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圈的 “厮杀” 从未停歇,当暑期档大片《南京照相馆》以27 亿票房刷新江苏影史纪录,《捕风追影》凭借成龙的硬核动作戏突破5 亿票房时,曹保平执导的黑色喜剧《脱缰者也》却陷入尴尬境地 —— 上映 4 天票房仅800 余万,预测最终票房不足1600 万,与同期
影视圈的 “厮杀” 从未停歇,当暑期档大片《南京照相馆》以27 亿票房刷新江苏影史纪录,《捕风追影》凭借成龙的硬核动作戏突破5 亿票房时,曹保平执导的黑色喜剧《脱缰者也》却陷入尴尬境地 —— 上映 4 天票房仅800 余万,预测最终票房不足1600 万,与同期影片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首次担任电影大男主的郭麒麟,因票房失利遭遇舆论质疑,甚至被贴上 “扛不起票房” 的标签。但拨开数据迷雾,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影视市场对跨界演员的严苛审视,以及观众对类型片接受度的深层逻辑。
一、票房困境:排片率与题材的双重挤压
《脱缰者也》的票房低迷,首先与院线排片密切相关。该片上映首日排片率仅4.1%,第三天更是降至2.9%,几乎被主流院线边缘化。这种 “上映即被抛弃” 的待遇,与曹保平此前《涉过愤怒的海》(票房5.49 亿)、《追凶者也》(票房1.35 亿)的市场表现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同期竞品如《南京照相馆》(历史题材)、《浪浪山小妖怪》(动画 IP)占据排片优势,另一方面,郭麒麟作为相声跨界演员的电影票房号召力尚未得到市场验证。
影片自身的题材定位也加剧了困境。《脱缰者也》延续曹保平标志性的黑色幽默,以天津方言为基底,讲述舅甥二人因原生家庭矛盾引发的 “脱轨” 旅程。这种融合市井文化与代际冲突的叙事,虽在上海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却面临南北文化差异的挑战 —— 北方观众对津味喜剧的共情明显高于南方,而影片播放时出现的卡顿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观影体验。相比之下,《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严肃历史题材,《捕风追影》的动作爽感,更符合大众市场的主流偏好。
二、演技争议:舒适区与突破的博弈
郭麒麟此次饰演的马飞,是一个因家庭创伤而 “离经叛道” 的底层青年。这个角色要求演员在喜剧外壳下呈现复杂的情感层次,而郭麒麟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在天津话对白、市井小人物的塑造上,他延续了《赘婿》《边水往事》中 “怂萌” 特质,如与林雪饰演的 “黑老大” 斗嘴时的机敏反应,以及 “拐走外甥” 后那种既慌张又带点狡黠的神态,都精准捕捉到角色的喜剧张力。但在需要展现深度情感的场景,如面对父亲遗物时的崩溃、与外甥和解时的愧疚,他的表演略显程式化,眼神中缺乏足够的情绪递进。
这种表现差异,与郭麒麟的演艺路径密切相关。从《庆余年》中精于算计的范思辙,到《平凡之路》中逆袭的窝囊律师,他始终深耕 “怂男” 赛道,通过台词功底和相声式的抖机灵塑造角色。这种模式在电视剧中因篇幅优势尚可成立,但在电影的浓缩叙事中,单一化的表演风格容易被放大为 “演技短板”。正如《边水往事》导演老算所言,郭麒麟的角色塑造 “还在舒适区之内”,而《脱缰者也》中马飞的复杂性,恰恰需要突破这一舒适区。
三、跨界突围:父子两代人的不同选择
争议声中,郭麒麟与父亲郭德纲的跨界路径对比耐人寻味。郭德纲曾执导《祖宗十九代》,集结吴京、林志玲等明星,却因叙事混乱、口碑崩塌,最终斩获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导演和影片。他在相声舞台自嘲 “专门拍烂片” 的段子,成为跨界失败的典型案例。而郭麒麟的选择更为谨慎 —— 从《庆余年》男配试水,到《赘婿》《边水往事》逐步拓宽戏路,他始终以 “新人姿态” 对待表演,甚至在采访中坦言 “选择自己有把握驾驭的角色”。
这种差异在选角逻辑上尤为明显。郭德纲在《祖宗十九代》中堆砌明星阵容,却忽视剧本打磨;郭麒麟则在《脱缰者也》中与曹保平深度合作,后者曾评价他 “精准捕捉到天津小人物的市井气”。尽管票房失利,但影片中郭麒麟对马飞 “窝囊却不失善良” 的刻画,仍获得部分观众认可 —— 猫眼短评中,有观众指出 “他把天津爷们的‘蔫坏’演活了”。这种专业层面的肯定,与郭德纲当年 “烂片专业户” 的标签形成鲜明对比。
四、未来展望:时间与类型的双重考验
面对票房争议,郭麒麟的回应显得冷静而清醒。他在采访中表示,“电影和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需要重新学习”。这种态度或许能为他赢得更多成长空间。事实上,他在《边水往事》中饰演的沈星,已展现出从喜剧向正剧转型的潜力 —— 尽管前半段的 “打工小白” 形象略显稚嫩,但后半段面对命运转折时的迷茫与挣扎,仍让部分观众看到突破。
对于影视市场而言,郭麒麟的困境并非孤例。从相声跨界的岳云鹏、贾冰,到歌手转型的李宇春、周迅,演员的票房号召力往往需要多部作品的积累。曹保平在《脱缰者也》中启用郭麒麟,本身就是一次 “破圈” 尝试 —— 正如他当年挖掘张译(《追凶者也》反派),这种冒险或许需要更长时间验证。值得注意的是,郭麒麟已计划在 2025 年接拍悬疑题材《蛮荒禁地》,与易烊千玺、段奕宏等实力派合作,这或许是他突破类型限制的关键一步。
当我们将《脱缰者也》的票房数据置于更广阔的行业背景中,会发现郭麒麟的争议本质上是市场对跨界演员的严苛筛选。在这个 “流量为王” 与 “演技至上” 博弈的时代,一个相声演员要在电影领域站稳脚跟,既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更精准的类型定位。正如曹保平在上海电影节领奖时所说,“好的喜剧需要悲剧的底色”,郭麒麟的突围之路,或许正需要这样的深度与耐心。
来源:智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