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潮汕人集体回忆,潮语电影《夏雨来》引发强烈共鸣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05 1

摘要:“前门夏雨来,后门方才是我夏秀才。”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一段专属潮汕人的集体回忆喷涌而出。不少眼尖的观众已经发现,夏雨来的扮演者赵曙光,身上穿的正是30年前的同款长衫。

8月30日晚,一众体育文化领域相关专家齐聚广州,观看正在热映的潮语电影《夏雨来》。

影片开头即以英歌舞、划龙舟等潮汕人熟悉的文化符号出现,这不仅即刻勾起超越时空的集体回忆,更是一次潮汕文化根脉的充分展现。

活动现场 受访者 供图

延续超过30年的集体记忆

“前门夏雨来,后门方才是我夏秀才。”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一段专属潮汕人的集体回忆喷涌而出。不少眼尖的观众已经发现,夏雨来的扮演者赵曙光,身上穿的正是30年前的同款长衫。

夏雨来本是潮汕民间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关于其真实身份众说纷纭。30年前,赵曙光出色地将夏雨来身上英雄的一面转变为电视荧幕上的喜剧角色,将人物插科打诨但同样敢于伸张正义的个性完美演绎,兼具“喜剧小人物”与“侠义气质”的双重特征,深受观众喜爱,成为当时的一代红人。

如今,潮语电影《夏雨来》重磅来袭,无疑成为承载着众多潮汕人童年回忆与地方情感的容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志刚告诉南方+记者,夏雨来早已超越其历史原型,升华为潮汕民间智慧的“文化图腾”。他亦正亦邪的鲜活形象,完美诠释了潮式幽默的辩证与世故——既是刺向权势的犀利匕首,也是市井生活的诙谐注脚。其故事生命力源于草根性,是洞察潮汕社会性格的一把绝妙钥匙。

确实,此次在电影的编剧上,赵曙光在公开媒体曾回应称,以前的夏雨来角色更多是为了娱乐,处理小打小闹的事情,而现在的角色则体现了更大的格局和家国情怀。

广东省文联原副主席、广东民族乐团原团长陈佐辉对电影表达出极大的肯定和赞叹。看完电影后,他为自己是一名潮汕人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活动现场 受访者 供图

潮汕本土方言的一次盛会

“目刺毛着知打浮”是一句潮汕方言谚语,意思是“眼睫毛要浮着,时刻保持清醒”。 在该电影里,潮汕俚语、俗语、歇后语大量出现。这部电影能让两代人在同一影院开怀大笑,无疑彰显了方言电影的独特魅力。这背后离不开影片编剧团队的认真打磨。他们走访潮汕八镇,收集了2000多条民间谚语。就连6岁时就“背井离乡”,从汕头到广州练体操、蹦床,常年在外的游子,蹦床世界冠军蔡琪子都感叹“够地道!”

因为离开汕头工作已经超过40年了,陈佐辉感叹自己的“乡音”已经没有说得十分娴熟。当然,他也指出很多潮汕后代不会讲潮汕话,特别强调了潮汕文化在本地年轻一代正在流失的现象。

赵曙光当场也表示认同。毕竟现在潮汕方言的传承是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不可忽视的困境。他发现,现在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反而是开设了华语学校,有专门的老师教授潮汕方言课程,可见他们对下一代潮汕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他希望在外的游子,在家里能多用潮汕话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更希望潮汕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对于很多潮汕人来说,《夏雨来》里的电视人物就是小时候追星的对象。从小看着《夏雨来》长大,潮汕籍赛艇奥运亚军、世界冠军黄文仪则边看边哭。她以为是一部喜剧,却在喜剧里发现了不少泪点。她还记得,有一次拿到奖牌在汕头接受采访的时候,她无意中遇到主演方莉莉老师。当时她二话不说,专门跑过去合影。

活动现场 受访者 供图

这场氛围热烈的观影会离不开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方小聪的大力牵线搭桥。

“希望这是潮语电影《夏雨来》的第一部,还有第二部、第三部……希望团队继续努力,继续拍下去。”陈佐辉激动地说:“相信很多在座的潮汕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

南方+记者 沈丛升

通讯员 方小聪

【作者】 沈丛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