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29日,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发布了一份不起眼却分量十足的公告。
2025年7月29日,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发布了一份不起眼却分量十足的公告。
张译,原名张毅,通过“一级演员”(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这不仅是一个称号的授予,更是中国文艺体系对一个演员至高的肯定。
张译没有发文,没有回应,但全网都在替他沸腾。
因为观众知道:这张“一级演员”的证书,张译配得上。
张译的人生,从来都不是“顺理成章”,而是“死里逃生”。
7岁那年,一家人原本打算乘坐“423号客艇”去太阳岛。临出发前,张译莫名其妙地哭闹,死活不肯上船。无奈之下,家人改去了动物园。
谁也没想到,这一耽误,竟救了全家一命。当天“8·18松花江沉船事件”发生,171人遇难,那艘船正是423号。
是巧合?是直觉?还是命?
还有一次,是关于他的初恋。
2004年,张译被女方父母嫌弃,最终两人分手。那一年,初恋女友发生车祸,同车的人当场离世。
她却奇迹般坚持了十年,在她生命即将终结时,张译来到病床前,轻声说:“你醒醒,我是张译……”原本陷入昏迷的女孩,眼角落下了一滴眼泪。
这一滴眼泪是道别、是心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更是命运的安排。
张译的人生,总有一种奇异的“灵性”。他经历过死神擦肩而过,也亲眼看过命运的残酷拷打,可他从不主动提及这一切,他只说:“我只是比较幸运。”
张译的演艺生涯更是伴随着绝望,考中戏落榜,考军艺被拒。进了北京战友话剧团,还被同学笑作“驴脸”,还被同学恶作剧票选为“班里最丑”。
初恋女友的母亲曾讽刺他:“长得像大队会计,脸像被人坐了一屁股。”
在话剧团五年,却无戏可拍,更无人赏识。他尝试改行,做场记,写剧本,但总是被退稿被敷衍和婉拒。
28岁那年,熟悉他的导演胡玫实在看不下去,私下里劝他:“男演员这个年纪还没出头,就赶紧洗洗睡吧。”
但就在那一年,他写了3000字的请愿信,终于争取到参演《士兵突击》的机会。虽然他只是一个配角,但他的演技却藏不住。
从此,张译的人生走出了灰暗的地下通道。他没演许三多,却把史今这个角色演活了。
有人说他疯了,他将自己全然沉入角色,拍戏时哭喊毫不保留。戏拍完了,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史今还是张译。
那之后,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春天。《我的团长我的团》《山河故人》《追凶者也》《鸡毛飞上天》《红海行动》《狂飙》……他一脚一脚,把“配角命”踹成了“主角运”。
有人说他是“戏疯子”,有人说他是“军人魂”,但行内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中国最不该被忽视的演员。
在现在“真人秀横行”、“热搜制胜”的娱乐圈,张译是个异类。
他从来不参加综艺,也不蹭别人热度,出道这么多年从没有绯闻。也有人曾开价千万邀请他上节目,他笑笑拒了,他说:“我不是一个能够娱乐大众的人。”
拍《追凶者也》,为了一个杀手角色,他去监狱体验生活,吃面那场戏被北电当成教材。
拍《一秒钟》,张艺谋让他暴瘦20斤,只为露出颧骨,没想到他真的做到了。
拍《红海行动》时,他脚踝断裂,签下放弃治疗书,为不耽误进度,靠钢棍支撑演完全程。
拍《万里归途》,他伤腿复发,拄着拐杖也要冲出去拍。
粉丝送他拐杖,说“逢戏必拐”,这句话笑中带泪,致敬的是他的真拼。
张译不是不知道疼痛,更不是迫于生计拼命。他演起戏来,从不“装”。
有人说他离“德艺双馨”的标准就差一口棺材,他笑着摇头说:“演员不是戏子,表演不是粉饰,它是艺术,是信仰。”
是的,这个行业热度来得快,去的更快。但张译却深信:热度靠运气,沉淀靠实力。
在《幸福三重奏》里,吴京拨通了张译的视频。于谦打趣说:“来我们这儿串个门儿吧?”
张译笑着摇头:“我这不敢上综艺。”他不是高冷,是自律,不是摆谱,是敬业。
他曾说:“规矩告诉我,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以他一直不变。如今他站上了“一级演员”的高峰,绝不是偶然。
从《士兵突击》的史今到《狂飙》的安欣,从《山河故人》到《我和我的祖国》,再到封神之作《三大队》,张译用一个又一个角色,反复印证着他对这行的热爱、理解与敬畏。
他身上,有一种稀缺的力量:低调中透出锋芒,沉默中淬出信仰。
在这喧嚣时代,他就像一股沉默的洪流,不声不响,但能改变方向。
这样的演员,才配得上“一级演员”的称号。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