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 年,张少华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家中孩子众多,足足有 9 个,这使得本就清苦的生活愈发艰难。那小小的屋子里,常常是食不果腹的景象,母亲总是把仅有的食物先让给孩子们,自己默默忍受饥饿,还谎称不饿,只为让孩子们能多吃一点。
坎坷童年:评剧之路的起点
1946 年,张少华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家中孩子众多,足足有 9 个,这使得本就清苦的生活愈发艰难。那小小的屋子里,常常是食不果腹的景象,母亲总是把仅有的食物先让给孩子们,自己默默忍受饥饿,还谎称不饿,只为让孩子们能多吃一点。
命运的沉重打击接踵而至,在张少华 3 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母亲一人实在无力照顾这么多孩子,无奈之下,张少华被送到了奶奶家生活。在奶奶家的日子里,周围的戏曲声成了她童年为数不多的亮色。她常常跟着奶奶去看别人唱戏,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深深吸引着她。她开始不自觉地跟着模仿练习唱戏,那稚嫩的嗓音,努力学着戏里的腔调,竟也有模有样,旁人一看便知这孩子颇具表演天赋。
13 岁那年,生活的窘迫让张少华不得不做出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她毅然报考了评剧学校。备考的日子里,她日夜刻苦练习,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小院,她就已起身开嗓;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她反复揣摩戏词和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考上了。自此,她踏上了学习评剧的道路,一学就是六年青衣,而后又钻研彩旦和老旦,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打下了极为深厚的戏剧功底。
到了 70 年代,张少华凭借扎实的功底进入了中国评剧院,成为了一名评剧演员,终于能挣钱帮助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了。在评剧院里,她的评剧事业渐渐有了起色,还幸运地与赵丽蓉同台搭戏,那段时光,舞台上的她绽放着别样的光彩,也为后来踏入影视行业埋下了伏笔。
演艺转折:影视生涯的绽放
在评剧舞台上耕耘多年后,人到中年的张少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转折。1993 年,她出演了电视剧《武夷仙凡界》,正式踏足荧屏。初涉影视领域,她虽带着些许忐忑,但凭借多年在评剧表演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很快适应了新的表演形式。
此后,张少华凭借精湛的演技和敬业的态度,在影视圈中逐渐站稳脚跟。1998 年,在电视剧《龙堂》中,她饰演妮子母亲一角,将一位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开始成为了 “母亲专业户”。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影视剧中出演的大多是母亲和老太太的角色,可别小看这些配角,张少华总能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让角色鲜活起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大宅门》里,她饰演的李香秀的母亲马立秋,那朴实的穿着,带着岁月痕迹的面容,以及举手投足间尽显的慈爱,仿佛她就是从那个大宅门里走出来的长辈;在《重案六组 1》中,她扮演大曾的母亲,坐在家中盼儿归的场景,那眼神里的牵挂与担忧,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康熙微服私访记 3 之食盒记》中饰冯妈时,她把冯妈的忠诚与善良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展现出来;在《铁齿铜牙纪晓岚 2》里饰演阮媒婆,一开口,那带着市井气息的话语,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一个热心又爱唠叨的媒婆形象;在《半路夫妻》中饰演江大妈,她又把那种历经生活磨难却依旧乐观的神态完美呈现。
除了母亲角色,年纪渐长的她也开始饰演奶奶类角色。在《陪你到世界的尽头》中饰演纪奶奶,她坐在摇椅上给晚辈讲故事的画面,满是岁月沉淀后的温和;在《当婚姻走到尽头》中饰演皮奶奶,面对家庭琐事时的无奈与包容,都通过她的表演展现得恰到好处;在《无限生机》中饰演猫奶奶,那对晚辈的疼爱,从她的眼神和笑容里自然流露。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了 “白玉兰奖” 最佳女主角奖,演艺之路愈发顺遂。
坚守初心:平淡生活与真挚情感
张少华对待演戏,始终秉持着纯粹的心态,她觉得踏踏实实演好戏才是最重要的,从不计较名气得失。即便获得奖项,她也是波澜不惊,那份淡然让她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塑造中,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在她的演绎下诞生。
在《武林外传》中,她饰演李大嘴的母亲,那带着乡土气息的打扮,操着一口方言,把一位朴实又有些唠叨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在《常回家看看》里饰演母亲秦金枝,对子女的思念与牵挂,通过她的表情和动作,真切地传递给了观众;在《何处是我家》中饰演茹素的母亲,把一位母亲在家庭变故中的坚强与脆弱展现得细腻入微。
2008 年,张少华迎来了演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她出演电视剧《我的丑娘》,为了演好 “丑娘” 一角,她付出诸多心血。对于扮丑,她毫无顾虑,还主动提出 “丑娘” 沿街乞讨的戏直接到大街上拍摄,只为达到最真实的效果。拍摄时,她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涂抹着符合角色的妆容,在街边拿着破碗,眼神里满是生活的苦涩与对子女的期盼,那真实、感人而精湛的演技,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丑娘” 也由此成为荧幕经典,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走红,成为备受敬佩的实力派老戏骨。
而在生活中,张少华也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真挚感情。她与评剧院演员张惠宝相识相恋,那时的张惠宝,被张少华在评剧表演上的努力与坚韧所吸引,对她格外照顾关心。张少华也被张惠宝的真诚温暖所打动,两人很快步入婚姻殿堂。结婚那年,张少华 22 岁,她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一生幸福托付给了张惠宝。婚后,两人生下一个儿子,一家三口本应享受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可因两人忙于事业和演出,无奈之下,张少华将儿子交给母亲照顾,这一照顾就是 14 年。
这 14 年里,张少华错过了儿子的童年成长,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她曾无奈地感慨,与儿子之间始终没能达到那种特别深厚的母子亲情,彼此间还带着一份客气。1982 年,夫妻俩搬到了天桥街那 40 多平米的房子居住,这是评剧院分配的房子,此后便一直住在这里。儿子 14 岁那年回到她身边,她开始一边拍戏,一边努力弥补这些年缺失的母爱,尽力照顾家庭。
暮年时光:病痛折磨与深情守候
因为儿子从小不在身边长大,张少华心里一直愧疚不已,只要不拍戏,她就会全身心陪伴儿子,一心想当个称职的好母亲。在她心里,儿子就是一切,哪怕儿子不认她,只要儿子过得好,她也心甘情愿。事实上,儿子虽性格内向,但十分懂事孝顺。
张少华成名后,依然活得像普通老百姓一样,日子过得朴素简单。她平日里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在摊位前,她会仔细挑选着新鲜又实惠的蔬菜,还会和摊主讨价还价;回到家,她洗衣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身上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几十块钱的便宜货,甚至旧了破了还自己动手缝补,继续穿着,那朴实无华的生活习惯,一辈子都没改变过。即便生活条件好了,她和丈夫也依旧守着那 40 多平米的房子,觉得日子够住够吃就行。
然而,岁月无情,病痛还是找上了门。2010 年,张少华因病住院,一家人为此忧心忡忡。从那以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时常要去医院治疗。在她生病的日子里,儿子和儿媳尽心尽力照顾着她,可张惠宝觉得儿子、儿媳工作繁忙,很难分心周全照顾,便主动提出尽量自己来照顾张少华,陪她看病住院。
张惠宝对张少华的爱深沉而真挚,他带着张少华辗转于各个医院科室,挂号、问诊、拿药,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操办。在病房里,他时刻关注着张少华的身体状况,给她喂饭、擦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只盼着她能早日康复。
可命运弄人,2021 年 3 月,张少华再度因病住院,这一次,她没能战胜病魔。2021 年 3 月 23 日,张少华溘然长逝,享年 75 岁。她的离世,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一家人陷入了悲痛的深渊。张惠宝更是悲伤过度,整天抑郁寡欢,沉浸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难以自拔,让儿子、儿媳也跟着操碎了心。
张少华去世后,张惠宝依旧住在那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的 40 多平米的房子里,不愿与儿子同住。他常常坐在屋里,看着熟悉的物件,回忆着与张少华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对她的思念。那份思念,跨越了生死,却只能在回忆里找寻曾经相伴的痕迹,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来源:联合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