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今年的国产剧有个关键词,那大概就是“重磅”。从年初的《以法之名》掀起一波政法剧热,到如今一部全新大剧悄悄官宣——《重器》。这名字一听就不是闹着玩的,不光是分量大,更是带着一种“国之根骨”的气势。
如果说今年的国产剧有个关键词,那大概就是“重磅”。
从年初的《以法之名》掀起一波政法剧热,到如今一部全新大剧悄悄官宣——《重器》。
这名字一听就不是闹着玩的,不光是分量大,更是带着一种“国之根骨”的气势。
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拿它跟《人民的名义》或者更早的《绝对权力》去比——这些年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记的政法剧,其实屈指可数。大多数不是陷在套路化的案件推进里,就是干脆流于说教。但《重器》明显不想走老路。
它的第一个特别之处,是敢把时间线拉长到1979年到1997年——改革开放刚起步的那年开场,一直走到中国刑法全面修订的节点。换句话说,你看它不仅是政法剧的壳,还多了年代剧的底色。那种社会转型期的空气、经济腾飞的节奏,都会裹挟进故事里。
第二个特别,是它用双重群像来塑人物,不是只抓一两个主角狂飙,而是放大镜一样,把两个层面的群体都照出来。
第一层,是五个年轻人——陈一众、余高远、陆则鸣、夏英杰、张丽慧。
他们刚入行时就像五颗钉子,钉进司法体系的不同位置:有人进了检察院,有人留在法院,有人去了监狱,有人做起刑辩律师,有人一生坚守法治岗位到最后殉职。
这些人是朋友,也是并肩作战的同路人。他们的轨迹既分散又纠缠,谁的路平顺,谁会遭重创,谁又能在三十年的风浪中守住初心——这才是这部剧最耐看的地方。
第二层群像,是他们的前辈——张恩成、林怀民、梅芳、秦志高这些人。他们既是制度内的“老手”,也是年轻人眼里的灯塔。既会提点,也会质疑,既有担当,也有人性的复杂。
光看人物格局,就知道这部戏不好写。编剧赵冬苓的名字放这儿,多少能让人心里踏实点。她是圈里拿过金鸡奖最佳编剧的老牌好手,《警察荣誉》《红高粱》《父辈的荣耀》……都是口碑硬的作品。这次的40集《重器》,很可能是她压箱底的心血活。
导演沈严同样是重量级——白玉兰最佳导演奖得主,《中国式关系》《我的前半生》《天盛长歌》这些风格完全不同的剧都玩得转。他的镜头语言和人物调度,一直很会“抠细节出真味”。
阵容这块,《重器》没有给人留“全是新人”的不安感。五个年轻主角——黄景瑜、蒋奇明、张佳宁、姜佩瑶、闫佩伦——既有流量也有演技。蒋奇明刚拿完白玉兰最佳男配,《漫长的季节》《边水往事》里他那股沉稳劲儿,让人印象很深。
再往上看,还有于和伟、吴越、任程伟、成泰燊、尤勇智、胡可、杨新鸣、李洪涛、陈小艺这些老戏骨坐镇。就连香港的胡杏儿也来客串,这种组合,是熟悉国产剧的观众看一眼名单就会会心一笑的那种——放心,戏不会垮。
更关键的是,这部剧的制作背景有点硬——最高检、最高法的联合“背书”,这意味着题材尺度和专业性会被拉到很高的水准。故事不会只是“抓坏人那么简单”,而是会把法律体系如何一步步完善、司法如何在社会巨变中寻找平衡,都写进去。
说白了,《重器》这个名字,本来就带着象征——它讲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在讲一个国家法治体系的打磨过程。
而这种戏,最怕的就是拍成空洞的标语。但从它的阵容、主创到选材野心,你能感觉到它想要的是厚度,不是表面的热闹。
观众对政法剧的胃口早就变了——简单粗暴的“正邪对抗”已经喂不饱大家了。我们想看的,是人物在制度里的生长,是法律在时代里的呼吸,是那些被时代推着走、还要咬牙守住信念的人。
《重器》如果真能把这三点抓住,不光有可能接住《人民的名义》留下的那面旗,还能在政法剧这个品类里,开出一条新路。
毕竟,这四个字——国之重器,不是随便谁都能担的。#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大冰话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