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觉得自己是个典型的淡人,没什么搞笑天赋,也不热衷玩“抽象”,不知道怎么就因为浅浅锐评了一下《三国演义》,成了“互联网嘴替”和“天选段子手”。经不住网友的“求更”和“安利”,她硬着头皮把reaction做了下去,没想到反而因此喜欢上了历史,从一个娱乐博主变成了
因为一条随手拍的reaction视频,00后女孩赵晶晶(抖音账号:@混饭达人)被命运选中,跳进了历史的修罗场。
她觉得自己是个典型的淡人,没什么搞笑天赋,也不热衷玩“抽象”,不知道怎么就因为浅浅锐评了一下《三国演义》,成了“互联网嘴替”和“天选段子手”。经不住网友的“求更”和“安利”,她硬着头皮把reaction做了下去,没想到反而因此喜欢上了历史,从一个娱乐博主变成了非典型历史博主。
她在历史中发现刻板印象背后的“活人感”,读到时代局限下的残酷与悲凉,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在“抽象”背后,她试图挖掘历史人物的多面,呈现历史故事的真相,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缩短历史与现代的距离。
这让她与观众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历史迷和乐子人涌向评论区,她在里面捡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继续向历史的深处前进。
以下是她的讲述。
我叫赵晶晶,网名是“混饭达人”,今年23岁,来自河南省济源市,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
可能跟很多网友想的不太一样,我是学音乐的,跟历史没什么关系。说实话,我以前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兴趣,高中时历史甚至考过40多分。
去年我大学毕业,虽然没“上岸”却歪打正着开启了博主事业。
我喜欢上历史,就是一个蛮抽象的过程。2023年1月,我在家闲得无聊,打开了《三国演义》,看了一会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弹幕里也有很多人才,看得我哈哈大笑。看到马超追曹操那段,我觉得太逗了,就拿起手机对着屏幕拍了段视频,自己也忍不住“锐评”了几下,随手发在抖音上。
闲着没事边看《三国演义》边吐槽,竟然被点赞了7万次。
那是我发的第一条抖音视频,我都不知道什么叫reaction,也没觉得自己很有梗,单纯就是觉得很搞笑,想记录一下。
没想到,这个随手拍的视频竟然爆了,我被点赞点得都懵了。我截图问朋友,抖音这么好火吗?心想现在真是全民自媒体时代了。朋友回复我说:根本没有多少人能有这个数据好吧,你真是中彩票了。
我也是真没想到一条随心拍的视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当时好多人给我评论“求更”,我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继续更新吧。我就继续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看到那种充满戏剧性的名场面,我就停下来reaction一下。做这个系列真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傻乐,想到什么说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怎么就那么多人爱看。
我发第二个视频,就是曹操败走华容道,我愿称之为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边最惨的一段。没想到,这个视频更火,获得了39万人点赞。有个评论说,“你小子看的剧还真多,还知道李元芳和李楷固决斗的地方”。说实话,我没看过啥剧,还挺心虚的。
在大家的催更下,我又更新了一段reaction,获得了39万点赞。
但是《三国演义》我看了5遍,把这个reaction系列更新到了7月,一共18集播放量达到4000多万。随着这个系列继续更新,很多网友推荐我去看别的剧,说也很有意思,比如《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神探狄仁杰》之类的,我都看完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对历史慢慢产生了一些兴趣,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粉丝带我入坑了。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据我观察,爆款视频的评论区,往往比视频本身更好看。我其实就是抛砖引玉的,很多观众他们比我很喜欢和了解历史,他们在评论区分享的历史故事也比我讲的精彩很多,反而激发了我的兴趣。
视频无意间吸引了很多历史迷,大家的点评我看得津津有味。
2023年下半年,我大四了,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就断更了一年多。虽然后来我既没考上研也没找到工作,但这一年多的时间,我恶补了很多历史知识。
我一次性买了很多书,像《史记》《二十四史》《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我第一次看《史记》,看得昏昏欲睡,心想司马迁也太牛了,能在狱里写出这个大部头,也是不容易。虽然史书都挺枯燥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后来逐渐能从里面琢磨出一些味道来。就还是说司马迁吧,我感觉他这个人也挺八卦的,他的一些描述就好像在人床底下亲耳听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一样,但事实上他也不在现场,以至于我又对他的性格产生了一些好奇,就会去找更多的史料来看。
后来我“cos司马迁直播”做了一期视频,希望用一种比较有反差的形式来跟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司马迁。比如像直播间提问那样安排一个弹幕“为什么要把项羽和吕雉写入本纪,他们俩又没当皇帝”,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写史记的叙事逻辑不是以帝王身份为基石,而是更看重在那个时间段究竟是谁主导了天下,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这段视频里,我也完整地解读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也是《史记》背后我觉得更值得被世人了解的司马迁。
从我读史开始,最想讲的一个人可能就是司马迁了,一直到今年7月我才认真做出了这一期人物视频。
我从今年正式恢复更新,就决定正儿八经唠历史了。
虽然我把视频合集命名为“抽象”,但那只是我的保护色,我还是很严谨地希望把正史和野史区别开来,确保每一个故事符合史实,也不会改变人物的内核。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去寻找他们的“活人感”证据,打破世人的一些刻板印象。
虽然视频合集叫“抽象”,但内容想表达的东西真的不抽象。
比如之前有观众想让我讲一讲历史人物的“反差萌”,我想一般大家比较有刻板印象的可能多是帝王或者圣人,像孔子、秦始皇、李世民,但他们也是人,肯定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在《史记》里就发现,秦始皇是一个会撒娇的人,他为了挽回大将王翦,亲自跑人家里去撒娇服软。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灭六国期间,秦始皇要攻打楚国,李信称“不过用二十万人”,而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就说王翦老了胆怯了,然后派李信和蒙恬南下伐楚,王翦就顺势回家养老了。但秦国攻打楚国失败,秦始皇后悔地去给王翦道歉,请他出山,说了一大堆好话才把人哄好。
有人问历史人物的反差萌,我觉得秦始皇应该算一个。
还有一期很有意思的,有人问哪个历史人物最适合当网红,我觉得那可太多了。比如诸葛亮可以当毒舌主播,每天在直播间给自己“反黑”,对着黑粉舌战群儒,根本用不上粉丝出手。刘备可以做手工,编各种各样的手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李白当个旅游主播没问题,还会现场作诗回赠榜一。曹雪芹的话,放到现在绝对会被《红楼梦》的粉丝逼着坐在直播间,现写后四十回到底是什么,收入估计也不会少,也就不会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状况了。苏轼简直就是吃播圣体,天南海北就是一个吃,吃美了还有freestyle,一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有人问哪个历史人物最适合做网红,那真的随便一个名人都有自己的赛道。
这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无厘头的表述,其实都是我看了很多史料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通过一种更容易让观众有感知的形式讲出来,显得没那么枯燥无聊,也能激发大家更多的联想和讨论欲。
不过在我自己读了更多历史书籍后,我其实还产生了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因为历史是复杂的、多面的,历史里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历史同时也是触目惊心的,我相信每一个真正读史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帝王专制、封建礼教,这些东西会让你像吞了一个冰块一样心凉。
我记录的一些历史笔记,做视频之前会做很多功课。
我说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吧,有一个成语叫“郭巨埋儿”,讲的是郭巨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因为疼爱孙子,常常把食物留给孙子自己舍不得吃饭,郭巨深感不安,为了好好赡养母亲,挖了个坑要把儿子埋了。结果是,他们挖到了一坛黄金,从此不仅过上了好日子,孝顺的美名也传遍天下。因为古代有“举孝廉”制度,如果你是一个声名远扬的孝子,是可以入仕做官的,我认为这种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炒作,而且是反人性的。
读史绕不开很多残忍的东西,所以后来我讲一个历史人物,就不由自主地想讲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度过了怎样的一个人生,而不只是那些有意思的片段。以至于视频会有点割裂,好像前面在娱乐,后面就变抒情了,就像大家在看春晚本来在包饺子突然开始教育人,我感觉这是我内心矛盾的一个具象化。
所以我也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衔接得更好,怎么树立一个完整的故事内核,最大功效地把视频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什么人和我聊历史,我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闷头读书、查资料和做视频。但我并不觉得孤独。
我挺忙的,平时我会看很多博主讲历史,比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讲先秦两汉史,娓娓道来非常专业。还有像易中天老师,以前在《百家讲坛》就经常看他,短视频讲历史也很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我也会看很多像我一样“玩抽象”的历史博主,像“长欢与大头”,他们的古人vlog特别逗。我一直觉得,讲历史是必然带上主观色彩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不一样,也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维度。
另外,我在历史里认识了很多人。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们,但透过历史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意志和思想,我就觉得如果他们站在我面前,我也可以像朋友一样跟他们对话。
我习惯了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但我并不孤独。
有人说我是天赋和运气兼备的自媒体选手,随便发一个视频就火了,断更很久回来还能火,搞抽象都能踩到观众的点上,历史迷和乐子人都能“雅俗共赏”。但其实,当我真的决定要做个正儿八经的历史博主后,压力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后来我的粉丝里有很多中学生,我就更不敢“乱来”了。
为了把视频做得好玩,我需要绞尽脑汁地去迸发灵感。我每天要看好多遍评论区,翻到有意思的提问或者灵感一现,我就立刻记录在备忘录里,然后去查这个点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别的博主对此有什么观点,我再去输出我自己的看法,把它用“有梗”的形式表达出来。
现在我也更愿意走出家门,去和博主们一起参加线下活动,这也给我带来新的创意和灵感。今年7月,我参加了抖音“文脉里的中国”活动,去到山东曲阜,也是第一次和很多历史博主“会面”,一起探寻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内核。
今年7月我去山东参加活动,在酒店就迫不及待开始查资料录视频了。
这次探访正好给了我一个契机,因为我一直很想讲讲我眼中的孔子。孔子倡导的儒家文化,原本是用来制约君王的,但被后世的程朱理学扭曲,以至于儒家文化变成君王制约百姓的工具。但事实上,孔子既非圣人,也并不迂腐,甚至还挺幽默的。
应抖音“文脉里的中国”活动邀请,我来到尼山圣境孔子像前。
我就做了一个视频,cos孔子直播“反黑”。我设置了一系列最想替孔子解释的问题,比如 “你为什么要提倡臣子愚忠”,事实上《论语》里写的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你为什么要提倡百姓的绝对服从”,孔子在《论语》里写的其实是,“提拔正直的人位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百姓才会服从”。“你为什么要提倡愚孝”,而孔子的原意是“要对父母兼备情感与关怀”,总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相互的。
cos孔子直播“反黑”,我也是完全放下了包袱不管形象了。
我现在还挺沉迷cos历史人物直播的,最近接连扮演了冯梦龙、司马迁、柳永、曹丕、刘邦、诸葛亮等“大神”,有时候自己都能看乐,也获得了很多观众都喜欢。这种形式既能让大家听得进去,又能打破一些误解和偏见,把真正的文化内核传递出去。
看到评论区的留言,我感觉大家真的get到了我想表达的东西。
我现在其实很享受做历史博主的状态,甚至有点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产出对我来说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不是因为讲历史、读历史,我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另外,我能从观众的视频反馈中获得快感,这种反馈是即时的没有滞后性,我感觉是别的职业很难体会到的,这让我充满了动力。
以后的话,我还是希望尝试和探索更多新的视频形式,希望可以把历史讲得更好玩。事已至此,我们就用“抽象”打开历史的大门,一起探索历史的真相吧。
*本文由赵晶晶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赵晶晶 | 口述
berry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来源: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