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韦神近照曝光,掉牙背后的生活癖好才是元凶?与平时差别太大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6:10 2

摘要:视频里,站在黑板前的年轻人戴着朴素的笑容,说了三句话:“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短短一句自我介绍,竟让这个看似木讷的青年,一天之内涨粉超900万。

文:栗頿

6月初,一条仅4秒钟的视频在中文互联网炸开了锅。

视频里,站在黑板前的年轻人戴着朴素的笑容,说了三句话:“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短短一句自我介绍,竟让这个看似木讷的青年,一天之内涨粉超900万。

是的,就是那位传说中的“韦神”,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奥数天才,偏微分方程研究者。

那个一瓶矿泉水三个馒头、一脸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秘天才,终于自己出镜了。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让他走红的不是数学,而是他脱落的门牙和疲惫的面容。

网络瞬间沸腾了,原本期待听数学讲解的网友们,反而陷入了一场关于“韦神是否健康”、“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大讨论。

甚至有部分偏激的网友在评论区讽刺:

“要是这样,我宁愿我儿子不上北大!”、“这,能找到对象吗?”、“看这个样子真不敢再逼着孩子考大学了。”

这话说的,真够一厢情愿的,说的好像你想让你儿子上北大就能上了一样...

韦东奕的走红,不是偶然。早在2021年,一段他在北大校园里的采访视频流出,朴素到极致的形象,一时间让网友惊呼:

“这不是小说里的扫地僧吗?”于是他被贴上了“韦神”、“北大扫地僧”等一连串标签,迅速成为网络神话。

他的背景确实够传奇:高中奥数满分拿国际金牌、被保送北大、本硕博连读、28岁成为北大助理教授,论文发在顶级数学期刊GAFA……

如果这还不够,传闻他还拒绝了哈佛的邀请、破解了团队多年难题,连生活中都是“只吃馒头不沾荤腥”的修行者。

神话就这样被编织起来。而这次自己开设账号的举动,本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韦东奕”,却又一次让他陷入了聚光灯下。

“他怎么缺这么多牙?”:网友的关心与窥探

这段短视频本是简短亮相,没讲学术,也没炫成绩,按理说不会引起太多风波。

可谁能想到,视频一出,大家关注的不是内容,而是他的牙齿——上排门牙脱落严重,面部消瘦,眼神略显呆滞。

不少网友留言关切:

有医学科普博主指出,30岁出头的人,门牙大面积脱落是非常少见的,“这不是正常状态,说明可能有较长期的身体问题。”

韦东奕的堂姐也出面解释,说他患有牙周炎,曾多次治疗,但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接下来还要继续去医院检查。

看似是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但很快,舆论就开始往另一个方向倾斜——质疑他的生活能力,甚至社交适应性。

韦东奕的堂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像一张白纸,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这句话,听上去既让人怜惜,又让人担忧。

回顾韦东奕过往的采访其实不难发现,韦东奕在生活上的确有诸多和常人不同之处。

网友多次曝光韦神的饮食极其单一

1.极致清淡饮食。

无辣不欢在他这里不存在,韦东奕饮食非常清淡,不吃辣、不碰荤,甚至会准备一碗水冲洗菜上的辣椒。聚餐时,他依旧只吃素菜,豆腐、西瓜成了他的日常最爱。

2. 随身携带馒头。

即使有人请客吃饭,韦神依然会带上自己的三个馒头。他也许是怕饭点不定,也可能习惯成自然。有时这成了晚餐,有时可能是隔天的早餐预备。

3. 独爱矿泉水瓶

不论在哪,他总是手拎农夫山泉空瓶,用来装白开水。相比多种饮料,他更信任这1.5升的“随身水库”,清凉、简单、刚刚好。

4. 不修边幅的衣着

毛衣开线、袖口磨破、穿旧衣成常态。从不刻意打扮,不买新衣新包,似乎在他眼中,衣服的功能只为蔽体。

5. 不主动交际,零社交圈

生活中“点—线”模式运转:宿舍—食堂—实验室。他不主动和人沟通,对恋爱兴趣寥寥。至今单身,并无找对象的意愿。

6. 经济独立却极度节俭

拥有稳定收入,但每月生活费不过三百元。工资卡自己保管,从不依赖家人,生活精简到极致,钱花得比算题还精准。

这些癖好看似“离经叛道”,但正是这份坚持,造就了那个专注、纯粹、如一的“韦神”。

除此之外,这位“天才数学家”,被形容为对网络毫无概念,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他这次注册的视频账号,其实也是家人帮忙注册,为的就是“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窗口”,减少外界的误解与恶意剪辑,同时也增加他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但外界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

有网友说:“这种人没办法教书,学生听不懂他讲的内容。”还有人开始从他的外貌、口齿、生活习惯进行批评。

牙都这样了,还讲什么数学?”、“他那样吃饭也太不雅了。”甚至有人“好心提醒”:“不修边幅就算了,可别影响孩子的审美。”

从“佩服天才”到“挑剔生活”,舆论的风向变得异常迅速,而类似的情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王冰冰效应”:舆论的造神与弑神机制

记得王冰冰吗?那个因清新自然形象走红央视的女记者。一开始,全网爱她的温婉与专业;但没多久,各种“黑料”就被翻了出来——考不过四级、早恋、早婚早离……

曾经被夸的“真诚”和“清纯”,忽然变成了攻击的理由。

还有运动员吴艳妮,一次抢跑后,原本被赞的“自信张扬”,也成了“得瑟炒作”的证据。

这一套熟悉的流程,几乎可以称为“造神—毁神”机制。今天你是全民偶像,明天就可能被质疑配不配这份关注。

而现在,这股风暴轮到了韦东奕。

从一开始,大家就不是在看一个真实的韦东奕,而是在观看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数学神童”“现代扫地僧”。

当这个幻想崩塌,比如看到他缺牙、面色苍白、讲话缓慢时,便有人觉得“他不是我以为的那样”,于是产生了落差、失望,甚至愤怒。

可韦东奕,始终是那个韦东奕。

他没说过自己完美无瑕,也没要求任何人崇拜自己。他的世界可能简单得只有微分方程和几何分析,却因此被置于一个复杂舆论场中。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接受一个不符合“人设”的天才吗?

不完美的“神”,也是完整的人

很多人说,“韦东奕是一个活在数学世界的人。”这句话可能比“天才”更贴切。他对现实世界的冷漠、对名利的漠视,也许正是他能潜心学术的原因。

但他也是普通人,会生病、会疲倦、会有自己的生活癖好——可能不讲究饮食、可能懒得看牙医、可能连网络热词都听不懂。

问题不在于他“变了”,而在于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他。我们追捧的,是一个想象中的“韦神”;我们担忧和批评的,依旧是那个被舆论塑造出的“理想化模板”。

他只是一个对数学充满热情的青年,一个可能不擅社交、不会打理生活,却始终认真对待学术的北大老师。

别把他捧上天,也别把他一脚踹下地。让他做回一个真实的人,不好吗?

时代需要榜样,但榜样也需要被善待。别让“以爱之名”成为一种沉重的绑架。

愿我们都能更宽容一点,看见人的才华,也允许人的不完美。正如《无声告白》所说: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来源:天天美食汇教做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