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懂得扬长避短出奇制胜的京剧大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9 21:56 2

摘要:京剧老生流派众多,其中马连良先生堪称传奇。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前后 “四大须生”,在前 “四大须生” 里,因年纪稍小排在最后一位,而在后 “四大须生” 中,凭借极高成就与早早成名位居榜首。

马连良先生

京剧老生流派众多,其中马连良先生堪称传奇。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前后 “四大须生”,在前 “四大须生” 里,因年纪稍小排在最后一位,而在后 “四大须生” 中,凭借极高成就与早早成名位居榜首。

马连良先生年少时嗓子条件是很出众的,咱们如今听他留下的诸如《铁莲花》等唱片,那嗓音高亢嘹亮,直入云霄,调门又正又足。可大约在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他的嗓子却大不如前了,至于其中缘由,至今也没个确切说法。马先生年少成名,天赋虽说不上绝佳,但也不差,他的成功更多靠后天勤奋。

青年马连良

在艺术上,马先生对戏的要求极高,据说,在他的戏班子里,哪怕是配角,上场前都得收拾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行头不能脏兮兮、乱糟糟的,高底靴的帮子得刷得雪白,袖口也不能皱皱巴巴。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苛,要求配角达到的他做得更好,对于艺术很严谨,从不懈怠。

在表演上,马先生有四字秘诀 —— 出奇制胜,他一辈子都围绕这四个字做文章,因此,他每次登台演出,总能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惊喜。就拿舞台上的 “守旧” 布置以及“行头”的式样来说,他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每次都有新花样,风格也始终独树一帜,台下观众一眼就能瞧出这是马派的特色。

他的演出风格潇洒自如、别具风味,个人特色极为鲜明。像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电影《群英会》,咱们从中就能看出,马先生的身法、身段大气自然,透着潇洒劲儿,看着特别舒服。反观他的学生张学津给马先生配戏时,模仿痕迹有点重了,身子左摇右晃,刻意凸显马派特点,反倒不如原版来得精彩。

马连良张君秋演《万里缘》

从马先生的艺术风格上,我们不妨讲讲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从程先生留下的电影《荒山泪》能看出,程先生每个身段也都流畅自然、大气规整且独具一格。可模仿者就差得多了,像新艳秋,虽然身法也在学程先生的“存步”斜行,有点风摆杨柳的姿态,却难免透着股子做作劲儿,这还算好的,其他一些传人,连程先生的十分之一也都没学到。

像赵荣琛,个人风格太突出,说是程派倒像“赵派”;王吟秋呢,膀子夹得太紧,显得小家子气,跟程先生电影里的身段一比,高下立现。到了第三代,就更离谱了,连程派身法的精髓都没掌握,走起来奇奇怪怪,实在谈不上好看。

马连良演《海瑞罢官》

上面我们说的程先生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天才不常有,每一代的创派人,都不简单。说完程先生我们回头再说马先生。四十年代起,马先生的嗓子就不如年轻时了,虽然够用,但也不是那么运用自如,于是,他便避重就轻,往做工老生方向发展。当时有人外行地说:“马连良啊,就做派还行,唱可大不如前啦。” 马先生听了也就一笑了之。

当然,这些人说的也不全是无的放矢,有件事儿不知大家留意没,好像马先生从不唱全本的《四郎探母》,特别是《坐宫》一折,当然,年轻时候唱没唱过没确切记载,资料上也查不着。到了中后期,他唱这出戏向来只唱后半部分,“见娘”“回令”,想必是嗓音条件不允许唱那句 “嘎调” 吧,他心里有数,不勉强自己。

马连良演《四郎探母》

而且到了中后期,马派自家的私房戏越来越多,何必费劲儿去演不擅长的呢?像《定军山》这样的戏,他就很少演,据说 四十年代中期去沈阳演出时演过一回,后来演没演过就不知道了,反正文献上没有记载。

要知道,《定军山》和《战太平》都是唱念做打极为繁重的大戏,马先生心里明白,唱一出《定军山》的消耗,顶得上唱十出《借东风》《甘露寺》。既然如此,何必自讨苦吃。也不是说他唱《定军山》观众就一定捧场,唱《借东风》《甘露寺》《空城计》《春秋笔》《串龙珠》这些观众就不买账,恰恰相反,大伙更喜欢看马先生演绎自家的拿手好戏,因而,马先生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规避不足,此等抉择尽显其睿智卓识,实乃极为明智之举。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