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方消息说得清楚,8月14日上午9点35分,天津,93岁的陈佩华因医治无效离世。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更是评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一辈子都泡在评剧里,这一走,评剧界又少了位能扛事儿的老前辈。
今早刷到陈佩华老师逝世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那个唱《牛郎织女》时眼里能流出星光的“小花玉兰”,还是离开了。
官方消息说得清楚,8月14日上午9点35分,天津,93岁的陈佩华因医治无效离世。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更是评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一辈子都泡在评剧里,这一走,评剧界又少了位能扛事儿的老前辈。
我对陈佩华的印象,最早是小时候跟着外婆看《牛郎织女》。她演的织女,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仙女儿,一开口唱腔脆亮,眉眼间全是温柔,尤其是被王母娘娘拆散时,那句哭腔里带着不甘和牵挂,外婆当场就抹了眼泪。后来才知道,她这嗓子是家传的——母亲是评剧名家花玉兰,父亲陈艳楼也是老艺人,打小她就趴在后台看大人练功,咿呀学语时唱的不是儿歌,是评剧的调子。
有人说陈佩华的戏“有魂”,我特别认同。就说《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吧,她没把这个角色演成娇滴滴的小姐,反而在娇羞里藏了股果敢劲儿。记得有一段崔莺莺私会张生的戏,她眼神躲闪着,手却紧紧攥着绢帕,连脚步都带着慌乱,可开口时语气又很坚定,把大家闺秀的矜持和对爱情的执着,全揉在表演里了。
她的唱腔更是独一份。既没丢了母亲花玉兰那种高亢透亮的劲儿,又加了自己的细腻——唱欢快的段落时,像泉水叮咚响;唱悲情的戏份时,又沉得下心,每个字都能砸在观众心上。我曾在后台见过她练功,七十多岁时还每天吊嗓子,对着镜子调整手势,手指关节都因为常年做动作有些变形,可她总说:“戏是给观众看的,半点马虎都来不得。”
比起台上的光彩,台下的陈佩华更让人佩服。这些年评剧不如以前火,她最着急的就是传承。有次采访里,她拉着年轻演员的手说:“我这一辈子就会唱戏,你们得把这手艺接过去,别让评剧断了根。”她教徒弟从不藏私,连自己当年记的笔记都拿出来分享,哪个字该怎么咬、哪个动作该怎么到位,掰开揉碎了讲,有时候还亲自示范,一场戏排下来,汗能湿透好几件衣服。
现在想想,上次见她还是三年前的评剧汇演,她坐在台下当评委,头发已经全白了,可看到年轻演员唱得好,眼睛立马亮起来,带头鼓掌,那股子兴奋劲儿,像个看到好东西的孩子。谁能想到,再听到她的消息,竟是天人永隔。
刚才又翻出她的《牛郎织女》片段,看着屏幕里她饰演的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突然就鼻子发酸。陈佩华老师走了,但她演的那些角色,她留下的唱腔,还有她为评剧做的那些事,不会走。就像外婆说的:“好角儿是能活在戏里的,以后再听《牛郎织女》,我还能想起小花玉兰的模样。”
陈佩华老师,一路走好。您的戏,我们会一直记着。
来源:星辰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