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抗战烽火中点亮希望的“喜儿”,到改革开放后托举新人的“文艺伯乐”;从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之一)的奠基者,到中国民族声乐的开拓者……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的一生,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与人民心声共振。
从抗战烽火中点亮希望的“喜儿”,到改革开放后托举新人的“文艺伯乐”;从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前身之一)的奠基者,到中国民族声乐的开拓者……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的一生,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与人民心声共振。
今年,是王昆诞辰100周年。日前,中国文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分别召开座谈会,各界代表怀着深切崇敬,共同追忆这位用歌声点燃时代理想、以慧眼照亮后辈征途的“人民艺术家”,重温她与艺术、与人民紧密相连的一生。
从革命烽火淬炼出的歌者
王昆的艺术征程,始于民族危亡的时刻。1939年,14岁的她毅然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踏上抗日救国的文艺征途,在晋察冀抗日前线穿梭,以歌声为武器,深入敌后宣传抗日。那时的她,与战友们在敌人封锁线中周旋,曾在伪军突袭时深夜翻山撤离,也曾在老乡的柴房里枕着两颗手榴弹入眠——一颗护家国,一颗守尊严。战火中的磨砺,不仅铸就了她刚毅的性格,更让“为人民歌唱”的初心深植心底。
1944年春,王昆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学习。翌年,她主演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新歌剧《白毛女》。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坚韧反抗的“白毛仙姑”,她的歌声里满是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她真挚感人的表演,也让“喜儿”这一角色深入人心。
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王昆演唱《农友歌》,其英姿飒爽的模样让毛主席称赞“还是真有点当年湘妹子的气概”。“从中国传统民歌到原生态少数民族歌曲,从戏曲到西洋歌剧,母亲一直在努力吸收各种养分、寻找能为大众接受的唱法。”王昆的儿子周八月说,“母亲始终牢记周总理在延河边上对她的嘱托,‘要永远为人民唱歌’。”
真诚托举起一代文艺新星
“对现在的年轻演员来说,王昆老师是一个历史人物,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王昆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是伯乐。”歌唱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委会成员成方圆的话,道出了许多同辈歌唱家的心声。
从1981年起,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在任期间,她打破门户之见,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发掘并培养了一批影响中国文艺界的人才。
她的眼光,总能穿透时代的局限:1987年,她从外地演出回来,拿着录有《故乡的云》《冬天的一把火》的磁带,力荐台湾歌手费翔登上央视春晚,最终让费翔凭借这两首歌曲红遍全国;面对有争议的摇滚乐,她顶着压力力挺崔健,为其争取到工人体育馆的首次官方演出机会,直言“他唱得好,符合民意”。
她的培养,细致到艺术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国煤矿文工团原团长牟玄甫18岁入团时,王昆让他从“捡话筒”开始熟悉舞台;当牟玄甫迎来首次正式演出时,她亲自牵着他的手上台,向观众郑重介绍:“这是未来的艺术家。”草根出身的北京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王二妮拜师时,王昆赠予她两件寓意深远的礼物:一件是自己穿过的粗布演出服,希望她永远保留身上的乡土气息;另一件是一根红头绳,期许她有朝一日能接过“喜儿”的接力棒,传承经典。
“王昆老师为东方歌舞团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她常说,没有一代人必须重复上一代的路,她的言传身教不仅培养了一批艺术家,更传承了一种敬业精神和艺术追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感慨道。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对王昆的智慧与远见格外敬重。在他看来,王昆身上那份超越时代的勇气,源于双重身份的坚守:“首先,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懂得人民喜爱什么;其次,她是真正的音乐家,能精准辨别音乐的优劣真伪。”即便在今天,王昆的艺术理念对破解音乐教育同质化等现实问题,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淘洗,会有更多人认识到她对音乐界、文化界的深远影响。”田青说。
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太太”
在同事与后辈的记忆里,王昆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太太”。周八月回忆,在东方歌舞团,王昆凭借敢想敢干的魄力赢得极高威望,大家不称她“团长”,反而用“老太太”这一称呼表达敬重与亲近。
生活中的“老太太”,满是慈爱与温情。她常和六七个学生挤在一张床上,聊艺术、谈生活,说不完的贴心话。那份毫无架子的亲切感,让学生们总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也让“爱”她的理由格外真切。
可一涉及工作,王昆便立刻收起温情,半分情面都不留。团里搬进新院子后,有人不按规定乱停自行车,她发现后毫不纵容,干脆让人拔了违规车辆的气门芯,用干脆利落的方式立规矩;每次开会前,她会提前去宿舍“督查”,把赖在被窝里的学生一个个拉起来去练声;遇上偷懒的学生,她急了甚至会在楼道里追着跑,非要看着对方投入练习才罢休——这份严格,让大家对她多了几分又怕又敬的“恨”。
即便荣耀加身,王昆始终保持亲民与廉洁。担任团长期间,她与演员同吃同住,在上海演出时住后台、用脸盆洗澡,从不搞特殊;团里每场演出,她必从头看到尾,演员们常说一句话——“只要‘老太太’在台下,我们就不敢懈怠”;演出结束后,她从不先走,而是和大家一起拆台;在慰问伤兵时,她搂着战士的头,趴在耳边轻声唱歌,与战士一同落泪;获得首届中华艺文奖100万元奖金后,她当天便将奖金捐给河北唐县,设立寒门学子助学基金,每年资助50名学生……
晚年的王昆,仍在为艺术燃烧自己。耄耋之年,她力排众议重排《白毛女》:从筹备时寻找场地、遴选演员,到创作中修改剧本、设计唱段,甚至演员的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都全程亲力亲为。为打破程式化,她大胆创新,邀请电影导演胡玫执导,让京剧花脸名家孟广禄扮演杨白劳、话剧演员雷恪生饰演黄世仁,“喜儿”的选拔更是不拘一格,从流行歌手、戏曲演员到草根民歌手广纳贤才。
“她是为歌而来,踏歌而去。”周八月的这句话,道尽了王昆的一生。如今,她的歌声虽已远去,但“为人民而歌”的精神仍在延续——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排练厅里,仍有演员记得她“一字一句抠咬字”的严格;在民族声乐的课堂上,她的“坚守传统、勇于创新”仍是教材;在寒门学子的感谢信中,她的爱心仍在传递。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