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新剧扑街,也不是综艺翻车,而是她那座用“白富美”人设搭起来的城堡,正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风暴,吹得摇摇欲坠。
“内娱小公主”虞书欣,最近笑不出来了。
不是因为新剧扑街,也不是综艺翻车,而是她那座用“白富美”人设搭起来的城堡,正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风暴,吹得摇摇欲坠。
七天掉粉72万,社交平台评论区沦陷,黑料瓜主精准爆料“某95花即将封杀”,IP显示北京——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网络骂战,而是一场针对“人设经济”的清算风暴。
而风暴的中心,不是她本人,而是她那位从不露脸的父亲,虞丕杰。
我们一直以为的“小公主”,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海名媛,爷爷是钢铁厂高管,家里豪车豪宅,出入LV、Gucci如逛便利店。
她晒爷爷,晒奢侈品,晒精致生活,唯独不晒父亲。当时大家只当是“亲情隐私”,如今再看,怕是“心虚避嫌”。
如今爆料一出,真相浮出水面:她父亲的公司,涉嫌与国企合作期间利益输送、职务侵占,招标金额高达15亿;税负率低得离谱,疑似偷税漏税;还搞违规高利贷,年利率远超法定上限;
更诡异的是,公司在巡视组进驻期间突然停止交易,获利后迅速注销——这一套操作,堪称“教科书式跑路”。
更讽刺的是,有网友翻出虞书欣2019年和父亲逛奢侈品店的视频:
父亲全程用现金付款,头像被打码。网友瞬间懂了——这是不是因为被限制高消费,刷不了卡,只能“低调”用现金?
一个用现金买爱马仕的家庭,却说自己“合法经营”?这剧本,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虞书欣曾靠“哇哦”出圈,靠“娇憨”吸粉,靠“有钱”立人设。可现在回头看,她的每一分钱、每一只包、每一顿饭,都像是从父亲那笔“说不清”的生意里长出来的藤蔓。
你说你无辜?公众不买账。你可以不继承家业,但你不能只继承财富,却不承担质疑。
更惨的是,这场风暴还牵连了张智霖和袁咏仪夫妇。
两人向来以“神仙爱情”著称,袁咏仪更是“壕气冲天”的代名词,和虞书欣私交甚密,常被拍到一起逛街、聚会。如今网友直接杀到袁咏仪评论区质问:“你们一起买的包,钱干净吗?”
这叫什么?这叫“圈层连坐”。你以为你只是交个朋友?在公众眼里,你也是那个“奢侈品社交圈”的一环。昔日的亲密,如今成了“利益同盟”的证据。
更耐人寻味的是,虞书欣那些“富豪朋友圈”——甘比、王思聪、豪门千金们——如今集体沉默。从前一起吃饭、合影、互夸“姐妹情深”,现在呢?没人发声,没人站台,仿佛一夜之间,她成了“圈内弃子”。
娱乐圈的友情,从来都是利益的镜像。风和日丽时,觥筹交错;风暴来临时,各自飞鸟。
有人说:“祸不及家人。”这话没错,但前提是——你也没拿家人的钱当自己的光环。
虞书欣可以切割家庭,但她切不掉“小公主”人设背后的资源逻辑。你享受了父亲带来的财富便利,就不能在出事时说“我不知情”。公众愤怒的,不是她有个问题家庭,而是她用这个家庭的资源,包装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富家女形象,骗了粉丝的信任。
如今,人设崩塌,信任瓦解,连带着“封杀”传闻甚嚣尘上。虽然尚未有官方定论,但舆论的审判已经启动。
在“清朗行动”持续高压的今天,任何涉嫌“带罪资本”的明星,都可能成为整顿对象。尤其是当“金钱原罪”与“公众形象”挂钩时,监管的眼睛,只会更亮。
虞书欣的危机,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现象的缩影:当明星的财富来源变得模糊,当“白富美”人设背后藏着灰色交易,公众的信任就会变成最锋利的刀。
她或许真的没参与父亲的生意,或许只是个“被安排的人生赢家”。但在这个时代,明星早已不是单纯的表演者,而是公众价值观的投射。你不能一边享受资本红利,一边假装清高脱俗。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人设明星”提了个醒:别把“有钱”当卖点,因为钱的来源,总有一天会被扒;别把“关系”当底气,因为圈层的忠诚,远不如利益现实。
至于张智霖袁咏仪,也只能感叹一句:交友需谨慎,站队要三思。你以为是姐妹情深,结果人家一出事,你成了“背景板”。
最后,回到虞书欣。她还可以翻身吗?可以,但前提是:直面质疑,公开切割,用作品说话,而不是继续靠“哇哦”卖萌。
否则,这座塌掉的“公主城堡”,就只能成为内娱又一个警示牌:金玉其外,未必内里光鲜;人设再美,也扛不住真相的风吹。
毕竟,观众可以原谅一个“不够红”的演员,但永远不会原谅一个“欺骗感情”的“小公主”。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