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
整理自 | 掌上长春、中国电影报
8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首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如期举行。
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论坛。
曹路宝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长影成立80周年、长春电影节举办第二十届这一时间节点。从长影开创人民电影的“新传统”,到近一年来连续推出《731》《生还》《虎视眈眈》《汉藏铸魂》等力作,吉林与电影的缘分,始终与“新力量”紧密相连。他介绍了吉林省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希望各位艺术家以此次论坛为起点,让吉林的林海雪原成为故事的舞台,让东北的市井百态成为叙事的肌理,让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银幕。”
毛羽在致辞中表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坚实的根基,“面对观众代际更迭、技术革命加速、竞争格局剧变、国家战略召唤等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新力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创新性地融入。”
毛羽对“新力量”们提出了寄语:希望大家能成为拥抱新观众、深耕未来的创作力量;成为拥抱技术变革、开拓未知领域的新力量;成为在激烈竞争中坚守文化的新力量;成为拥有破解当前关键难点能力和实现电影强国梦想的新力量。
40多位优秀青年电影人、行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主题,共同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创作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之策,为中国电影搭建连接历史根脉与未来可能的桥梁,为行业破解当下难点、迈向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以赤忱影像深耕现实沃土
“我始终认为,好电影的核心在于好故事,而真正动人的故事必须扎根于生活和我们的时代。”在“现实沃土中绽放”主题演讲环节,电影《三大队》导演戴墨开篇即点题。“现代社会复杂而丰富,为电影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我坚信,只有扎根于此,才能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引发普遍人性共鸣的故事。这种共鸣不仅在国内,也在海外。去年和今年,我随团出访时深切感受到,世界各地的观众对中国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充满兴趣,他们喜欢中国,也喜欢中国电影。这让我更加确信,我们的电影不仅要拍给中国观众,更要拍给世界观众。电影能穿透语言文化屏障,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影人的艺术追求与人文关怀。
《南京照相馆》编剧许渌洋聚焦该作品,讲述“历史题材对现实语境的关照”的话题。他认为,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我视其为一种‘记忆棱镜’,主动折射历史之光,唤起当代观众的理解。”创作中,我选择了“平民视角”,聚焦于照相馆内外的普通人物:邮递员阿昌、照相馆金老板、演员林毓秀等。他们虽属虚构,但其身份和精神具有象征意义和当代指涉,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今天的观众能够不置身事外地审视过去及其现实警示。
《捕风追影》编剧、导演杨子认为论坛这一平台十分宝贵,让电影创作者共聚一堂,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他还借刚上映的《捕风追影》,探讨技术时代类型片的传承与创新。“创作《捕风追影》时,我的核心思考是如何在技术狂奔的时代,通过类型片守护人性的温度。选择改编《跟踪》,正是看中了传统“人盯人”跟踪术与AI、天眼等现代刑侦手段的时代冲突。这并非怀旧,而是对专业精神的致敬。恰恰是这种传统,构成了《捕风追影》最原始的戏剧张力。”
《恶意》导演来牧宽始终怀揣对电影创作的敬畏之心。“信息密集、节奏迅速的内容,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我的注意力。作为创作者,如何把那个‘作为观众的我’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电影里?这是我最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电影比的不是快,而是比谁更能抓住人心,有生命力的故事必须从生活中生长出来。因为“注意力会流动,但情感会留下。电影的意义,就藏在那些留下的地方”。
以多元创想勾勒动画新景
从年初上映、全球票房突破154亿元人民币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到暑期档广受好评的《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中国动画电影正在勾勒兼具口碑与市场的“新风景”。
在“动画新风景”主题演讲单元,《浪浪山小妖怪》编剧、导演於水和总制片人李早共同解读了影片以小人物视角、中西合璧的美术风格打造的共情故事。於水认为,首先好故事是核心,其次与当代观众共鸣至关重要,再次视觉创新是动画的独特优势,最后要直面短视频时代带来的冲击。“当短成为常态,长反而会变得稀缺……只要电影作品找出与短视频的差异性,体现长故事的价值,电影行业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李早则认为,创新从来不是无木之根,人民性始终是创作的灯塔。她列举了联动30余家品牌构建《浪浪山小妖怪》IP矩阵的范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路。
近年来,经典改编频频破圈,这让《聊斋:兰若寺》的导演黄鹤宇看到了现代观众对动画电影的接受度日益成熟多元。“作为‘新文化系列’第二部,《聊斋:兰若寺》比《长安三万里》迈出了更具挑战性的一步。中国艺术形式不只有水墨和宋代绘画,中国故事还有很多经典,我们依旧要在传统文化方向上深耕。”
《时间之子》导演、编剧于奥、周铁男则对本届论坛主题——“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深以为然。他们以自身创作经历分享了如何从生活遗憾中汲取灵感,并通过多维视角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经验。“从一个想法到一部电影,我们足足走了5年。这5年,让我对‘动画’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人的灵光一闪,而是一门‘连接的艺术’。”于奥说。
抱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罗小黑战记》系列制片人丛芳冰。“《罗小黑战记》的故事根植于我们熟悉的生活土壤。小黑的成长困惑、与伙伴的真挚羁绊,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都市与宁静的乡野,都源于对日常的观察与感悟,映射着我们共有的迷茫、选择和温暖。一部电影的生命力,只有在与观众的真实互动中才能被真正激活和延续。”她以线下主题快闪店等活动为例,说明打破银幕界限的实践,不仅带动周边消费,更让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从“我讲你听”变成“我们一起创造和分享”。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开创中国动画大规模生产先河;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集结138家公司、4000多人参与,难度可想而知。《哪吒》系列视效总监石超群揭开了这场工业级协作背后的神秘面纱——视效团队以“写实”为破局点,凭借模板开路、技术开源、极速反馈的标准化协作流程,以及一股“死磕”精神,团队突破难点,推动了中国动画工业化进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
以创新破局探索行业新途
在“变化的观众与创新的表达”“通向未来的技术之路”“影院新体验”三轮演讲中,嘉宾从创作适配、技术突破、场景升级等方向,为行业破局提供新思路。
导演董润年认为,出生即接触互联网的一代年轻观众已成观影主力,所以创作需摒弃“居高临下”与“虚伪讨好”,以平等对话实现情感共振。
就如何做到叙事的升维与视角的下沉,《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解读说:“面对日新月异的观众,电影人唯有不断创新表达,从叙事的破界、融新,到精神的铸魂、立本,再到以美学、情感与观众实现双向奔赴,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机遇。”
制片人张苗则聚焦观众需求,提出“观众愿看鲜活可信的人”理念,呼吁创作回归文学性与台词质感,并要在题材、视角、视听语言上主动创新。
在“通向未来的技术之路”主题演讲环节,中影科技执行董事边巍详解高格式电影全产业链布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集合了已有的广色域等7个技术指标,使高新技术格式电影这一全新概念走进现实,这也将助力中国电影掌握技术话语权。
VR导演范帆分享了与上影集团合作打造《浪浪山小妖怪》VR版的全新探索。这一首创电影和大空间联动发行模式之举,让观众可在VR中扮演“取经小队”,续写电影结局。“当观众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当VR空间互动与AI智能叙事相交融,我们缔造的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新语言。”范帆说。
在“影院新体验”演讲环节,嘉宾们探索多维度创新——推进“电影+”战略,打造差异化场景;开展数智化运营,通过精准营销与线上线下联动提升上座率与曝光量;构建IP生态,开发衍生品、跨界文旅,拓展IP价值,满足多元需求。
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和新力量片单发布。从2015年春节至2025年暑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已完成61个档期和67次周末,共计568部影片的调查。其中,《南京照相馆》(88.5分)《哪吒之魔童闹海》(87.3分)《罗小黑战记2》(87.1分)《浪浪山小妖怪》(86.9)暂列2025年度单片满意度前四。在片单发布中,《营救飞虎》《志愿军:浴血和平》《生还》《蛟龙行动(特别版)》《红丝绸》《澎湖海战》《星河入梦》等三十余部新片进行了宣介,这些影片将在不久后登陆市场,与国内观众见面。
同期举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展,展示着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编剧在青春年华创作的经典作品。展览尤其关注近年来崛起的新生力量,呈现了120年来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接续与传承。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来源:影视制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