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里,赵氏费尽心思成了正妻,却还是一场空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2-08 10:42 1

摘要:众所周知,男尊女卑的古代,小妾是很难有官方认可的地位的,《礼记》有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意思是妾是可以买卖的,因为她们的地位低贱,与公物(公共物品)类似。

《儒林外史》里,严监生很有钱,家里不仅有正妻王氏,还有小妾赵氏。

最重要的是,这一妻一妾相处得还很融洽,看惯了宅斗剧里的妻妾争风,再看到这样的故事,反倒有些不太适应。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王氏的大度,以及前半段故事里赵氏的安分守己。

众所周知,男尊女卑的古代,小妾是很难有官方认可的地位的,《礼记》有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意思是妾是可以买卖的,因为她们的地位低贱,与公物(公共物品)类似。

不仅如此,《唐律疏议》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妾通买卖。”“妾乃贱流。”

在大多数情况下,妻是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来,可是妾大多却是买来的,或者自荐枕席(也有被自荐枕席的)送来的,来历不同,也就注定了身份的差异:妻掌管家务,妾和奴的地位相差无几,终生都是伺候人的。妻不能轻易休掉,妾则可以随意转卖或送人。且妻对妾有处置权,必要时卖掉、送人均可。就连小妾生的儿子,也是庶子,连继承家产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很多宅斗剧里,小妾们会盯着正妻之位,倒也不全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孩子。

王氏跟赵氏相处还算融洽,是因为《大明律》有规定:“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王氏自己没有给严监生生下儿子,才同意纳了赵氏为妾,后来赵氏又生了一个儿子,是他们家里唯一的独苗,根本不存在嫡庶之争。

(从故事里看,王氏大概已经过了生育年龄。)

(图转网,如侵删)

如果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对他们一家几口倒也是一件好事。

作为整部书里最贤惠的女子之一,王氏对赵氏的儿子视如己出,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下去,等到严监生百年之后,这万贯家财都会属于这个孩子。

偏偏还没等孩子长大,王氏就得了重病,眼看没几天可活了。

看到这一幕,赵氏慌了神——

王氏病故后,儿子无所依靠。一旦严监生再娶,续弦必会有自己的孩子。到那时她还是小妾,儿子则从唯一骨血变成庶子,日子必定一落千丈。

赵氏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自己扶正,这样一来,严监生就只能纳妾不能续弦,自己的儿子也就成了嫡子。

但是这件事需要王氏点头才可以,于是,赵氏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生儿子的妾在旁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他病势不好,夜晚时,报了孩子在床脚头坐着哭泣,哭了好几回。”

不仅如此,赵氏还说出了要菩萨把自己带去,代替王氏去死的话(当然,这都是假话)。

后来,赵氏跟王氏把话挑明,王氏没有答应,但也没有反对,赵氏一看有戏,也就更加殷勤了——“日逐煨药煨汤,寸步不离。”不仅如此,她还在天井里摆出香案,哭天抢地求神拜佛。

王氏虽然知道赵氏说的是假话,但是她终究是一个心软的女人,赵氏的日夜侍奉让她心怀感激,再加上心疼幼子,就答应了这件事:“何不向你爷说,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

(图转网,如侵删)

拿下了王氏,剩下的就是要争取王氏的两个哥哥王德王仁的同意,只要他们俩同意了,赵氏作为续弦,也就成了王家兄弟名义上的妹妹,也就有了娘家靠山。

王家兄弟本来是不乐意的,但是拿到严监生给自己的银子之后,不仅不再反对,还非常支持这件事。不等王氏离世,就急匆匆地把扶正仪式给办了。

(不知怎的,我总感觉给银子这件事背后有赵氏的影子——如果没有她的枕头风,严监生大概率不会这么大方。)

于是,就有了扎心的一幕,当严监生为了赵氏扶正大摆宴席的时候,王氏断了气。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赵氏马上开始最精彩的表演:“只见赵氏扶着床沿,一头撞去,已经哭死了。众人且扶着赵氏灌开水。撬开牙齿灌了下去。灌醒了时,披头散发满地打滚,哭得天昏地暗。”

(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赵氏的真心,如果不是王氏点头,她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正妻。)

看到赵氏这“情真意切”的一幕,再加上此前的“钞能力”,王家兄弟发话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们此刻是姊妹了;妹子替姐姐只戴一年孝,穿细布孝衫,用白布孝箍。”

赵氏这严家正室夫人的地位,也就更加稳固了,因为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小妾需要守孝三年,王家兄弟当众说出这件事,也就代表王氏的娘家人认可了赵氏的身份。

不过,她觉得这还不够,所以后来典当铺送来利钱的时候,她一个劲地劝说严监生把这些钱给王家兄弟,进一步赢得王家兄弟的好感。

(图转网,如侵删)

当初,她拿准了王氏心软的特征,争取到了扶正的机会;后来,她拿准了王德王仁贪财的性格,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靠山;再后来,严监生病重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意味着什么,只有她理解他的心意,吹灭了等,让严监生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虽然严监生死了,但是凭着儿子和王家做靠山,赵氏的生活依旧过得很滋润:“钱过北斗、米篮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只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的儿子也死了。

直到这时候,赵氏的天真正地塌了,“直哭得眼泪都哭不出来,整整地哭了三日三夜。”

因为她知道现在儿子没了,别说这些家产保不住,把寡居的弟妹卖掉这种事,严贡生是绝对干得出来的。

为了最后一搏,赵氏找到了王家兄弟,想要立严贡生的第五个儿字承嗣,因为那个孩子还小,只要自己教养得当,慢慢也会跟自己一条心,而且这样一来,严贡生可能就会看在儿子的份上不为难自己。

可是这关键时候,王家兄弟却变卦了,说自己做不了主,一切要等严贡生回来再说。

作为连邻居的小猪都要霸占的恶绅,严贡生岂能遂了赵氏的心愿,所以他回家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赵氏赶出去,让自己的儿子媳妇成为亡弟家的主人。

赵氏平日里一直巴结王家兄弟,对自己赵家的亲戚不管不问,所以家族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言不发,全靠她自己一哭二闹三上吊,才争到了一线转机。

(图转网,如侵删)

很多人都说,赵氏罪有应得,毕竟是她在王氏还没死的时候,就急匆匆想要扶正,让王氏死得如此凄凉。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太同意。

首先,沦落到给严监生做妾,是因为她本就是苦命的女子。在我的印象中,大户人家的女子,除了利益交换之外,是断然不会去给别人做妾的。

其次,她所有的谋划,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如果王氏不死,她大概率是不会去图谋正室的位置的,毕竟,严监生家里就这一根独苗,无论王氏还是严监生,都不会亏待这个孩子。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严监生会死得这么早,她更加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夭折。

她所有的谋划,都输给了严监生(虽然赵氏与严监生争抢家产的结局如何,书中好像没有直接交代,但是我想,按照严监生那贪婪的性子,赵氏大概率还是会输)。

我知道,我们无法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人的做法,毕竟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对错的看法并不相同,所以,对与赵氏一连串夸张的表演,我没办法去苛责。

我只是觉得,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子的地位真的很低下,她竭尽全力,只是希望在王氏离世后给自己和儿子谋更好的生活。

只可惜人生这事,命中如果只有八升,你就别指望得到一斗。

就算勉强得到,最后也都会失去。

(图转网,如侵删)

来源:梧叶午夜乱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