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赵燕侠说:阿庆嫂要是真像你演的那样,不出几天就被抓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7 12:00 1

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剧舞台,赵燕侠是个异数。在名角如云的北京京剧团,她是唯一敢与马连良、谭富英等大师并列头牌的女演员。更难得的是,她创立的"赵派"艺术全然不依傍任何流派门户,从唱腔设计到表演程式皆自出机杼。老戏迷至今记得她在《白蛇传》里的"断桥"一折——没有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剧舞台,赵燕侠是个异数。在名角如云的北京京剧团,她是唯一敢与马连良、谭富英等大师并列头牌的女演员。更难得的是,她创立的"赵派"艺术全然不依傍任何流派门户,从唱腔设计到表演程式皆自出机杼。老戏迷至今记得她在《白蛇传》里的"断桥"一折——没有华丽的高腔,却在平实婉转的唱念中将白素贞的哀怨刻画得入木三分。

1956年组建剧团时,正值公私合营浪潮,她却坚持自主经营十五年。在长安戏院的票房记录里,她的《玉堂春》连演四十场场场爆满,票价敢与梅老板比肩。如今剧场里坐着看字幕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那个火热的年代。但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戏单,看到"领衔主演:赵燕侠"六个铅字时,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戏台上一声清越的"叫张生——",那声音穿透半个世纪的光阴,提醒着我们京剧曾有过的模样。

回想北京京剧团的排练厅里,五大团长并排而坐的景象成了梨园行的新风景。马连良的儒雅、谭富英的沉稳、张君秋的婉转、裘盛戎的豪迈,与赵燕侠的灵动相映成趣。最让戏迷津津乐道的,是这些名角儿互相"捧角儿"的规矩——谭老板唱完《晋楚交兵》的盔甲未卸,就站在侧幕条边为赵燕侠的《辛安驿》把场。

三十二岁的赵燕侠在一众前辈中毫不怯场。她演《辛安驿》里的周凤英,踩着跷功满台飞旋时,台下的老戏迷发现这个"小字辈"的做派竟与马连良的《淮河营》有异曲同工之妙。裘盛戎私下对琴师说:"这丫头在台上那股子泼辣劲,活脱是年轻时的荀慧生。"

天桥剧场的夜戏散场后,常有戏迷蹲在后台门口,就为看五大头牌互相道别的场景。马连良总会让赵燕侠先上汽车,自己却步行回家。这份梨园行的老规矩里,藏着对这位女演员的敬重。后来票友间流传一句话:"北京京剧团看戏,要挑'五大头牌轮流捧'的日子——那才是真讲究。"

排练厅的镜前,赵燕侠反复推敲着白素贞的身段。周总理交代重排《白蛇传》的任务时,桌上已堆着梅兰芳、程砚秋等各派版本。同行劝她"依样画葫芦最稳妥",她却把那些剧本统统锁进柜子。"唱别人的戏,就像穿借来的衣裳。"她对琴师说这话时,手里正比划着新设计的"断桥"动作——既不是荀派的娇媚,也非梅派的端庄,而是带着市井女子般的真切哀怨。

这种离经叛道的创新,早在她初闯上海滩时就埋下种子。当时有老观众批评她"把荀派的《红娘》唱野了",她反倒把戏本改得更泼辣。最绝的是"佳期"一折,传统演法要红娘掩面娇羞,她偏让丫鬟叉着腰学老板娘训人,倒把张生的书呆气衬得更鲜活。汪曾祺后来写道:"看她演的红娘,就像看见邻居家伶牙俐齿的丫头翻过墙头来。"这种"离荀不叛荀"的智慧,在《闯王旗》里达到巅峰。

1964年的京剧舞台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有一次,赵燕侠有幸与刘少奇主席搭档跳舞。跳着跳着,她忍不住好奇心,轻声问刘少奇:“您看我们演的《芦荡火种》这出戏怎么样?我演得还行吗?”刘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阿庆嫂要是真像你演的那样,不出几天就被抓了!你那个革命者的一面表现得太强了,阿庆嫂老板娘这面却太弱了,演的阿庆嫂还缺乏地下斗争生活的经验。”刘主席的一席话,让赵燕侠受益匪浅。

接下来在排练过程中,赵燕侠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她特意观察南方茶馆老板娘的一举一动,将生活中真实的沏茶动作提炼成舞台上的艺术语言。那些看似简单的倒茶、擦桌动作,经过她的艺术加工,都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

在唱腔设计上,赵燕侠大胆创新。她将传统京剧的板式与现代人物的情感表达完美结合,特别是在"智斗"一场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的三重唱,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美,又突破了传统行当的限制。那段著名的"人一走,茶就凉"唱段,赵燕侠处理得举重若轻,十四板的长拖腔被她演绎得韵味悠长,将阿庆嫂的机智沉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唱腔处理后来被称为"疙瘩腔",成为"赵派"艺术的标志性特征。

美国巡演的行李箱里,塞着戏服和两罐辣椒酱。1980年夏天,赵燕侠带着剧团踏上赴美班机时,文化部的送行人员还忧心忡忡:"洋人能看懂咱们的锣鼓点吗?"首演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那晚,她临时把《拾玉镯》里的开门动作放慢了三倍,美国观众竟看懂了"推门见雪"的意境。

芝加哥的后台,挤满了举着签名本的华裔老人。有位广东籍老华侨连看多场《玉堂春》,每次都在"三堂会审"时跟着哼唱。赵燕侠得知后,特意在最后一场加演了粤剧《帝女花》的选段。当"落花满天蔽月光"的旋律响起,台下叫好声一片。更难得的是,百老汇的制作人主动找来,想合作排演京剧版《图兰朵》,虽然最终因故未能成行,却为后来的《中国京剧百老汇行》埋下了种子。

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座谈会上,有学生问:"您的唱腔为何与唱片里的老艺术家不同?"赵燕侠端起保温杯抿了口茶:"我师父荀慧生先生要是活到现在,肯定也改腔调了——他当年就是第一个在京剧里加电子琴的人。"这话引得满堂哄笑,却道出了她毕生的艺术追求。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