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北京创立华谊兄弟,凭借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票房爆款,迅速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者。
曾经的王者:华谊兄弟的黄金时代
1994年,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北京创立华谊兄弟,凭借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票房爆款,迅速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者。
2009年上市时,华谊市值高达900亿元,旗下签约李冰冰、黄晓明等300多位明星,投资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电影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候的华谊兄弟,可谓风光无限。王中军豪掷3.77亿元拍下梵高名画《雏菊与罂粟花》,又花3000万建私人马场,家里种了500多棵树,其中仅紫薇树就有上百棵,尽显财大气粗。王氏兄弟放言要将公司带到千亿市值,野心勃勃。
背刺周星驰:埋下衰落的种子
2013年华谊兄弟在冯小刚的牵线搭桥下,与周星驰合作拍摄《西游降魔篇》。当时周星驰的票房号召力无人能及,双方口头约定:若票房超过5亿,周星驰可获得8000万分红。
电影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至12.48亿,远超预期。然而,华谊兄弟却以补充协议未签字为由,拒绝支付这笔分红。周星驰愤怒之下将华谊告上法庭,却因缺乏书面合同而败诉 。
这场官司,华谊虽然赢了法律,却输了人心。周星驰从此与华谊决裂,转投光线传媒。此后,他执导的《美人鱼》创下34亿票房纪录,而华谊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的合作伙伴在竞争对手那里创造辉煌。
疯狂烧钱:资本游戏玩脱了
2015年,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70%股权,签下对赌协议:2016-2020年,东阳美拉需实现净利润不低于6.74亿元。然而,冯小刚的《芳华》《只有芸知道》等影片票房不及预期,对赌失败,华谊计提商誉减值超9亿元 。
类似的对赌协议还套住了张国立、Angelababy等明星,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些高溢价收购不仅没带来预期收益,反而让华谊背上巨额债务。
华谊兄弟将目光投向实景娱乐,斥资75亿打造济南电影小镇、南京电影小镇等项目。然而,这些项目运营惨淡。济南电影小镇开业不到两年就闭园,南京项目股权已转让,华谊在实景娱乐上的投资血本无归 。
为了维持现金流,华谊兄弟频繁进行股权质押。截至2023年,王中军、王忠磊兄弟的股权质押比例超过99%,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超1.38亿元。2022年,华谊流动比率仅为0.67,资产负债率高达86%,财务状况岌岌可危。
四面楚歌:行业寒冬与内部崩塌
近年来,影视行业监管趋严,阴阳合同天价片酬等问题被整治。华谊旗下艺人范冰冰因税务问题被罚8亿元,《手机2》也因舆论压力未能上映,公司声誉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华谊的内容创作陷入瓶颈。2018-2022年,其主投主控的影片票房屡屡扑街,如2023年徐峥主演的《逆行人生》票房惨淡,进一步加剧亏损。
2005年,金牌经纪人王京花率陈道明、梁家辉等数十名艺人跳槽,掏空了华谊的艺人资源。此后,黄晓明、邓超等一哥也相继离开,新生代导演又未能崛起,华谊的创作力逐渐枯竭。
王氏兄弟沉迷资本运作,忽视内容质量,公司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冯小刚与华谊的合作逐渐疏远,周星驰的决裂更是雪上加霜。
教训与启示
华谊兄弟的衰落,是一场由短视、贪婪和管理失误共同酿成的悲剧。从背刺周星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在资本游戏中迷失自我,最终将公司推向深渊。
如今华谊市值仅剩74亿,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王中军不得不卖掉梵高名画和豪宅还债,王中磊被拍到在路边吃盖浇饭,曾经的风光早已烟消云散。
华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商业世界里,诚信和口碑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盲目追逐资本,忽视核心竞争力,终将付出惨重代价。影视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尊重创作、敬畏观众的企业。而华谊兄弟,或许只能在悔恨中回味曾经的辉煌。
来源:人间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