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被求婚真相:当受害人反被舆论二次伤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4 22:54 2

摘要:"为什么她会被骚扰?肯定是自己炒作!"这样的声音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近日,王珞丹工作室一纸声明将六年前的路演骚扰事件重新带入公众视野,却意外揭开了网络舆论对女性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伤疤。

"为什么她会被骚扰?肯定是自己炒作!"这样的声音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近日,王珞丹工作室一纸声明将六年前的路演骚扰事件重新带入公众视野,却意外揭开了网络舆论对女性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伤疤。

"自导自演"论的背后逻辑

纵观整个事件,最令人震惊的不是骚扰者屡次得手的事实,而是部分网友奇特的脑回路——将明显的骚扰行为解读为"精心策划的炒作"。这种论调隐含着一个危险的前提预设:女性艺人会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制造负面新闻。

更讽刺的是,同样的行为如果发生在男性艺人身上,舆论往往会一边倒地谴责骚扰者。而当受害者是女性时,部分网民却会下意识地质疑"是不是她有问题"。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社会对女性受害者根深蒂固的偏见。

苛责受害者的社会心理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质疑女性受害者?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这种现象源于人类的"公正世界信念"——人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坏事只会发生在"有问题"的人身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在潜意识里给受害者贴标签,以此维护自身的安全感。

在娱乐圈,这种心理被进一步扭曲:"她这么漂亮,肯定想靠绯闻上位""这么容易就被骚扰,说不定私下给了暗示"...种种荒谬的推论,本质上都是在为骚扰行为寻找合理性。

维权路上的双重压力

王珞丹工作室选择六年后的现在发声,恰恰反映了女性维权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骚扰行为本身的伤害,另一方面还要承受舆论的二次伤害。"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才澄清肯定有鬼"——这样的质疑让受害者陷入解释的悖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舆论环境正在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潜在受害者因为害怕被质疑、被污名化而选择沉默,反而助长了骚扰者的气焰。王珞丹的维权之路告诉我们:打破沉默需要勇气,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每一次对受害者的苛责,都是对施害者的纵容。当我们不再追问"她为什么会被骚扰",而是思考"他凭什么可以骚扰"时,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保护弱者的屏障。记住,在真相与谣言之间,永远站着一个人的尊严。

来源:星星妈妈爱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