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照片啊,放在十几年前可能就是个随手一拍,过了这么多年再一翻出来,分分钟就能把网络点燃。真没想到,连少林寺的那堵红墙,居然都能和娱乐圈一样,自带流量密码。要说最近最炸裂的照片,非2003年那张释永信和释永梅的合影莫属。
有些照片啊,放在十几年前可能就是个随手一拍,过了这么多年再一翻出来,分分钟就能把网络点燃。真没想到,连少林寺的那堵红墙,居然都能和娱乐圈一样,自带流量密码。要说最近最炸裂的照片,非2003年那张释永信和释永梅的合影莫属。
你们想想,俩人站在红墙边,释永信一身金线云锦袈裟,气场全开,释永梅胸前挂着一部摩托罗拉V70——这画面,放在今天都很抓眼,更别说那个手机普及率还不到20%的2003年!
我得说,这种反差感真是让人不服都不行。一个是全国有名的大方丈,身上披着南京云锦研究所三年才织好的纯金线袈裟,16万块啊兄弟姐妹们!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八九百。另一个是尼姑师姐,低调灰色僧袍,胸前挂的摩托罗拉手机,直接5800元一台,能顶五个月工资。光这俩“装备”,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够上热搜!
有网友说了,出家人用手机?还这么贵的手机?这不是“佛系炫富”嘛!也有网友反怼:你以为庙里真靠飞鸽传书吗?现在寺院也得跟上时代,能用新工具就用新工具呗。两派网友吵得热火朝天,弹幕和评论区都快炸了。
但说真的,摩托罗拉V70那个年头还是真稀罕物。郝家屯修手机的老王还记得,释永梅那会儿拿着手机去修,说是转盖卡住了。她还随身带着小本记电话号码,有些后面还写英文。你说这画面,细节感都快溢出屏幕了。镇上的人都摇头,说出家人手里该拿佛珠不是手机,手机一响就“分神”了。这话说得有点逗,但也真是当年老百姓的真实心声。
再说释永信那件袈裟,南京云锦研究所纯手工金线,三年才弄好,16万直接冲上热搜。那时候这事儿还真引发过不小争议。你想想,和尚穿着金线袈裟,还开豪车、出入高档场所,网友们咋可能不炸锅?有的人吐槽,说现在的少林和尚会玩,不见武功有啥长进。也有人说释永信是少林寺的“带货一哥”,把少林功夫和佛法带出深山,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块招牌。
这种对比、反差,放在娱乐圈,就是妥妥的“反差萌”。你见过哪个和尚比镇上年轻人还会换手机?郝家屯老王都说了,现在庙里的人换手机速度,比镇上的小年轻都快。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说说释永梅,1976年出家,河南那会儿连收尼姑的庙都没有,她只能跟师父寄住在俗家弟子家里。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练拳,冬天还得拿关刀,手都冻麻了。后来到初祖庵当住持,郝老爷子亲自用驴车送过去,车上锅碗瓢盆、柴刀齐全,这日子过得,简直比电视剧还“狠”。
现在释永梅不光还在庙里当领导,新款手机也用上了。电子佛经、扫码收香火钱、给信众发通知,统统信手拈来。初祖庵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有时候坐在银杏树下玩手机,发法会通知啥的,比不少上班族还会用智能机。看着她从练武尼姑到“高科技师太”,你说这反差不大吗?
说实话,2003年这张照片被网友翻出来,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时代感”。那会儿手机又厚又沉,挂在胸前就是个“移动招牌”,不像现在塞兜里都看不见。普通家庭还在用座机,手机还是“身份象征”。结果一尼姑挂着手机,一方丈穿着金线袈裟,这画面搁哪个年代都够劲爆。
有网友直接留言:“2003年敢用6000块的手机,肯定不是自掏腰包吧?腐败早都藏不住了!”也有人站出来说,“寺院也讲效率,光靠敲木鱼能解决啥问题?”弹幕里还有人调侃:“和尚也要KPI啊,手机不离手,佛珠没影儿。”你看,网友的嘴,真是比刀子还快,但也说得有点道理。
其实,少林寺这些年已经是“科技寺院”了。3D打印修古建筑、数字博物馆、AR还原历史场景,听说明年就能开放。景区管理用APP,游客投诉一键反馈,文物修复全靠高科技,一年处理两千个问题,效率比不少互联网公司都高。你说和尚用手机、景区玩大数据,是不是也是与时俱进?
说到这儿,我有点感慨,时代变了,连最讲传统的地方都在悄悄进化。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敬和尚不是因为多出名,是看有没有修行、有没有那份慈悲。你说真有本事,谁管你用不用手机?可要是光想着炒名气、搞经营,场面再大也撑不住。
最后我还真想问一句,大家怎么看这张照片?你觉得出家人能不能用手机?是跟上时代,还是不合适?你更在意少林寺的“包装”,还是更在意他们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慈悲心?欢迎留言讨论,咱们评论区见!
来源:唐堂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