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动漫”长啥样?7 个人、1 张幕布和1 盏灯 凌源皮影戏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9 11:22 2

摘要:皮影戏对许多年过四十的人来说,确实承载着一份熟悉的记忆。这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艺术,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起源还与秦始皇的偶然举动相关联,背后更藏着帝王的爱情故事。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元,皮影戏曾一度淡出大众视野。

皮影戏对许多年过四十的人来说,确实承载着一份熟悉的记忆。这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艺术,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起源还与秦始皇的偶然举动相关联,背后更藏着帝王的爱情故事。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元,皮影戏曾一度淡出大众视野。

但近些年,它又频频“光顾”影视作品,甚至在动画片中也能见到皮影元素。那么,传承千年、原汁原味的皮影戏今天是否还存在?最地道的皮影戏究竟何等模样?它又与秦始皇有着怎样的渊源?我将通过镜头带您探寻凌源皮影戏,感受那“一盏灯,一张皮,舞动千年”的传承魅力。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借助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流布全国各省,形成了诸多流派。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历史上流传着两种主要说法。其一与秦始皇有关。相传其子胡亥年幼时啼哭不止,偶然看到窗棂上的人影便停止了哭泣,人影消失则哭声又起。秦始皇于是命令宫人剪裁出人的形状持续表演,胡亥因此破涕为笑,影戏由此逐渐流传到民间。

其二则关联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武帝宠妃李夫人早逝,武帝思念不已。方士李少翁偶见孩童玩耍布偶,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心生一计。他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于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设纱布,点燃烛火,请武帝观赏。纱后李夫人身影袅娜舞动,武帝睹影思人,不禁潸然泪下,慨叹:“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戏演变出许多流派。凌源皮影戏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是辽宁省凌源市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因其影人、道具等多用驴皮雕制,故又有“驴皮影”之称。据专家学者考证,凌源皮影戏属滦州皮影派系,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凌源皮影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因皮影戏的活跃和盛行,凌源市从1996年起多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6年,凌源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经过联合申报,包括凌源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已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皮影戏演出。但在凌源,这门传统艺术凭借其无穷魅力,以及一群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守护者,得以传承和发展。他们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为普通老百姓用神奇的光影演绎传承千年的故事。

此次凌源之行,听说在一处小区的街口,凌源皮影戏的非遗传承者们正在进行表演,我们即刻前往。刚近街口,便听闻前方锣鼓喧天,琴瑟和鸣,悠长的唱腔回荡在空气之中。只见不远处搭起一座戏台,观众围坐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白色幕布上舞动的各色皮影人物。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我绕到舞台后方,爬上木梯,得以一窥皮影戏的后台。不大的空间里紧凑地容纳了七八个人。

大家分工明确:有人手持皮影在幕布前精准操控,有人专注地拉着二胡,有人熟练地敲打着锣鼓,还有人声情并茂地咏诵着那传承了千年的唱腔。

听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凌源皮影戏在过去几乎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月十五要唱“灯会影”、三月三唱“祭河神影”、四月二十八唱“娘娘影”、五月初五唱“雹神影”……甚至连婚丧嫁娶、家中牛马产崽,都离不开皮影戏班子的身影。以致于当地百姓流传着“过节听不上灯影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的说法。凌源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支派,凝聚了辽西地区的文化精华和民间智慧。它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凌源皮影戏经历了兴盛、衰落和复兴的曲折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若有幸亲临凌源,聆听一场真正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必将感受到那种穿透时空、直抵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来源:职业摄影师刘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