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土地与生命的深情凝视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16 21:36 1

摘要:在当代国产剧的谱系里,农村题材常被简化为“扶贫叙事”或“田园牧歌”的二元对立,而《生万物》却以近乎考古学的耐心,将镜头探入土地与生命的褶皱。它不再讲述“改造乡村”的史诗,而是呈现“被土地改造的人”的微观史。剧中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掌、龟裂的脚跟、雨后泥泞中浮现的脚

《生万物》:土地与生命的深情凝视

在当代国产剧的谱系里,农村题材常被简化为“扶贫叙事”或“田园牧歌”的二元对立,而《生万物》却以近乎考古学的耐心,将镜头探入土地与生命的褶皱。它不再讲述“改造乡村”的史诗,而是呈现“被土地改造的人”的微观史。剧中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掌、龟裂的脚跟、雨后泥泞中浮现的脚印,构成了一种肉身化的地理学——土地不是被征服的客体,而是内化于农民骨骼、血液、呼吸的有机组成部分。

演员们的身体成为最精确的测量仪器。他们弯腰插秧时脊椎弯曲的弧度,收割时麦芒划过手臂留下的红痕,蹲在田埂上吸烟时膝盖发出的脆响,这些细节拒绝任何表演学的理论阐释,因为它们已超越了“体验生活”的工作方法,进入一种“成为农民”的存在论状态。当老农用舌尖轻舔麦粒判断湿度时,这个被城市观众视为奇观的习惯动作,实则是土地通过农民身体完成的自我言说。

剧中对农事程序的复现近乎仪式化:从选种时手指对谷粒的摩挲,到扬场时木锨扬起麦粒形成的金色抛物线,这些被现代性贬抑为“前现代”的劳作,在镜头里却显露出某种原初的诗性。当主人公用布满裂纹的手掌接住雨滴,试图通过皮肤感知墒情时,这种“非科学”的知识体系,反而构成了对量化农业最温柔的抵抗。

更值得玩味的是对“时间性”的处理。城市时间被切割为精确的秒分时,而剧中的农事时间却是由布谷鸟的叫声、土壤解冻的深度、榆钱绽开的程度来标记的。这种“生态时间”的复现,使得剧中人物的情感节奏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愤怒如夏日雷暴般短暂炽烈,悲伤却像冬旱般绵长隐忍。当老农在坟前撒下一把新麦种时,死亡不再是时间的终点,而成为土地循环的一个环节。

《生万物》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浪漫化为“根”的隐喻,而是残酷地展示了这种依恋的代价:被腰椎劳损折磨的插秧妇,因长期浸泡农药而溃烂的手背,以及那些在城镇化浪潮中被迫撕裂的代际关系。当新一代农民在直播间售卖“古法种植”的稻米时,土地被转化为流量的景观,这种当代农事的新变奏,恰恰反衬出老一代农民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土地情结的不可复现。

在叙事层面,剧集采用了一种“去戏剧化”的策略。没有突如其来的丰收庆典,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歉收危机,有的只是年复一年与蝗虫、旱涝、粮价波动的琐碎缠斗。这种叙事选择本身,就是对“农村题材”类型成规的颠覆——它将史诗溶解进了日常,将崇高降解为生存本身。

《生万物》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在地性”的宇宙观:土地不是资源,而是记忆;不是产业,而是语法;不是背景,而是方法。当剧中人物用方言讨论“今年地气往北走”时,这种被现代农业科学斥为迷信的经验,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地测绘学。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集不仅讲述了中国农民的故事,更提供了一种重新想象人类与土地关系的另类可能——不是占有,而是栖居;不是改造,而是倾听,土地就是人们生生不息膜拜的神。

来源:686猎潜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