史”。收藏之初,为赵燕侠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提醒着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马连良为追求艺术极致而刻苦练功的一个故事,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李德全(1896年—1972年4月23日),北京通县人,冯玉祥夫人。1915年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毕业后任北京贝满女中教师。1924年与冯玉祥结婚,1925年随冯玉祥赴苏联考察。1928年在北平创办求知学校,后在山东泰安等地创办十余所学校,致力于人
时下珰珰响的郭德纲慨言,传统相声1000多段,现在还剩200来段。《关于京剧的五十年反思》亦称,京剧风雨200年,诞生5300个剧目,不知所源。《京剧知识手册》罗列,传统戏482出,历史戏35出,现代戏21出,归拢538出。那么京剧近年能演200出吗?未必!京
【#富连成百集口述史#|第二十一回马连良思变再入科拓戏路固基创马派】9岁入科,过了8年出科后,马连良开始搭班唱戏。由于嗓子嘶哑,北京不好发展,他跟随三叔马昆山去了福建演出。在福建一年多,马连良得到了大量实践机会,名气也更进一步。然而,马连良对京剧精益求精。在福
京剧,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粹之一,最近这几年已经越来越受当代青年人的欢迎,从戏腔唱法的爆火到各种京剧重现舞台,当初被看作已经没落的艺术,如今却迎来了爆火的希望,而要说起近几十年来,京剧艺术造诣最高者,莫过于大师马连良先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京剧行业里最后一位大师就
1966年12月,京剧大师马连良因为心脏病突发住进阜外医院,在此期间,马连良的妻子陈慧琏陪同左右,对丈夫的身体情况十分担忧。
马连良是中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是京剧马派的创始人。他与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并称“前四大须生”。
当天,首都电影院与北京光芒之翼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策划适合影院空间的光影互动剧。同时,新新剧场“百场演出计划”也随之发布,特别推出观剧年票,年票包含12张剧目通兑券,2025年所有演出场次均可自由兑换。
一部京剧史,马连良先生开创的马派表演艺术,是继谭鑫培、余叔岩之后的老生行当的第三座里程碑。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先生联袂周信芳先生,北马南麒,将老生行当的表演推向了“现代化”的巅峰,至今恐怕无人敢曰超越。
注:本文的部分内容根据张克让的文章《无才空负雨露 有生永念音容》编辑整理;另,文中插图素材均源自网络,侵删。
一部京剧史,马连良先生开创的马派表演艺术,是继谭鑫培、余叔岩之后的老生行当的第三座里程碑。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先生联袂周信芳先生,北马南麒,将老生行当的表演推向了“现代化”的巅峰,至今恐怕无人敢曰超越。
说到艺术界的巨匠,马连良,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作为京剧界的传奇人物,马连良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回族家庭,自幼受环境熏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9年,他毅然踏入了喜连成科班的大门,开始了他的京剧生涯。
2024年12月2日傍晚,手机里突然出现童祥苓先生逝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我知道他住院有一周左右了,前两天在朋友圈还看到他和友人在病房中享用上海西餐老字号“红房子”的美食,见他豁达乐观的样子,相信他定能渡过这一难关。与童家大哥通了电话,确认童大爷于当日17时
1950年,马少波先生、李和曾先生动员葆姐、二哥、大哥参加刚成立的国家剧院,认为我年纪还小,应该先到戏曲实验学校进修,它是中国戏曲学校的前身。父母说这样也好,我就报考了插班生。当时戏校在赵登禹路,离我家不远。解放前,我们家从大栅栏搬到了上海,当时那房子就让我哥
马连良是位列四大须生之一,是老生马派创始人。谭富英先生也是四大须生之一,是老生新谭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是四大名旦之后旦角行当的第一人,旦角张派创始人。裘盛戎先生是京剧净角裘派创始人,其创立的裘派艺术如今有“十净九裘”的美誉。
叶盛兰大师自幼在科班学艺,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更是跟随张彩林、萧连芳、曹心泉、萧长华等京剧名家学艺。
世人皆知申凤梅是越调大师,却鲜有人知她与马连良、周总理之间还有一段佳话。1963年春天,一个来自河南的越调艺术家带着她的剧团来到北京,一连演出数场,竟然惊动了文艺界的泰斗们。这位艺术家不是别人,正是以"活诸葛"著称的申凤梅。更令人称奇的是,她不仅获得了周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