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前,曾经追过一部电视剧,叫作《梦断紫禁城》,讲述的是清朝陕西唯一的一位状元郎王杰与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
二十年前,曾经追过一部电视剧,叫作《梦断紫禁城》,讲述的是清朝陕西唯一的一位状元郎王杰与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
有人说,相比《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宰相刘罗锅》的“细说”,《梦断紫禁城》相对来说比较尊贵历史一些。
故事里的和珅,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贪官,不仅不贪,还立志想要做为国为民的清官。
最初,和珅是出身寒门的銮仪卫,不仅饱读诗书,还有侠肝义胆。宰相英廉的孙女冯月瑶(茹萍 饰)落难,幸得他出手相救。被人诬陷抓到乾隆面前的时候,凭着一番引经据典,换来了龙颜大悦,从此踏上了仕途的快车道。
彼时,和珅意气风发,立志做个好官。为了保持初心,他还专门向朱珪请教为官之道。
朱珪告诉他,做官的心里要永远记住两个人,一个是皇上,一个是老百姓。宦海之中,贪墨容易而做直臣难,门庭若市容易,臣心如水难,要坚持为官清廉并不容易。
对于朱珪的劝诫,和珅谨记于心,为了匡扶正义,他也曾不辞辛苦。凭借灵活头脑,他和朱珪、王杰等人相互配合,几番设计之下惩治了修理河堤的贪腐官员。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曾经的和珅变了,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之所以突然想到这部剧,是因为《儒林外史》里的汤奉,作为读过圣贤书的人,他刚刚入仕的时候,大概率也是想做一个好官的,却在这个大染缸里,彻底迷失了自己。
(图转网,如侵删)作为配角中的配角,汤奉在《儒林外史》中的情节非常少。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范进中举之后,张静斋给范进送礼的时候,提到了他。“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考科举的时候,汤奉范进的房师(主考官),按照科举制度,范进是汤奉的门生,这倒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按照张静斋的说法,大概是当初汤奉考科举的时候,张静斋的祖父正好是汤奉的房师。
虽然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在张静斋的一番推理之下,他和范进就成了世弟兄。
(就连汤奉跟范进的师生关系,都是一种形式,张静斋给汤奉的关系,更是形式中的形式,偏偏在张静斋的嘴里,却是十分亲近的关系,让人不得不感慨《儒林外史》中有些人的虚伪。)
从后来的故事看,对于这一种关系,汤奉并不喜欢,因为张静斋总是拿着祖父是汤奉房师这层关系,经常去汤奉那里“打秋风”,混吃混喝还带走那种。
可是虽然心里不喜,但是面子工程还得做足,每次张静斋来“打秋风”的时候,他还必须得还吃好喝地伺候着。再加上范进是新进举人前途无量,汤奉更加没有理由拒绝了。
毕竟,他在此地做官,张静斋虽然不再是知县,却也是本地的豪门望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必须跟张静斋们搞好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汤奉这官,当得似乎也不那么舒心。
(图转网,如侵删)表面上为国为民,实际上草菅人命,在回教徒事件上,汤奉彻底暴露了这一点。
当时朝廷下令禁宰杀耕牛,对于大多数回教徒来说,无疑是很要紧的一件事。
张静斋带着范进去打秋风的时候,有几个回教徒因宗教习俗宰杀耕牛,,送给他五十斤牛肉,希望他可以在政策执行方面稍微宽松些。
可能是为了标榜自己清廉,回教徒们刚把牛肉送给他,他转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范进和张静斋,说要听听他们的意见。
为了讨好汤奉,也为了标榜自己的“学问”,张静斋马上开始引经据典,看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汤奉不好反驳,就问了张静斋该怎么处理了。
在张静斋的建议下,汤奉先是把宰杀耕牛的老师傅打了三十大板,取一面大枷枷住,然后把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的紧紧的,只剩得两个眼睛”,在县衙门口示众。
大热天气,挨了三十板子,再加上牛肉开始生蛆,第三天的时候,那个回教徒丧命了。
后来这件事闹到了汤奉的上司那里,他挨了一顿批,不过也只是挨了一顿批,反倒是那几个喊冤的回教徒,不仅没有讨回公道,还白白受了一顿罚。
这样的事情,固然与当时的朝廷不尊重老百姓的宗教信仰有关,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让人对当时的官府感到心寒。虽然这件事出主意的事张静斋,但是汤奉的偏听偏信,足以让人看穿他的无能。
(图转网,如侵删)后来,在王小二和黄梦统状告严贡生两起案件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汤奉的无能。
去年三月,严贡生家的小猪走到王小二家,王小二送回,严贡生却逼王小二花八钱银子买下。今年猪长到一百多斤又错走到严家,严家关了猪,王大前去讨猪,严家要王大按市价买走,争执中王大被严家人打断腿。
严贡生借给农民黄梦统二十两银子,但黄梦统并未实际拿到银子。后来黄梦统要求取回借约,严贡生却要求黄梦统支付几个月的利息,并抢走了黄梦统的驴和米。
王小二和黄梦统因被严贡生欺压,无奈之下到高要县衙门告状。汤奉接到状纸之后,打算受理此案。
我本以为汤奉会秉公处理这件事,因为当时他还传唤了严贡生,却不想严贡生得知官府受理此案后,害怕被审问,于是带着行李逃到省城躲藏。
汤奉这边应该是刑房派人去严家找人,严贡生不在家,差人就找到了严贡生的弟弟严监生严致和。因为严贡生的妻子不配合,最后还是严监生拿钱赔给王小二和黄梦统,这件事才勉强敷衍了过去。
至于真正的作恶者严贡生,没有受到一丁点惩罚。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俗语总这么说,在回教徒事件上,我们看到了汤奉的无德,在这两起案件上,我们看到了汤奉的无能,这样无德无能的人,却能忝居高位,做老百姓的父母官,不仅是儒林的悲哀,是朝廷的悲哀,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图转网,如侵删)在汤奉出场不多的情节里,唯一还算正确的,就是处理严贡生想要霸占严监生财产那件事。
严监生死后,严贡生开始打起了严监生家产的主意。
严贡生以赵氏是妾室扶正,不能继承大统为由,带着二儿子来到严监生家,逼迫赵氏过继他的二儿子为严监生的继子。赵氏知道严贡生的注意,要死要活不肯答应,事情陷入了僵局。
这件事闹到汤奉那里之后,因为汤奉自己也是小妾所生,当即批复道:“赵氏既扶过正,不应只管说是妾;如严贡生不愿将儿子承继,由赵氏自省拣择,立贤立爱可矣。”当场就把严贡生给驳了回去。
不过仔细想来,汤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公正廉明,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加之严贡生实在太过闹腾了,搞得大家都下不来台的缘故。
也许,他早就忘了忘了自己做官的初心也不一定。
出发的时候,我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想要凭着一己之力,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可是走着走着,我们就弄丢了自己,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所讨厌的样子。
有人不忘初心,就算不得不在现实中妥协,却始终在内心深处,留有一块干净的地方;有人蝇营狗苟,在低头的同时也涂抹掉了自己本来的颜色,连带着自己,也成了污浊一片。
刚刚踏入官场的时候,汤奉也许想过要做一个好官,可是在这个大染缸里待久了,他也就被同化了。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图转网,如侵删)来源:梧叶午夜乱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