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靠着过硬口碑,实现了“票房逆跌”,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2D动画。
2025夏,中国电影最热闹的暑期档,没有之一。
先是多年不见的陈佩斯。
用电影《戏台》教育了同行,什么叫扎实的剧本和恰如其分的表演。
再有《长安的荔枝》拍尽小人物悲凉,带火了水果荔枝。
《南京照相馆》以黑马之姿席卷全国,创造出票房奇迹。
《长安的荔枝》
《南京照相馆》
最后,就是不起眼的上美影动画《浪浪山小妖怪》。
靠着过硬口碑,实现了“票房逆跌”,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2D动画。
但,就是这部《浪浪山小妖怪》。
风头最劲的时候,却因为宣发一时脑热,把自己推火坑里了。
起因是片方联动某女性用户为主的平台,请到了傅首尔为本片做宣传。
结果,因傅首尔的某些“互联网印象”和宣发言论,引发了网友大规模对《浪浪山小妖怪》的抵制。
《浪浪山小妖怪》在排片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也出现票房滑坡。
而事件发酵最猛的次日,出品方上海电影的股价大跌,当日股东损失市值超过7.9亿元。
都说中国人是勤劳的民族。
不假。
但这种“勤劳”,在某些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也会形成一种负面力量。
比如内卷。
再比如过度营销。
某种程度,过度营销,也是内卷的一种表象。
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人为放大某些要素、蹭靠流量。
简单说,就是投机取巧,以图事半功倍。
比如《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团队就属于过度营销了。
作为一个去电影院二刷过《浪浪山小妖怪》的人,我敢拍胸脯说,电影质量过硬,单靠暑期档优势和自来水口碑,票房也完全能奔18亿。
结果,如今势头或停止在15亿上下。
至于宣发为什么头热,非要找到傅首尔站台,大概是看中她在某些特定群体中的影响力。
以图在自来水流量的基础上,扩大声浪,赚取更多收益。
没成想,栽了个大。
有反面案例,就有正面案例。
同为动画电影,春节档的《哪吒2》在宣发上,就注重用电影中的人物去拓展营销话题,而非明星和话题人物。
还围绕导演饺子的幕后创作经历,来发行纪录片。
始终给人一种恰如其分的感觉。
《浪浪山小妖怪》的宣发问题,本质上是急于求成。
营销团队迫切想要抓住流量,让影片话题更具宽度。
然而傅首尔与电影,无论风格还是形象气质,基本不搭,导致了舆论质疑。
“躁动”背后的动因,就是太想成功,刻意感太过强烈。
最后,连傅首尔本人也成了这种营销的受害者。
这种营销上的刻意和“着急”,在暑期档还不是孤例。
比如另一部佳作《南京照相馆》。
不过分讲,它是国产同类题材电影中拍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也是今年目前为止,质量最好的院线国产片。
《南京照相馆》最可贵之处,是以小见大。
拍的是几个小人物的命运,窥见的,则是家国命运的悲难。
然而在营销上,第一波自来水口碑发酵后,后续流量则越来越有煽动性。
你只要近期经常光顾电影院,就会发现:
《南京照相馆》的贴片广告节选的非常有心思:
男主刘昊然悲愤激昂的大喊:我们中国人不许你们这么糟蹋!
然后,片名猛然出现在大银幕上——《南京照相馆》。
虽然贴片预告只有短短几秒,关键词却相当清晰:
南京、中国人、糟蹋。
情绪一下就上来了。
这几秒预告片,很有煽动力,但也容易让人对电影的印象跑偏。
因为《南京照相馆》本身,绝大多数时候是用一种冷静、压抑的叙事,来揭露暴行,讲述南京人的遭遇。
并没有贴片预告那么激动和悲愤。
之所以这么宣发。
或许是,“民族情绪”更容易传播。
然而情绪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经常刷短视频的人,可能已经看过这样的“段子”:
一些孩子,看过《南京照相馆》后,回家伤心愤怒的把自己的日漫卡片撕掉,或者用笔使劲戳地图上的日本。
孩子看完电影的情绪可以理解。
但家长的态度和这样的结果,很难评。
由此也在网上掀起讨论,《南京照相馆》适不适合孩子看。
主演高叶在路演时就委婉表达了,本片不适合太小的孩子观看。
注意,是太小的孩子。
因为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客观讲,片中一些比较残酷的场面,的确可能对太年幼的孩子产生冲击。
可就是这么一句客观发言。
最后竟然也遭到网暴,一些人甚至愤怒的要求:“查一查高叶,这个人有问题”。
过犹不及。
直白的情绪传播,虽然能带来不菲流量。
但最终,也真惊起了一些家长的忧虑:电影会不会太沉重?
导致《南京照相馆》在第一波口碑流量票房逆跌后,逐渐开始疲软。
AI预测的最终票房,也从最巅峰时期的40亿,被一路下调到30亿。
同档期另一部“抗日电影”,《东极岛》。
则在立项上就充满了营销的刻意和着急感。
电影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里斯本丸沉没。
现实中,当年中国渔民救英国俘虏,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其实动机相对简单,也很有人类普世共情。
但影片或许是为了激发民族情绪。
在故事改编上,渔民们抗日的味道要浓烈的多,救俘,只是一个导火索。
只可惜,《东极岛》前已经有一部同题材的口碑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大家通过纪录片客观了解过那段往事。
现在端上来这么一部更情绪化,一定程度有背史实的电影,反而反噬了口碑,最终削弱票房成绩。
我愿意称这样的营销为“中国式营销”。
因为不仅仅是电影宣发。
几乎在当下中国所有行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营销问题:刻意感重,小心思多,过程简单粗暴。
比如车企搞24小时耐力测试。
战果海报中,一排小字“24小时耐力测试车”,引发讨论。
24小时耐力测试和24小时耐力测试车,一字之差,含义不同。
可能会误导消费者,错把测试车当成量产车。
包括那些各种加上定语的“第一名”广告语,想方设法“占便宜”。
只要定语足够多,自家产品永远都是遥遥领先。
50万以上纯电四驱销量第一。
10岁以下儿童销量第一。
南坪五小区27栋楼下最好吃的烧烤苕皮.......
讲真,这样的营销最终会伤害到企业本身,伤害社会信用,伤害市场对中国制造(出品)的信心。
那怎么才能改变?
借陈佩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里面有四个字值得品鉴:长期主义。
任何“过度营销”,都是建立在短平快的基础上,甚至有一锤子买卖的意味。
而长期主义,则是建立在产品本身之上。
不过度夸大其词,不隐瞒信息,不偷换概念。
最后,再借用老罗在《十字路口》采访何小鹏时聊到的一个话题:
初心。
任何时候保持做事的初心。
才能迎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的利益。
来源:红猪看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