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丢大了!姜昆冯巩相继翻车,两任曲协主席难以带动相声市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8:24 2

摘要: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鹿上

编辑|鹿上

先是姜昆的相声被嘲“公式化”,而后冯巩商演“80元门票卖不出去”。

两届曲协主席竟然相继“翻车”,主流相声界到底是怎么了?

8月21日,姜昆和戴志诚到新疆昌吉的惠民活动现场表演相声。

结果姜昆上台三句话,就直接让网友尬住了。

“要想长得美,就得喝我们昌吉水。”

“要想长得帅,就得吃我们昌吉的菜。”

“姑娘您想减肥消消瘦,就得吃我们昌吉的肉!”

旁边的戴志诚一口一个“哎呀”“不错”“这真好”,捧哏捧得起劲。

可观众却被这一大嘟噜老套的场面话搞得那叫一个意兴阑珊。

尤其是当二人的表演被上传到网上后,网友的评价更是毫不客气。

“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公式相声?”

“这段子真万能,换个地名就行了!”

“除了不可笑,其他都挺可笑的。”

姜昆和戴志诚的这段表演,要是放在几十年前,或许还会有观众认可。

可是现在的观众什么相声没听过,再上那“老掉牙”的一套,不是糊弄人吗?

眼看网友的吐槽之声越来越大,发布视频的当地文旅吓得赶紧关闭了评论区。

在昌吉之旅前两天,姜昆一行人还去了新疆的塔城。

在塔城的活动现场,他和搭档同样也献上了一段标准的“公式相声”。

大段大段的溢美之词,简直都不像说相声了,像是在给城市打广告。

换换城市名,其他地区也能直接照搬,台下观众和线上网友听了直想睡觉。

这几天,不止姜昆的相声表演饱受争议。

接替他当上曲协主席的冯巩那边,也面临着类似的状况。

国庆节期间,冯巩将带队在深圳坪山进行商演活动。

最近此专场演出正在热热闹闹地搞宣传,宣传广告一股“高大上”的格调。

一会说“国家级曲艺演出”,一会标榜“三代人都能会心一笑”,简直拉满期待值。

最低票价只有80块,本以为门票瞬间就能被一抢而空。

然而在购票软件上一搜索,想看的人数却只有可怜的41人。

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有观众扒出,节目单中出现了太多老作品。

还有两个作品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里才表演过。

老作品重复表演不是不行,但起码也要稍微翻新一下吧。

可是这其中的大部分老作品都几乎没有被修改,就要直接登上国庆的舞台。

比如董建春、李丁的《北京北京,了解一下》只改了相关的地名而已。

冯巩的《一个大瓜》更绝,内核一字不改,地名改了三次。

在北京春晚表演时内容是“卖爆肚”,深圳场“爆肚”变“烧鹅”,南昌场又成了“酱鸭”。

只用改改地名,作品就能表演一遍又一遍。

怪不得有人感叹:“主流相声就是好说,改个字就能变成新节目!”

而且商演过程还严禁观众拍照录像,说是要保护版权。

可许多网友却提出异议,认为他们只是怕“炒冷饭”被发现罢了。

老是那么几个节目,没有一点新花样,怪不得现在观众都兴致缺缺,不愿买票捧场了。

姜昆、冯巩两位老艺术家虽然手握不少经典作品;

可是如今却显然不太能跟得上时代,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了。

老观众们或许还会为情怀买单,可是情怀又能再坚持多久呢?

似乎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潮流时代里,“德云社”的“含金量”就凸显了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原来最让人会心一笑的,还是郭德纲的那份“市井气”。

“另类”德云社

今年6月份,德云社团队去往遥远的南非,为海外同胞表演相声。

在约翰内斯堡的桑顿会议中心,郭德纲和于谦领着众弟子惊艳亮相。

台下观众座无虚席,2000个位置被瞬间填满。

在《数来宝》中,高峰、栾云平在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时,展现出过硬的贯口本事。

烧饼和曹鹤阳则将网络热梗和传统相声结合,发掘全新的笑料。

郭德纲和于谦的出场更是点燃了全场气氛。

二人在创新的过程中没有落下经典段子,还十分注重即兴互动。

把“三翻四抖”的精髓把握到了极致,在观众的欢呼中三次返场。

既有新段子新笑料,又能让老段子获新机,德云社在异国他乡展现出相声的魅力。

就连官方媒体也十分关注德云社的“文化出海”行动。

中国新闻网还专程采访了郭德纲,并报道了这场相声演出活动。

郭德纲的一句话正中大家心窝:“我只负责中国人的快乐。”

冯巩的国庆商演,尽管已尽力造势,但还没有太多水花。

而在去年,同样是深圳场,德云社的门票却开售即空,单场收入直破300万。

在买票人群中,“00后”占比高达34%,足以说明德云社已经抓住了年轻人的市场。

如今德云社的表演跟姜昆他们的“公式相声”大不相同。

融入了当下热点,精准定位人群痛点,而且还保留了一部分传统风格。

在郭德纲的带领下,德云社相声社团越经营越红火。

当年郭德纲得不到曲艺协会的青睐,被体制三次踢出门外。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郭德纲的民营企业却能争得一席之地,撑起了相声界的半边天。

现在的主流相声圈,似乎一直存在一个“魔咒”。

那就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能够比肩相声大师的“名角”了。

虽说也有功底深厚的相声演员,可终究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

作为曲协前任、现任主席的姜昆和冯巩,或许是时候探索带动市场的破局之道了。

如今主流相声圈被体制内固定的创作模式所局限,很难突破传统的框架。

再加上近几年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大家接触到的好玩儿的事物实在太多了。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于剧场舞台的依赖性。

想看什么相声,直接搜精彩合集就好了,这不比去现场观看来的方便?

在这样一个本就不利于相声发展的时代,如果作品再不精良,观众根本就不会买账。

一旦观众不认你的身份了,就会出现连80一张的门票也卖不出去的尴尬场面。

有人说德云社之所以能稳步发展,是因为把相声玩成了“娱乐商品”。

表演的核心就是为观众服务,只要能逗大家一笑,放下身段又何妨。

在某种程度上,这倒跟赵本山的小品理念不谋而合。

不要大段大段的教育灌输,主要就是带来快乐。

而且从德云社的发展过程能够看出,郭德纲十分善于抓机会营销。

除了相声演员们精进段子、在表演互动上下功夫,公司的粉丝运营也十分稳定。

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观众总能被打动。

所以如今姜昆和冯巩的遇冷,恰恰说明了主流相声也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别再换汤不换药地“炒冷饭”,少些说教,少些套路和公式。

放下身份、专注作品、培养新人,只有这样,才能寻求突破和创新。

小结

相声作品好不好、演员水准厉不厉害,谁说了都不算,观众说的才算。

如果不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只靠老底子糊弄观众,那任谁来掌舵,都不会长久的。

来源:娱情予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