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徐春的婚史真那么重要?比起八卦,这对夫妻的故事更火!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10 09:36 2

摘要:有人翻出孙徐春几十年前的婚史大做文章,连2025年7月刚被实锤的"杨梅是现任妻子"的消息都挡不住谣言,一群人还在疯传"倪幸佳是前妻"的老梗。打开相关话题,满屏都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仿佛这位沪剧名家的人生价值,就只剩下几段感情纠葛。

沪剧圈最近被一场莫名其妙的"八卦风暴"搅得鸡犬不宁。

有人翻出孙徐春几十年前的婚史大做文章,连2025年7月刚被实锤的"杨梅是现任妻子"的消息都挡不住谣言,一群人还在疯传"倪幸佳是前妻"的老梗。打开相关话题,满屏都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仿佛这位沪剧名家的人生价值,就只剩下几段感情纠葛。

可真正该被看见的,是这对夫妻把日子过成沪剧脚本的故事——舞台上他们是《别梅》里的生死恋人,台下是分食盒饭、共扛风雨的战友,更是把沪剧当传家宝的守护者。

从舞台名角到铁窗岁月,她始终没松开他的手

孙徐春的人生,比他演过的任何戏都跌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凭着《血染姊妹花》里的精彩演绎一战成名,那嗓子被戏迷形容成"裹着蜜的砂纸",粗粝中带着甜润,一张口就能把观众的魂勾住。当时沪剧舞台上,他是绝对的"顶流",谢幕时粉丝扔上来的花能堆成小山。

可谁也没想到,事业巅峰期的他会跌进人生谷底。那段铁窗岁月成了他不愿提及的伤疤,却也是检验真情的试金石。

杨梅那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沪剧演员,论身段论唱腔都不输旁人。所有人都劝她"划清界限",她却铁了心要等。有人说她傻,放着好好的前程不要,偏要去沾"污点",她只淡淡回了句:"戏里的情义假不了,戏外的更不能假。"

她每周都去探望,带去的不仅是换洗衣物,还有新排的戏词。隔着玻璃,她一句句教,他一句句记,仿佛那小小的会见室,也成了他们的舞台。后来孙徐春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说:"是她把沪剧的魂,种进了我心里。"

改革者的孤独:他敢在沪剧里唱流行歌,她就敢陪他挨骂

走出低谷的孙徐春,成了沪剧圈最"离经叛道"的人。

1990年,他在《逃犯》里大胆加入流行歌曲片段,刚演到一半就被台下的老戏迷骂"胡闹",有人甚至摔了茶杯。后台的同行也窃窃私语:"为了博眼球,连老祖宗的东西都敢糟蹋。"

可杨梅却在侧幕条里给了他一个坚定的眼神。散场后,她拿着笔记本跟他说:"后排有三个年轻人跟着唱,说明这路子能走。"

事实证明,这场冒险赌对了。《逃犯》后来演了300多场,场场爆满,很多年轻人都是冲着那几句"不搭调"的流行歌走进剧场,最后却成了沪剧的忠实粉丝。孙徐春说:"传统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古董,得拿出来晒晒太阳,才能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好。"

这些年,他做过的"出格事"远不止这一件。他把沪剧唱腔融入rap,带着徒弟去音乐节演出,甚至在社区活动室教广场舞大妈唱《庵堂相会》。每次被骂"不务正业",杨梅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他辩解:"他不是在毁传统,是在给传统找活路。"

去年排《陈毅在上海》,60岁的孙徐春为了学好四川话,每天对着录音练8个小时,舌头都磨出了茧子。杨梅就陪着他去拜访陈毅的后人,帮他整理史料,连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反复推敲。演出那天,当他用带着川味的沪剧唱腔念出"上海要变样了",台下一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太太哭得直抹眼泪:"像,太像了!"

把家安在沪剧里:儿子的名字藏着执念,社区课堂里种着未来

孙徐春和杨梅的家,更像个小型沪剧博物馆。

客厅墙上挂着他们合演《别梅》的剧照,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曲谱,连冰箱贴都是迷你版的沪剧脸谱。儿子孙杨的名字,是两人早就想好的——"孙"家的"杨"梅,把两个人的姓嵌进去,就像把沪剧的根,扎进了日子里。

如今的孙杨虽然没像父母一样当沪剧演员,却成了小有名气的戏曲编剧,他写的沪剧小戏《社区里的大舞台》,还拿了全国曲艺奖。领奖台上他说:"小时候看爸妈在排练厅吃盒饭,妈妈给爸爸递润喉糖,爸爸帮妈妈理水袖,就觉得沪剧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这两年,孙徐春和杨梅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社区教学上。每周三下午,他们准时出现在街道文化中心,教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唱《罗汉钱》。孙徐春教唱腔,杨梅就手把手教身段,有时候孩子调皮坐不住,他们就把唱词编成儿歌,把台步变成游戏。

有家长不理解:"孙老师您这么大名气,怎么还来教这些娃娃?"孙徐春总是笑着说:"沪剧就像棵老树,得给它浇新水、施新肥,才能长得旺。这些娃娃,就是最好的新水。"

现在,那些跟着他们学戏的孩子里,已经有人能完整唱完《庵堂相会》选段了。每次听到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唱"手搀手儿回家去",杨梅都会红了眼眶:"你看,只要有人学,沪剧就死不了。"

比起婚史,这些事才该被记住

其实老戏迷都明白,比起那些捕风捉影的八卦,孙徐春和杨梅真正该被记住的,是他们为沪剧做的事。

是他顶着骂名搞改革,让百年沪剧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是她默默守护,让这份坚守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是他们一起把社区课堂变成戏台,让老祖宗的智慧有了新的传人。

就像孙徐春在一次采访里说的:"戏台上的恩怨会落幕,生活里的是非会消散,但沪剧不能停。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愿意学,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

所以,与其盯着那些陈年旧事不放,不如去看看社区课堂里,他们教孩子唱戏的样子;去听听剧场里,那些被沪剧打动的掌声;去想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