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如同一面明镜,真切地映照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它也是一把标尺,公正地衡量着每一个阶级、每一种制度的功过是非。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是彻底推翻封建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是亿万农民获得解放的壮丽诗篇。然而,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生万物》却
历史如同一面明镜,真切地映照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它也是一把标尺,公正地衡量着每一个阶级、每一种制度的功过是非。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是彻底推翻封建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是亿万农民获得解放的壮丽诗篇。然而,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生万物》却妄图以艺术创作为幌子,行历史虚无之实,美化地主阶级,模糊阶级斗争。这种对历史的公然篡改,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思想较量,我们必须高度警觉。
一、历史真相不容磨灭: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凭借土地所有权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这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旧中国的地主阶级占农村人口不足10%,却占有70%以上的土地。广大贫苦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土地,承受着高达50% - 70%的地租剥削,甚至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和额外剥削。许多农民“镰刀上墙,家里断粮”,辛苦劳作一年却难以糊口,遇到灾荒年月,只能卖儿卖女,流离失所。
文学作品中的地主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严监生、严贡生等地主形象,其吝啬、贪婪、残忍的本性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严贡生强占邻居家的猪,打折要猪人的腿;严监生临死前因灯芯多了一根而迟迟不肯断气。这些描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们揭示了地主阶级的本质特征。相比之下,《生万物》中塑造的“勤劳节俭”“关爱佃户”的地主形象,既违背了历史真实,又缺乏艺术典型性。
二、土地改革的正义性不容置疑:伟大的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土地改革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它彻底摧毁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历史进步。
《生万物》试图通过塑造“善良地主”形象来模糊土地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这是对历史的背叛。剧中地主宁学祥“与狗抢粪”的情节,不仅违背历史真实,更是对农民智慧的贬低。在旧中国,农民积肥施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技术,怎会需要地主亲自与狗争粪?这种捏造的情节,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常识。
三、文艺创作的方向不容偏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社会主义中国,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艺观。这意味着文艺作品应当真实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万物》的问题在于,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观点,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具体的阶级分析。剧中刻意营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和谐”关系,弱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甚至出现佃户女儿给地主脸色看、随意拿东西回娘家的情节,这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在旧中国,佃户地位低下,地主对佃户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怎会出现剧中描绘的“平等”关系?
文艺创作固然需要艺术加工和典型化塑造,但这种加工和塑造必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因为地主阶级中有个别人物可能具有某些“善良”的表现,就否定整个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有善良的地主,没有善良的地主阶级。”
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容小觑:隐蔽战线的较量
《生万物》的播出及其引发的争议,再次提醒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激烈。一些人试图通过文艺作品、学术研究、舆论宣传等渠道,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为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剥削阶级招魂,这种倾向值得高度警觉。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它通过篡改历史、混淆是非,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如果他们接受了错误的历史观,就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当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种错误思潮往往会借助文艺作品、网络媒体等载体传播扩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历史真实性和严肃性。
五、坚持正确历史观:明辨是非,正本清源
面对《生万物》引发的争议,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明辨是非,正本清源。
首先,要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容随意篡改和歪曲。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土地改革的正义性,这些都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真理,任何企图美化地主阶级、否定土地改革的尝试都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其次,要坚持历史的辩证性。我们承认地主阶级中可能有个别开明人士,农民中也有个别懒散之人,但这不能改变两个阶级的本质区别。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其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再次,要坚持历史的人民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评价历史应当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土地改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使亿万农民获得解放;地主阶级之所以反动,就是因为它维护的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文艺创作应当歌颂人民的历史创造精神,而不是为剥削阶级涂脂抹粉。
六、坚守文艺创作的初心: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而不是沉迷于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翻案,追求所谓“人性复杂性”的虚假创新。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要高度重视文艺批评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
七、守护历史真相,坚定前行方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历史功绩不容置疑,这一历史真相不容篡改。
《生万物》引发的争议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守护好历史的真相,守护好革命的成果,守护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
让我们牢记历史、珍视现在、开创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隐蔽战线的斗争虽激烈,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赢得这场斗争,因为历史站在我们这一边,人民站在我们这一边!
来源:科学要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